优化临场策略 提高中考成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及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促进这一重要教学目标的实施,在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学生读写能力的考分,尤其是作文能力的比分几乎占居了语文试卷的半壁江山,所以“得作文优势者得语文‘天下’”。故此,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愈加被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视。
  虽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往往中考成绩下来,结果并非都如此。有的学生,甚至是许多优秀学生,平时作文很努力,很优秀,但在中考作文时,因受考试时间的限制而临场作文失策,导致作文时或无从下手,或跑题,或主旨不明,或层次不清,或虎头蛇尾等意外情况。因此如何优化学生临场作文策略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同样重要。我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平时的每次考试的作文训练中都十分重视学生的临场作文策略的指导,引导学生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来优化作文策略。
  一、摆正心态:遇到“冷题”不惊慌。学生平时练习过许多作文,中考前,我们老师也进行过大量的作文训练,因此学生往往容易产生作文“练遍”了的感觉。所以当学生中考作文遇到从未遇到过的题目时就有点惊惶失措,不知从何处下手。这就要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的训练中要告诉学生,中考作文题都是经过专家精心斟酌出来的,一般不易与我们平时练的作文题完全相同。因此遇到“冷题”是常态,不应惊慌,而应该认真分析考题,从中发现与我们平时作文的联系之处。因而我在学生中考模拟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作文“联想”训练——让学生在作文审题时“联想”与我们平时的哪个作文题有相似或联系之处,考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联想”体会。如有学生在做中考作文题《留下感激在心中》,联想到我们作文训练过的话题作文《感恩》,有学生还联想到了歌曲《感恩的心》,联想到了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再如练习中考题《我的心灵家园》,有学生联想到曾经写过的《心灵的呼唤》,有学生还联想到了自己写的日记《心灵驿站》。通过这样的“联想”训练,使学生遇到“冷题”时由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思路敏捷,“下笔如有神”。
  二、沉着应对:碰到“熟题”不狂喜。有些学生,当遇到“冷题”时非常惊慌而不知所措;可还有些学生碰到曾经接触过的相同或类似的文题,即所谓的“熟题”时却因狂喜而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匆匆下笔,结果乐极生悲——作文跑题了。
  为矫正学生这种不应有的毛病,我在作文训练时,有意识地寻找以往容易跑题或理解不深的作文题目。如中考题《街头小景议》,有学生一看,激动万分,心想“街头小景议”,不就是要写改革开放给街道带来的变化吗?这类作文不知练过多少遍了,这太容易了。于是提笔就写,一挥而就。结果把题目中最重要的“议”字给漏掉了。再如中考题《新生的喜悦》,有学生马上就“联想”到了刚入初中的第一天,新生是何等的喜悦,结果让人啼笑皆非。后来在作文评讲时这位学生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因为在作文题目下面的提示中,明明写着:“在人的一生中,有多少次‘新生’。例如,有的同学因为在争吵中意外失手,结果在遭到学校处分后而自暴自弃,后来在班主任老师的教育与引导下而重新振作起精神;有的同学在小学里语文学习成绩一直较差,因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而抬不起头来,然而到了初中以后,在新的语文老师的鼓励和辅导之下,语文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还有的同学……”
  通过这样的“矫正”训练,使学生遇到“冷题”时由不知所措,无从下笔到茅塞顿开,思路敏捷,“下笔如有神”。
  三、仔细观察与推敲:考到漫画作文、材料作文不紧张。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中考题型的改革,话题作文,漫画作文,材料作文等成为中考热点题型。对于话题作文学生平时练得较多,即使碰到平时没练到的题目,只要是有一定的作文能力的学生总能围绕话题的题目写上几段,如果头脑灵活一点的学生还能从题目的提示中得到启示。然而当考试遇到漫画作文、材料作文时,即便是作文水平中等的学生也感到棘手,甚至是平时作文优秀的同学都因为心中无把握而心情紧张而造成“大意失荆州”之结果。其原因在于,漫画观察不细,图意不明,立意不新、不深,写作方法不当等;而材料作文失误的原因多在于材料选择不当,材料中心思想把握不准,材料切入点选择不好。
  要消除学生中考漫画作文、材料作文时的紧张情绪,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临场时,要按照平时漫画作文、材料作文训练时掌握的正确方法作文,做到有备无患。因此,我在平时作文训练,尤其是中考前的作文题型训练时,将漫画作文、材料作文作为学生作文的两个难点来加以训练与突破。
  通过漫画作文的训练,使学生懂得了漫画作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要仔细观察。因为漫画作文不同于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漫画是以直观艺术制造的特殊情境,并向人们展示某种哲理的。所以写好漫画作文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从所画的物体的关联中找出整体思想,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分析要透彻。可从漫画的标题、提示性文字以及事物之间联系中分析出漫画的意境和内涵。三是要注意写作方法。要注意漫画作文对文体、字数、书写等要求。如要求写成故事,可通过想象补充具体的情节和必要的细节,写成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的文章,而且要围绕中心思想展开;如果写成议论文,审题立论时则应把握画意,提炼论点,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抓住中心,然后行文。四是想象要合理。想象是漫画作文的核心。行文时要通过想象沟通漫画中事物间的联系,也可以补充必要情节,以补充画面的内容。
  通过材料作文训练后,学生也懂得了写材料作文时要做到:平心静气,选好角度,即以小见大,力求创新。如果是话题式的材料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如果是选择式的材料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要审清“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写作的关键是在合理使用所给材料,始终在文中保持“若即若离,明放暗收”的形态;要扣住中心,明确文章的亮点;还要注意联系实际,一是联系自己,二要联系社会生活。
  四、认真思考:拿到文题不急于下笔。有些学生生怕作文时间来不及,作文审题后就赶忙动笔,大脑想到哪儿作文就写到哪儿,结果许多学生作文写到最后,不是作文字数不达要求,就是篇幅超长而无法收尾,更多是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真可谓是欲速而不达。
  因而,我一直告诫学生在考试时切记“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即虽然砍柴前因为磨刀耗费了一定的时间,但在砍柴时却加快了砍柴的速度而提高了劳动效率。即要求学生作文前就像砍柴前磨刀那样,充分做好写作准备,拟好作文提纲——根据作文题目及要求,确立好中心,以及段落层次,甚至包括作文的开关与结尾,每段的事例都要考虑好。所以我的学生写起作文来都能做到:中心明确,层次清晰,事情具体,详略得当。
  五、合理安排:写作文不虎头蛇尾。凡是语文教师可能都会经常听到学生考试后叹息:“唉!我的作文写得很兴奋,结果忘记了考试时间,当监考老师提醒考试还有一刻钟时,作文才写了一半,结果提纲中拟好的精彩结尾也没有来得及誊写上去。”此种状况却实令人惋惜与同情。
  为避免这种低级失误的现象,所以我在学生平时作文时就要求学生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在中考前的语文模拟考试时,更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平时作文所需时间,提前十分钟到一刻钟动笔,并在拟好的提纲中大体划定好每一段落所用的时间,特别是文章的结尾部分要确保时间,以使文章结尾更精彩,让人有回味无穷之感。
