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猫猫”调查不是一个好策划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huo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家媒体关于云南“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调查的报道中,云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长伍皓被称为调查活动的“策划者” (他本人对此并未否认)。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称谓。“策划者”以前有过多年新闻从业经历,现在是地方宣传部门的官员,这里的“策划”,首先会让人觉得,“躲猫猫”调查其实是一次“新闻策划”。
  近些年来“新闻策划”似乎颇为流行,不过实务界和学术界对此一直存有警惕与批评。正如论者所言,新闻的本质是由记者记载新近发生的有传播价值的事件,新闻策划则是对新闻规律的“反动”,因为它不是产生于客观世界,而是产生于新闻人的头脑,是新闻人为了推动甚至是创造某种社会事件而进行的报道活动。当然,新闻策划在一些“新闻人”和媒体那里已经成了一种常用手段,争论“要不要新闻策划”已经没有多大意义,而更要看某个新闻策划搞得好不好。
  那么,云南省组织的这个“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调查(简称“躲猫猫”调查),是不是一个好的新闻策划呢?这个策划是否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呢?
  笔者认为,“躲猫猫”调查的策划者首先低估了网民的判断力。策划者之所以要组织一个有网民参与的调查委员会,前往“躲猫猫”事发地——晋宁县看守所进行实地调查,主要是鉴于网络舆论对晋宁县警方做出的结论(认定在押人员李荞明在玩“躲猫猫”游戏时意外死亡)存在严重不信任。按照策划者的想法,广大网民不相信当地警方的结论,而我们组织的这个调查委员会有网民代表参加,这些网民代表能够集中代表广大网民的诉求,“让网民代表去现场,去复原当时的情景,通过网民自己参与来得出结论”,网民总不应该怀疑了吧。以为只要吸收了几个网民的参与,就能树立调查委员会在广大网民中的权威,缓解网民的焦虑情绪,获得他们的好感与认同,这种想法何其简单也。
  从“‘躲猫猫’舆论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活动的命名,到高调表示“提供事实的真相和了解真相的机会,就是宣传部门的职责”,策划者从一开始就明白无误地告诉广大网民和参与调查的网民代表,组织这次活动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地调查,努力发现“躲猫猫”事件的真相。策划者的这种态度,给了广大网民和网民代表一个强烈的暗示,使他们对调查活动产生了很高的预期。然而,调查委员会只是一个临时性组织,不是一个具有法定权力的正式机构,他们到达晋宁县看守所之后,由于法律限制的原因,他们提出的询问事发当时被害人的同室狱友、查看事发监舍的监控录像和其他物证的要求,全都遭到了当地警方和检方的拒绝。最终,调查委员会除了在看守所听了当班民警的“一面之辞”,在晋宁县公安局听该局再次发布了“躲猫猫”事件的调查结果(就是此前遭到舆论质疑的那个结果)外,几乎一无所获。他们发布的调查报告,自然也不可能告诉人们什么真相,因此很快受到了众多网民的质疑和“围攻”。
  一个以“真相调查”的名义组织起来的调查委员会,到头来连真相的半个影子也没有看到,这个结果不但广大网民不买账,调查活动的策划者也不满意,说调查委员会的报告“之所以在网上引起这么大的舆论疯炒,就是因为你们没有结论,你们只是把整个调查过程像记流水账似的记了下来”。策划者随即也进行了反思,承认“我之前的想法也很天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没想到会有法律障碍,导致他们(指调查委员会)没能进入案发现场”,因此调查委员会没有发现真相,没有得出一个像样的结论,“非不为也,是不能也”。但他又表示,“龚飞(云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处副处长)也是没有经验,没跟我通气,要不这点儿小障碍我跟县里打个电话也是能解决的。”言下之意,虽然晋宁县警方、检方给调查委员会设置法律限制、法律障碍于法有据,甚至可以说人家这样做是在依法办事,但如果策划者把事情过问得更细一些,比如亲自给晋宁县打个电话,“这点儿小障碍”定能迎刃而解。策划者一方面低估了警方、检方依法办事的能力,另一方面高估了自己“打招呼”解决法律障碍的能力,策划意识有余而法治意识不足之故也。
