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变形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湖南某综合楼基坑工程为例,利用岩土工程软件模拟了基坑开挖、支护的全过程,分析讨论了土钉墙支护结构的支护机理、基坑土体的变形规律。通过模拟与监测结果比较分析,用来指导该基坑的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土钉支护;变形规律;数值模拟
  由于设计、施工不当导致基坑事故时有发生,通过深基坑施工全程的变形监测,采用FLAC2D5.0软件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进行模拟分析,将其结果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用来指导基坑开挖的施工,是避免基坑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
  1. 工程概况
  湖南某公司拟在中北路西侧投资兴建一栋九层综合楼。拟建建筑物设两层地下室,占地面积约841.2平方米,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8.6m。场地0.8~3.0 m为杂填土,以下为粉质粘土。场地位于繁华市区,平面布置如图1所示。基坑采用土钉墙支护结构,剖面示意图见图2。
  图1 武汉某公司综合楼基坑平面示意图
  图2 基坑边坡支护剖面示意图
  2. 基坑模型的建立
  基坑的总面积为50*20=1000m2;取水平方向的长度为30米,其中以基坑坡面为分界,基坑坡面以外20米,网格节点从1到31,在靠近基坑坡面的10米范围,网格划分加密一倍,也就是说从外往里,1-11 节点的间距代表实际工程中的1米,11-31节点间距代表实际工程中的0.5米;基坑坡面内的10米(开挖之后出现临空面),网格节点从31-51,节点间距代表实际中的0.5米。垂直方向的高度为20米,网格节点从基坑深处到基坑坡顶依次为1-41,相邻节点间距代表实际工程中的0.5米。计算区域为一个拥有50*40=2000个单元的网格。
  图3 基坑坡面的水平位移图
  图4 基坑底部土体变形隆起图 3. 基坑开挖的模拟
  3.1 开挖步骤:分6步开挖,每步开挖深度为1.5m。
  3.2 基坑开挖土体位移。
  (1)基坑坡面的水平位移变化模拟结果见图3。
  (2)基坑底部隆起变化模拟结果见图4。基坑底部土体在开挖之后有明显的卸荷回弹现象,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底土体变形隆起也在加剧,同时随着离开基坑边坡距离的增大,基底土体隆起值也在逐渐增大。在靠近坡脚的附近隆起值增加速率比较大,但是当距坡脚达到一定距离之后,卸荷回弹现象趋于稳定,隆起值几乎不再变化。
  (3)基坑顶部地表沉降变化模拟结果见图5。图5显示了基坑坡顶地表沉降现象,由图可知在距离坡顶约1.0m处沉降量达到最大值约为4.63cm,而在距基坑坡顶0~1.0m范围内,沉降量显著减小,由此可见土钉墙的支护效应对坡顶处附近的地表沉降量起到了明显的控制效果。同时由图可知在远离基坑坡面的地表沉降量逐渐减小,在距离基坑约7.0m处,沉降量开始接近为零。
  图5 基坑坡顶附近地表沉降图4. 模拟与监测的对比分析
  施工过程中,对基坑坑壁水平位移及基坑坡顶地表的沉降进行了监测控制,同时掌握支护体系的变形情况。在土钉支护的基坑坑壁设置了S5~S8四个监测点进行基坑坑壁水平位移监控;在土钉支护的基坑坡顶地表设置了M1~M4四个监测点进行沉降量监控。
  (1)基坑坑壁水平位移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如图6所示:
  图6 水平位移模拟值与监测对比图 (2)地表沉降监测与数值模拟对比,如图7所示。
  由以上监测结果可知,该基坑的土钉支护是成功的。通过基坑坑壁水平位移及基坑坡顶地表的沉降模拟与监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模拟得到的结果都比实际监测的数值要大一些。这是因为模拟过程中选取的参数与实际工程中的各项参数指标是存在差异的,同时软件模拟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出现可以接受的误差是允许的。因此在实际工程中还是应该以监测数据为主要依据。
  图7 地表沉降模拟与监测对比图5. 结论
  (1)基坑侧壁土体的水平位移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位移的增加速率也是随开挖深度而递增的。
  (2)基坑开挖后,基底有明显的卸荷回弹现象,随离开基坑侧壁的距离增大,地面回弹量也增大,当距基坑侧壁一定距离后,回弹趋于稳定。
  (3)地表沉降量随着距坑壁的距离增大逐渐减小,当到达一定的距离之后,沉降量就接近为零,而在靠近基坑附近出现最大值。
  参考文献
  [1] 阎莫明:岩土锚固技术的新进展,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69.