  综上所述,要提高学生中考作文的质量,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平时的作文中至少做到以上五点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最后的中考中,摆正心态,沉着应对,仔细观察与推敲,认真思考,合理安排;作文写得胸有成竹,得心应手,方法娴熟,发挥自如,甚至超水平地发挥,从而取得优异的成绩。
  吴丹,教师,现居江苏金坛。
其他文献
新课标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就要努力探求课堂动态生成的内在规律和意义,使课堂能够实施预约动态生成的精彩。教学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教师事先难以精确预料的问题情景与偶发事件,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的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让动态生成成为高效课堂的亮点。  经典案例一  质疑“鱼翔浅底”  我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觉得这组写景的
课程标准倡导平等师生关系,教师做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与学生共同发展,达到教育的理想境界。三尺讲台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这说法由来已久,为了能固守这三尺讲台,教师执着追求维持居高临下站在黑板前的师者尊严。孰不知我们在自豪威信树立的同时,与学生心灵之间已设置了鸿沟。《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师,您不妨走下讲台坐到学生中间,这不是一种形式,而是课程理念的行为诠释。  创设和
用思想的火种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趣中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的天堂。趣中体验,将语文学习转化为语文言意情趣的体验,走向理解运用,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情趣和快乐。这应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追求的目标。  一.话语霸权不要霸去学生的情趣  快节奏的语文教学,最忌讳的是实行“人灌”或“机灌”,把学生当成容器一样实行灌输,教师照本宣科,只注重认知因素,缺乏对语文教学内容中情趣因素的发掘,学生只能是“浮光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是一个客观现实,很多专家和学者早已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为改变这种状况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和实践。笔者作为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师,力图从九年一贯制学校语文教学的整体架构的角度,对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衔接进行探讨。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之比较  (1)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看,初中、小学两阶段“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的本质没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
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引领学生逐步领悟语言文字的深层内涵,触摸文本的主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下面以吉老师执教的《会走路的树》精彩课例,谈谈我对有效指导学生朗读的几点看法。    一.关注细节,构建个性化的阅读场,走进文本    朱熹讲读书需“眼到、口到、心到”,而“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是理解得深,才能读好,没有“意会”,焉能“言传”?而要做到“心到”,则必须走进文本,揣摩词句,这样才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加上作文在高考的比重最大,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师最为头痛的事情。而目前作文教学的误区:常常把作文课当作了作文教学的唯一途径;把作文序列化教学当作唯一的展开模式;把作文讲评和修改当作了唯一的提高方法,于是忽视了各种类型课与作文教学的相辅相成关系。基于这样的意识和训练,最后会形成学生单一的写作思维。本文总结了笔者近年来取材
现代作家大多赞同:对于一篇小说而言,重要的不在于你讲述了什么,而在于你通过何种方式来讲述。全知叙述隐含的是人无所不知的盲目自信,限制叙述则意味着对人的有限性的认同。介于全知叙述与限制叙述之间的多元叙述可谓是小说创作中一条既不僭越人的有限性又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全力冲击小说叙述边界的中庸之道。所谓多元叙述就是在一部小说中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叙述者,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叙述着同一个中心事件;也即,同一个中心
职高语文自2009年课改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语文生活化是课改的要求之一。新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最大的性质和特点就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陶行知老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简短的三句话,却道出了教育的本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尝试走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道路势在必行。枯燥乏味地照本宣科很难再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将目光投向了语文教学生活化,力争
从教法角度讲,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点拨”;课改新课堂之所以“生动活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点拨”。点拨,从表面看,是一种应用层面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从实质看,是一种主导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而从学法层面看,它又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人公地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体现。语文新课改课堂,正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启发式原则的实施以及点拨式教学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后现代”成为一个日渐常见的中文名词,作为一种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新兴的综合性的社会文化思潮,它强烈地冲击着人们原有的思想、观念、话语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冲击着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主要表现为颠覆性、随意性、零散性、消解主体性、解构统一性、互文性、游戏性、反权威性、反历史性、仿像与狂欢等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与讲究传统、传承、规范、典范的语文教学,在我们的大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