  “躲猫猫”调查委员会吸收了网民的参与,并由网民出任正副主任,在调查活动中却未能发挥网民的特点和优势,更未能调查出广大网民翘首以待的真相来。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刚刚结束,一场调查委员会的调查就在网上紧锣密鼓地展开了。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调查,网友对调查委员会中的网民代表进行“人肉搜索”,发现调查委员会主任、网民“风之末端”很可能是(至少曾经是)昆明某报社工会的宣传干部,调查委员会副主任、网民“边民”则是在当地某电视上经常露脸的“热心观众”,两人的草根网民身份大可怀疑。于是许多网友怀疑“躲猫猫”调查委员会是官方的“托儿”,认为整个调查其实是一场并不成功的“网民参与秀”。如此被动且近乎“失控”的局面,显然是调查委员会始料未及的,更是调查活动的策划者不愿意看到的。
  除了低估广大网民的判断力和警方、检方依法办事的能力,策划者最大的“失策”,还在于对“扩大网民参与”认识不清、定位不准。须知“网民”并不是一个特殊的身份,不是一个可以随手拿来说事、做文章的道具,从一个宽泛的意义上说,网民就是公众,网络就是社会,某起事件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就是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关方面对事件的处理,可以采取与网民对话、向网民征求意见、吸收网民参与调查等新颖时髦的举措,但并不会因此自动获得某种特别的公信力与合法性。“躲猫猫”调查委员会中吸收了几个网民代表,也仅仅是吸收了几个网民代表而已(姑且不论他们在网民中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在调查委员会中,他们并不能比其他人(其他人多半也是网民,只是其网民身份未被突出、放大)起到更大的作用,非要把此举提升到“扩大网民参与”的高度,就显得过于勉强了。
  策划者或许有所不知,“扩大网民参与”最好的办法,不是什么新奇的创意和高明的策划,而是让网民在网络上自由地活动、健康地成长,使他们充分发挥“网络调查员”、“网络监督员”的作用,既通过“人肉搜索”等手段搜集各种材料和证据,也通过排山倒海的跟帖、“灌水”、“拍砖”给有关方面施加压力,促使后者不能不对网民呈上的如山之铁证做出回应,不能不对沸腾的舆论有所交代。
  自互联网勃兴以来,网民一直都在以这样的方式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从“孙志刚事件”发生后群起呼吁废止收容遣送制度,到锲而不舍穷追“华南虎照”的真伪,从把江苏徐州“一夫二妻”区委书记董锋、南京“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浙江东阳“公款按摩局长”韦俊图等一干问题官员拉下马,到这次对警方做出的“躲猫猫”事件结论表示“集体不信任”,对“躲猫猫”调查活动的代表性、合法性及真实性提出质疑,广大网民都表现出了高度的参与热情和强大的参与能力。对网民而言,网络就是他们安身立命的舞台,是他们最好的用武之地,无需他人的恩准、关照和导引,网民自己完全能够不断扩大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而如果让网民走下网络的舞台,放弃自己得心应手的网络武器,去从事“躲猫猫”调查这类与网民身份和网络生态没有必然联系,不过是更多地具有象征意义、点缀意义的活动,这非但没有扩大网民的参与,反而限制乃至取消了他们的参与。
  先是“躲猫猫”事件成为热门新闻,接着“躲猫猫”调查成了比“躲猫猫”本身更热门的新闻,大约可以证明“躲猫猫”调查是一个成功的新闻策划了。而由于主观、客观的种种原因,“躲猫猫”调查未能发现事件的真相,未能促成策划者、警方检方和广大网民的多方“共赢”,并在事实上把“网民参与”变成了“网民参观”,平息网络舆论的努力反而给网络舆论火上浇油,从社会效果上看,“躲猫猫”调查又实在算不上一个好策划。■
其他文献
去年1月去了次越南,今年1月去了次柬埔寨。这两个国家都是我心仪已久的地方,感觉却很不同。越南让人觉得开心,自信,欣欣向荣,蒸蒸日上;柬埔寨则让人觉得自卑,郁闷。当然,两处我都只待了一个多星期,无论什么感觉,都只能是一个游客的皮毛之见。   我总认为,看一个城市的市民是否高兴,首先要看他是否热爱他居住的城市,看他是否以自己的城市为荣,如果热爱自己的城市并以之为荣,那么,他肯定要保护自己的城市。从经济
开发商遭遇“退房潮”,是前期楼市投机泛滥的必然体现,“有保有压”的调控政策将会对此形成釜底抽薪之势。    楼市降价预期渐次强化,“退房潮”如影随形。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房产巨头绿地集团正深陷“退房”事件之中。  纵览此前楼市运作轨迹,当后续楼盘项目面临降价压力或银行房贷政策呈收紧之势时,“退房潮”便会风起云涌。就此而言,绿地集团此番遭遇频频退房恰恰是目前开发商面临销售窘境的一个缩影,表明调控政策进