  [2] 龚晓南,土工计算机分析.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 郑颖人,龚晓南.岩土塑性力学基础.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 俞季民,邹勇.土钉支护结构模型试验研究.土工基础,2010,12(1)l4~19.
  [文章编号]1006-7619(2012)11-01-019
  [作者简介] 甄精莲(1979-),女,籍贯:黑龙江人,学历: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地基与基础施工与设计。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厂的规模和数量的快速发展。电厂中大件设备的运输环节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针对某电厂大件设备的相关海运环节进行设计及方案比选。以供大家借鉴参考。  【关键词】大件;海运;900t履带吊;扒杆;吊船
期刊
【摘 要】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特长隧道和复杂地质条件地区隧道越来越多。同时,隧道在开挖过程中所遇地质情况与前期勘察地质资料不符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而且也大大增加了工程造价。通过超前地质预报分析推断前方不良地质情况,从而指导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省道老松线汪清至延吉一级公路06标段吉青岭隧道为例,介绍了TSD超前地质预报技术在隧道不良地质体判别方面的应用,对隧道施工起到了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长输管道焊接常见缺陷的分析,讨论长输管道焊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点,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长输管道;焊接缺陷;预防措施
期刊
【摘 要】自上世纪90年代,全国很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都达到了设计使用年限,要进行各种形式的旧路改造。水泥混凝土路面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缺点也暴露了出来,例如抗折强度低、韧性低、脆性大、易开裂等。在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下,水泥混凝土路面在使用初期或经过一段时间使用后容易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破坏,如路面表面出现细小的裂缝、坑槽、露骨,路面板出现裂缝、断板,接缝产生错台等危害。基于这种情况,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病害
期刊
【摘 要】现代的工程建筑既要追求工程的质量又要追求的速度,裂缝的产生则给施工的时机选择带来了制约作用。但是,通过后浇带的技术控制可以有效缓解因混凝土结构出现的施工裂缝。本文将对后浇带的定义、特征和主要功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现后交代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效果。本文第三部分将对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和在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关键词】建筑施工;后浇带;功能作用;施工技术
期刊
【摘 要】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已有多年的使用历史,近年来,我国现有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有相当一部分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年限,随着交通量的增加,尤其是汽车轴载日益重型化,在连续荷载作用下,出现路面损坏,使用品质下降等情况,水泥混凝土路面最严重的病害路面板的断板直至破碎,而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板下脱空所引起的。如果能解决板底脱空问题,那么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年限将大大延长,板下灌浆技术是很有效的解决办法,它是通
期刊
【摘 要】弱电系统全面而专业的管理及维护已经成为弱电系统发展的趋势之一,本论文结合弱电系统的系统构成,重点讨论了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方法。分析了当前弱电系统管理维护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弱电系统管理及维护的措施建议,对于提高弱电系统的管理维护水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弱电系统;系统管理;系统维护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跟随在不断的进展当中,对此,在公路施工技术上也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现阶段,公路交通事业在快速的发展,对此,行车速度也有所提高,由于车辆荷载在逐渐地增加,同时也就促使对于公路的路基和路面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而路基是作为路面的基础工程,对其质量技术也就影响到了对路面的使用。由于出现的路基质量问题会直接导致路面出现沉陷和翻浆等问题,造成车辆不能正常通行,
期刊
【摘 要】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旋挖钻孔灌注桩成桩工艺及后注浆加固机理,并对桩端、桩侧后注浆施工技术及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阐述;对旋挖桩桩端、桩侧后注浆试桩承载力试验检测与注浆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泥浆护壁旋挖桩;桩端、桩侧后注浆;注浆量;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工程监理制在不断成熟和完善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和误区。本文从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之间的关系出发,结合目前国内监理企业现状,讨论了目前监理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承包业务应具备的条件。  【关键词】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承包;PMC  The Study of Supervision Enterprise Carry Out the Project Manage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