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愁了老师,难了学生。对此,笔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看到它的主要症结所在:一是学生阅读面窄,阅读量少,缺少足够的词汇积累,限制了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二是老师先入为主,主观命题,难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体验,这使学生处于被动写作的地位,抑制了他们的写作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从初一便拟定了一些方案,对学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实践中也收到了一些成效。现在把我在作文教学中的这些措施方法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加强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感悟;训练写作;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历来被尊为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生活、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自己的实践中,我更深的体会到:感悟是成功的保证。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采用了“阅读——积累——感悟——写作”的做法。
一、加强“阅读、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见,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诱发兴趣,多读好书
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把与学生的生活最贴近的作品介绍给他们读,如《花季雨季》、《读者》、《萌芽》及郭敬明等人的作品,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再引导他们在阅读的兴趣中喜爱读名著。这样,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可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以及文化积累。
2.课堂得法,课外延伸
语文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美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深思,力求做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样就能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切健康向上的书籍,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或精读或略读,并有意识地写随笔,充实摘抄本内容,以便每周的读书交流与检查。
二、培养“感悟”——训练写作思维
1.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最根本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以课文为范例,培养理解能力
首先,感悟其情感。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每欣赏一篇文章,常常从理解作家的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入手。如读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领会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情”,才使作家创作了此文,因而,读者对父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感激。此刻,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父爱,课余动笔写写。
其次,感悟其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容,并学习其写作特点,尤其要注意接通想象与联想的桥梁。引导学生要有超凡脱俗的立意,新颖透辟的见解,这要靠在想象和联想基础上的创新思维。
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要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训练多角度作文:一是构思训练多角度,二是文体训练多角度。
三、训练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作文的人文性、情感性、艺术性。教师还应运用赏识和鼓励法去挖掘学生不竭的创造动力。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写作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科学有序的写作训练
科学训练应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提高。
(1)一句话写作。一句话写得好,可以使首句开宗名义,结尾意味深长,描写绘声绘色等等。如仿写名言佳句,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勤动笔、爱推敲的好习惯,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2)片断写作。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有它的精彩片断。如学完《孔乙己》,可以续写《孔乙己被打断腿以后……》。总之,片断训练,可以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景物、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去训练。
(3)文体训练。新课标对中学生写作要求有: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日常应用文。
(4)升格作文。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评改作文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呢?以记叙文为例,做到:立意高远、选材讲究、结构巧妙、语言有特色。
综上所述,阅读感悟与作文的结合是“读写结合”的灵活运用。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宋代大文豪苏辙说:“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加强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因此,引导学生多读好书,热爱生活,从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敏锐的感悟能力,尤其注意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并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走上阅读感悟与作文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 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342700)
关键词:加强阅读;注重积累;培养感悟;训练写作;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历来被尊为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积累是写作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生活、阅读与写作的桥梁。从自己的实践中,我更深的体会到:感悟是成功的保证。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我采用了“阅读——积累——感悟——写作”的做法。
一、加强“阅读、积累”—— “腹有诗书气自华”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可见,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1.诱发兴趣,多读好书
先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然后把与学生的生活最贴近的作品介绍给他们读,如《花季雨季》、《读者》、《萌芽》及郭敬明等人的作品,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了兴趣,再引导他们在阅读的兴趣中喜爱读名著。这样,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可获得丰富的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情感积累以及文化积累。
2.课堂得法,课外延伸
语文教科书里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的佳作美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精读深思,力求做到“望表而知里”的效果。同时教师还要善于从课堂拓展、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博览群书,这样就能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阅读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是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一切健康向上的书籍,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或精读或略读,并有意识地写随笔,充实摘抄本内容,以便每周的读书交流与检查。
二、培养“感悟”——训练写作思维
1.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教师对学生最好的写作指导;学会感悟生活,是学生提高作文质量的最根本所在。因此,要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2.以课文为范例,培养理解能力
首先,感悟其情感。作家、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每欣赏一篇文章,常常从理解作家的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入手。如读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领会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深情”,才使作家创作了此文,因而,读者对父爱多了一份理解,也多了一份感激。此刻,让学生回味自己的父爱,课余动笔写写。
其次,感悟其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每学一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其思想内容,并学习其写作特点,尤其要注意接通想象与联想的桥梁。引导学生要有超凡脱俗的立意,新颖透辟的见解,这要靠在想象和联想基础上的创新思维。
3.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要打破常规思维的定势,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要训练多角度作文:一是构思训练多角度,二是文体训练多角度。
三、训练写作——提升写作能力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领悟作文的人文性、情感性、艺术性。教师还应运用赏识和鼓励法去挖掘学生不竭的创造动力。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写作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2.科学有序的写作训练
科学训练应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逐步加深提高。
(1)一句话写作。一句话写得好,可以使首句开宗名义,结尾意味深长,描写绘声绘色等等。如仿写名言佳句,既能帮助学生形成勤动笔、爱推敲的好习惯,也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2)片断写作。每一篇优秀作品都有它的精彩片断。如学完《孔乙己》,可以续写《孔乙己被打断腿以后……》。总之,片断训练,可以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景物、细节描写等多角度去训练。
(3)文体训练。新课标对中学生写作要求有:会写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日常应用文。
(4)升格作文。古人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可见评改作文至关重要。如何引导学生评改作文呢?以记叙文为例,做到:立意高远、选材讲究、结构巧妙、语言有特色。
综上所述,阅读感悟与作文的结合是“读写结合”的灵活运用。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宋代大文豪苏辙说:“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这告诉我们:写好文章的关键是要加强个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因此,引导学生多读好书,热爱生活,从生活和学习中锻炼出敏锐的感悟能力,尤其注意从阅读中去借鉴作家感悟生活的经验,并进行科学的写作训练,学生一定会走上阅读感悟与作文的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 江西省石城县赣源中学34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