香炉承载了密集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研究中国宗教史、手工业史和生活史的珍贵档案。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瓷器中,香炉的数量相当巨大。自佛教传入中土之后,香炉即与烛台、花瓶、花觚、长明灯等一起供养于佛前,为比丘十八物之一。从此,香炉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建立起密切的关系。随着历代统治阶级的倡导和佛法在更广泛层面的弘扬,至少在汉族地区,几乎每个县每个镇都建有寺庙,每户老百姓家中都会供奉神主,焚香敬佛。而
抓住最后的希望  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破产法律师杰夫·瓦格纳发现,随着经济形势急转直下,过去一年失去房子的人比过去九年加起来的还要多。各种名目复杂的贷款变成了垃圾,消费者不再消费,工厂停业,员工失业,房价继续下跌,因无法负担房屋供款而遭银行取消房产赎回权的人越来越多。在以前,如果一个家庭急需用钱,可以把原来的大房子卖掉换成小房子,或者申请降低还贷额,可是如今没有市场愿意收购房子、也没有银行会响应
历史比电影来得无情。原以为这场对话是两个失意者碰撞出的火花,原来不过是两个聪明人的双赢。    “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在大大的特写镜头里,尼克松布满皱纹的脸显得沧桑疲惫。他因水门事件被从总统的位置拉下马,以总统的身份践踏美国的宪法,却从未为此公开道歉。直到这一刻。  使他说出这番话的是坐在面前的大卫·福斯特,英国电视节目的脱口秀主持人。没人料到他能顺利访到尼克松。第一,尼克松好不容易被继任的总统
有一句话叫越描越黑;  有一种线叫越理越乱。  举国瞩目的“躲猫猫”案终于向纵深发展了,起因是云南省有关部门有感于“误解越来越多”而要还事情一个真相,于是毅然组织网民调查,不料,事与愿违,网上公布的“调查”过程,却使“误解”越来越甚:除了警员之类的官方人员,调查团什么人也没见到!  地点:云南普宁“苏格兰场”。肇事者——“没有”!见证人——“没有”!监控录像——“没有”!原始凭证——“没有”…… 
这是一次创举,还是一场秀?    又一个网络雷语——“躲猫猫”——横空出世。  2月12日,24岁的云南青年李荞明因在云南省普宁县看守所内受伤不治身亡,第二天,当地警方宣布死因乃是李荞明在看守所监区内玩“躲猫猫”时意外撞墙。这个新闻被《云南信息报》报道后,顿时雷倒亿万网民。很多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更多的人则开始怀疑自己的脑袋。  舆论瞬即被引爆,“躲猫猫”于是成为2009年第一个走红网络的流行语。
2月19日下午4点29分,在云南省省委大楼的四层办公室里,刚上任不久的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在他的QQ群里发布了一条消息,声称为应对躲猫猫事件,拟组建一个网民调查团。  当他做出那个足以引爆网络世界的决定时,“躲猫猫事件”已然成为政府处理网络舆情的实验性标本。各种元素的融入,各种面孔的闪现,各种力量的角逐,乃至于各色声音的介入,无不推动着剧情发展,使得剧情由暧昧变得疏朗又变得诡异、丰富。  “网民调查组
现在,让我们来回味一下伍皓的“语录”:  “网络舆论,要用网络的办法来解决,要真正信任网民,用非常坦诚、开放、开明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舆论。”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隐瞒的。一切公开透明,就不怕网友来挑毛病,(就算)挑出毛病来,能比‘躲猫猫’这个事件本身的毛病还大吗?”  记者出身的伍皓,一番话在“躲猫猫”事件调查委员会成立之初迅即给高涨的舆情注入了一股兴奋剂,然而,一夜过后便深陷“作秀”指责的
作为调查委员会的一员,我昨天(1月20日)全程参与了调查。由官方召集组织网民、媒体组成调查委员会,对一刑事案件进行调查,这种方式在中国还是第一次,虽然我做了近十年记者,采访过许多案件,但像今天这种“身份”去调查,也是第一次。  刑事案件的侦查、立案、审理有一整套程序,对应的职能部门是公安、检察院、法院,它们的司法权力来源于国家授权。记者采访虽然在我国还没有得到立法保护和规范,但是舆论监督是媒体的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