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

来源 :锦州医科大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p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探索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重要作用,推广更先进安全的神经阻滞麻醉技术。方法:随机抽取在我们医院实施普通麻醉和超声技术麻醉的50名患者,对他们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两种麻醉方法的利弊差异,探索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麻醉技巧。结果:超声麻醉技术的麻醉合格率提高,安全性更强,患者并发症出现概率更小。结论:超声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广泛结合超声技术和麻醉技术,推广超声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神经阻滞麻醉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超声成像技术;区域阻滞麻醉;超声技术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0)12-054-02
  【引言】
  随着人们的医疗意识增强,患者对麻醉的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超声定位技术在神经阻滞麻醉当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将超声技术运用到神经阻滞麻醉当中,可以实时观察到神经的解剖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麻醉的速率和成功率,同时减少病人的麻醉后并发症。超声技术让麻醉本身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当今医生已经可以通过超声技术,直接观察到患者的神经以及周围的组织,保证药物均匀扩散至患者的目标麻醉区域从而实施精准的麻醉效力。超声实时引导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神经组织麻醉当中,可以方便医生准确的定位神经,实时监测麻药的扩散进展情况,减少相应的危险和并发症,提高神经麻醉的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随机抽取在我院实施过麻醉的患者100名。其中超声引导的麻醉患者50名,普通麻醉患者50名。患者人群年龄在29到62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我们的调查。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和病程等差异上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调查数据采自2016.10.02至2017.1.18。所有数据均精确有效,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我院对患者进行了匿名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麻醉中的意识情况,麻醉后并发症情况和相关生理指标的调查。所抽取的一百名患者对调查均予以配合。
  2.结果
  从以上数据信息我们可看出,不管是手术麻醉效果,还是术后的麻醉反应强度,超声麻醉都优于普通麻醉。超声麻醉对患者而言,可以有效地杜绝并发症和麻醉后遗症的发生,相比较于普通麻醉更加安全稳定。
  3、讨论
  超声麻醉技术利用了回声的基础理论,判断出探测实体的大小结构和周围实体的形态差异。在麻醉进行时,超声引导下我们可以看到每条神经都具有不同的回声特性,因而可以判断神经组织的形态和数量。
  在麻醉的具体操作中,我们常常运用线阵探头进行探测,但是由于线阵探头不可避免地会增加皮肤与探头的接触面积,因此对医师的麻醉手法和探测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不同部位的超声引导神经阻滞技术有不同的运用方法和运用技巧,现在我们主要运用的超声引导技术有:上肢神经阻滞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和锁骨上臂丛神经组织麻醉等。
  我们医院现在正在主要探索三合一联合阻滞麻醉法,这是一种从腹侧入路,一次性麻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和闭孔神经的主要麻醉方法。这种方法曾经要求麻醉师利用神经刺激器找到动脉进行穿刺,这种方法步骤繁琐,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现在我们医院将超声探头,置于腹股沟皮肤褶皱上方的位置进行扫描,从此可以清晰的判断股静脉股动脉股神经的组织位置,可以加快麻醉的阻滞速度。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三合一联合阻滞法,可以广泛运用在下肢大腿区域的手术,在超声引导下的效果比普通麻醉的神经刺激器效果更好。超声引导下的神经组织,相比起神经刺激器引导法,普通麻醉法和核磁共振辅助法,更具有性价比高,并发症少,成功率高,高速度,高效率的优点。在阻滞的麻醉质量和麻醉起效时间方面也有很大明显的质的提升。但是由于超声学基础发展超声引导定位系统的限制,大多数只适用于位置较前的体表神经,这种麻醉技术对体表的组织和神经结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显示,但是对于位置较深和组织,毗邻复杂的神经,我们却难以实施超声引導麻醉。
  总结:传统的盲探式操作方法,有赖于准确的解剖定位,对麻醉师的要求较高。且盲探操作及其容易损伤患者的神经,引起局部麻药中毒反应。超声技术的介入,使神经阻滞麻醉技术进入了可视化时代,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临床超声的引导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在麻醉过程中减小局麻量用药。提高麻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玉丽 聂丛 王成娟 崔郑航 超声引导麻醉技术在提升麻醉质量方面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5.5234-5244
  [2]文艳 姜分 基础医院麻醉方式的探讨[J]. 中国卫生产业,2016,157-189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垂体后叶素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组为30例,对照组单独采用普鲁卡因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普鲁卡因治疗的前提下,采用垂体后叶素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咯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异常诊断中B超产前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于我院接受B超检查孕妇390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并与产后、尸检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90例接受B超产前检查孕妇中胎儿有异常的包括10例,比例为2.6%。其中2例为神经系统异常生长,2例面部生长异常,1例患有心脏病,2例四肢生长异常,3例多个部位存在异常。产后、尸检结果显示有异常胎儿11例,B超产前检查具有99.7%准确率。结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影响溃疡坏死型支气管结核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溃疡坏死型支气管结核病患者的资料,一共90例,收集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具体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BMI、吸烟史、糖尿病史、初治与复治、疗程、血清白蛋白指标、治疗前痰涂片检查结果。其次,记录患者支气管镜检查的结果,包括:气管、支气管病灶累及的具体位置与层数。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疗
期刊
【摘要】目的:进行急诊突然心肌梗死瑞舒伐他汀治疗效果和预后的探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收治突发心肌梗死患者80例,将其随机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接受基础性治疗同时接受螺内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同时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进行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对比。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血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等相关指标比较差异不大,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研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取左卡尼汀治疗的疗效情况。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我院儿内科诊治的54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为对象,依据用药方案的不同将其纳入试验组、基础组,各组27例;两组患儿在确诊疾病后,均施予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用左卡尼汀治疗,评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接受治疗后,试验组患儿的CK、LDH、CK-MB等心肌酶谱指标水平都显著低于基础组(P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Carisolv(伢典)化学机械去腐系统在年轻恒牙龋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年轻恒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一共60例患者、60颗患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60例患者分组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进行去龋——车针钻磨法,观察组利用Carisolv化学机械去龋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随访两组患者1年,比较两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垂体后叶素联合普鲁卡因治疗肺结核咯血患者的效果及对止血时间的影响。方法:2018年5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肺结核咯血患者一共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组为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普鲁卡因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为单独治疗方案,观察组加入垂体后叶素进行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咯血停止时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
期刊
【摘要】目的:对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外周静脉留置针堵管率中的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研究对象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由品管圈小组带领实施的针对性临床护理。对整个治疗期间两组非计划性拔管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发生频率进行统计。结果:观察组患者平均置管
期刊
【摘要】目的:以对比评估的方法分析我院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中实施药学干预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选出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运用喹诺酮类药物的病例处方3045张,将当中未实施药学干预的1492张列入参照组,实施药学干预的1553张列入实验组,经统计评估后,对比两组病例处方中因使用喹诺酮类药物而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不良反应出现率低于参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参照组中、
期刊
【摘要】目的:探寻尿常规两种不同检验方法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期间接受尿常规检查的患者80例,采取双盲筛选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显微镜手工法检验方法;观察组接受尿液干化学分析仪检验方法,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患者的蛋白质、红细胞及白细胞阳性检出率对比差异较小(P>0.05)。结论:对于尿常规的检查,两种检验方法效果较为接近,应基于患者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