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音乐课改的误区 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bjec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而且在思想教育方面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新课程中音乐教育出现的误区,以及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进合作交流、深化理解、科学评价、共同发展等措施。
  关键词:音乐;课改;学习方式;转变
  音乐教学理念是指导音乐教育与教学的理论观念,是教师有效施教和学生有效学习的导航仪,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随着《音乐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人们摒弃,音乐课改进行得如火如荼,出现了一系列可喜的变化。但透过这场改革冷静地观察,并与传统的教学进行对比便会发现,音乐课改也带来了一些在教学上值得深思的误区。所以,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习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
  一、教学课改的误区
  1.重学生兴趣轻双基教学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新课标强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以便达到审美的目的。但参与不是那种形式上的为兴趣而参与的做法。
  例如:《愉快的梦》是一首很优美的歌曲,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动用了竖笛、管口琴、小军鼓,还有学生自制的打击乐器(瓶子里装沙子)进行齐奏。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可音乐听起来很不和谐,找不到美的感觉。我们提倡学习音乐要以兴趣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但音乐教学的根本还是要把握音乐的“魂”——音乐的要素,如果抛却了音乐的要素,而仅仅强调音乐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把这些音乐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拿来当正餐送给学生,学生便会不知所措,无法达到审美的目的。
  2.音乐课变“味”了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在文化领域、艺术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音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新课标提出“提倡学科综合,理解多元文化的理念”,为了体现这个理念,很多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去探讨相关艺术、相关文化与相关科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音乐的本体属性与本体文化,把音乐课上成了语文课或历史课。
  例如:欣赏《东方之珠》,教师一开始就从历史的角度提问“东方之珠”是指什么地方?他们是何时被帝国主义侵占的?又是何时回归祖国的?有什么历史意义?等学生一一答完,一节课的时间已过得差不多了。虽然学生对这首歌比较熟,很容易学,但歌曲中如何用力度、速度、音色变化来表达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就连学生自己都纳闷:这是音乐课,还是历史课?如果这节课能适当地调节比例,那将是一节很好的学科整合课。
  3.热了学生的主体性,冷了教师的主导性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以音乐为本的理念,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认为不应该是两种独立的教学模式,而应该是两种模式的完美结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合适的氛围,教师的引导起到画龙点睛、指点迷津的作用。
  例如:欣赏《十面埋伏》。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采用时下很流行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即由学生自己去找相关资料进行自学,并在课的一开始进行解说。课堂上,有的小组介绍了《十面埋伏》的名称由来;有的小组介绍了作者的生平;有的小组介绍了《十面埋伏》的曲式与主题……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争先恐后地发言。而教师往往为了尊重学生,始终站在一旁倾听,到下课前让学生欣赏一遍《十面埋伏》,这节课就结束了。这节课虽然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但作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既没有给自己留下施教的空间,也没对学生的介绍进行归纳与总结。表面看似民主平等,实则是对学生学习的放任。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只有对的,没有错的
  《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上,从评价功能、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等方面作了重点突破。其宗旨除了公正全面、体现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学习。于是一些教师为了不伤害学生的自尊,无论学生的答案是否正确,都面带微笑地说:“很好,不错。”
  例如:欣赏《青春舞曲》时,教师以舞蹈的形式导入,优美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这一点在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上是值得肯定的。但在《青春舞曲》的教学中,学生把第一句“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6643唱成第二句的“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666,教师并没有及时纠正。说得轻一点,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说得重一点,是对教学的不严谨和对学生的不负责任。教师的纠正方法很重要,不要给学生有批评和否定的感觉,要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改正错误。据说,学生回答“5+3=7”教师还要说“很好,很好,你的答案离标准很近了。”现在一部分学生的受挫能力很差,有错误不敢承认,很大部分原因是教师宠的。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使学生拥有“知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
  l.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认识事物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上就会积极思考、探索,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例如:在欣赏管弦乐组曲《狮王进行曲》的时候,我在黑板上先写上“狮子”二字,让学生说说狮子,然后让他们听音乐中的节拍、节奏,乐器演奏的音色,想想狮子在干什么?并让他们扮狮子随音乐进行律动,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指学生应用已有的思想方法和知识经验,掌握技巧,自己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学生通过识谱、记唱,亲身体验音乐,了解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例如:在上《进行曲》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听着《运动员进行曲》走进教室,然后问他们是什么曲名;再聆听《军队进行曲》,让他们思考曲名,思考节奏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是几拍?并让学生表演。
  3.促进合作交流,深化理解
  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让学生互教互学,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使协作与竞争成为可能,及时反馈和自我调控成为可能,充分体现集体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欣赏完《阳关三叠》时,让学生分组排练情景剧,学生积极参与,有的扮演诗人王维,有的扮演元二,有的演讲,有的演唱。各组表演形式不一,但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幽默诙谐,无论从正面还是反面都表现了友谊的珍贵,使学生对音乐、舞蹈、戏剧和历史之间有了更完整的认识。
  4.科学评价,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评价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师生互评等,也就是说,给予学生的评价应是激励性的,以增强学生对自主学习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学生自评互评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都应力求客观公正。
  例如:当学生及时准确地唱出初学歌曲时,教师对学生说“你真棒”,同学也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他。对个别学生和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作思维时应给予鼓励和支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评价中,使学生在思考、反思、评价中发现自身的价值。
  总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要走出新课程改革的误区,把自己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上转变教学方式,走出教学课改的误区,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余亚文.音乐新课程[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其他文献
9月22日 晴  今天从山间小路走,突然发现了一只野兔,“嗖”的一下,野兔从路这边跑到了路那边,向山顶跑去,很快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思绪就被这只野兔拉到了童年。  小时候,每当暑假,贪玩的我们就跟着大人们下地干活,岁数大一点的学着大人们割麦子,小一点的就捡遗漏在麦田里的麦穗。孩子的贪玩性决定了我们对辛苦的农活没有多大的耐心和韧劲,过不了多久,就会呼朋引伴,三五成群上山采摘野果、掏鸟窝寻找乐趣。  
我们班的座位考一次调整一次,按成绩高低,从前往后依次排列。大家抗议过,但抗议无效,老班说:“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成绩好的当然得放在前面重点保护。”  我是从来都不用为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担心的,无论怎么调整,成绩好的我总是占据最前排的位置。我从来都没有想过,一个教室里,这一前一后的位置居然宛若两个不同的世界。班上的同学也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团体,泾渭分明,大家似乎都很明确自己的位置。  我从来
曾经无数次这样问自己:“人生在世,是否一定要将这世上的一切都弄明白,到底是鸡先生蛋,还是蛋先生鸡?”  答曰:“大可不必。”  其实,人生在世,与其什么都弄明白,倒不如留一点神秘给自己,这样的人生反而会更有魅力。一个懂得太多的人,注定是不快乐的。  古埃及的金字塔,到底是怎么修建的?金字塔的下面到底埋藏了多少秘密?它内部的每一幅壁画到底蕴藏着怎样的故事,或暗示着什么样的启示?其实,谁都不完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