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起“学案”,众所周知。这里所说的“学案”不是由教师课前编排好的,而是由学生在经历课前预习和初读整体感知之后自主生成的。它缘起于教材要求和学生期待的整合,是学生进一步自主深入探究的抓手,也是教师引导共议、整合提升的重要凭借;而且,倡导学生在学习中总结完善并进行拓展延伸。多年的实践和研究证明:这样的“学案”助力,学生可以走向阅读的美好境界——成为真诚的阅读者,走向个性化阅读,走向个性化基础上的拓展性阅读。
助力学生成为真诚的阅读者
2001年,伴随着课改的脚步,笔者和研究团队就开始了“学案导学”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叶圣陶先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教学境界为追求,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学案”顺应了需求 我们的学案看似简单:只包括学习的目标、程序与方法,接近于一般课堂用的自学提示,其实不然:我们的学案立足于学,顺应了学生主体和课程学习的需求。从学案的生成来说,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基础上,相机整合文本的规定性要求,最后是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什么”“怎么学”。于是,生成的学案一定是学生主体的,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由于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阅读者的差异性,阅读同一篇课文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学案,呈现出“多路爬山”的景观。当然,理想的学案应突出学习的重点目标,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的追求。从学案的实施来看,学生依靠简单的学案引路,自主经历篇章的整体性学习,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自由阅读发展的空间,贯穿始终的自主学习,伴着必要的同伴合作和教师点拨,形成螺旋式发展的态势。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符合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学案导学”可展开阅读过程 笔者和团队研究的“学案导学”课堂程序是这样的:初读(生成学案)——自探(落实学案)——共议(交融学案)——反思(完善学案)——拓展(延伸学案)。学生在初读整合需求之后生成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开启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然后是按照拟定或选择的学案独立探究,因需合作,追求叶老所说的“粗略读懂”状态;接下来是在班级中分享探究的收获,促进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之后有意安排学生梳理学习收获,并提炼方法、完善学案;最后,通过学案的迁移与延伸进行拓展性阅读,形成阅读技能。就这样,学案贯穿始终,成为阅读过程展开、阅读能力形成的依托。
落实“学案导学”可促进真诚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中,“真诚”的意思就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学案导学”的程序外在的是学案的生成、实施、交融、完善与延伸,内在的是每一个学生真诚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是自主的、开放的;“初读、再读、共读、回读、拓展读”是充分的、深入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乐趣,在自读、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个性化的见解得到尊重。更有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互补,教师顺学而导的点拨、提升。真可谓是各臻其境的悦读。
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需求与目标、阅读过程与方法、阅读成果与形式等方面,体现实际需求与展现个性特征的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需要和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以关注文本的内容和言语形式、获取信息或满足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的开放的阅读。如何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呢?
在模式构建中展望 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内涵是第一位的。在个人深入感悟和充分地文献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对“个性化阅读”的科学解读,可以用“自主、个性、体验、差异、创造”等关键词语来描述。把握“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常规方法、策略是前提。结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阐述,可以提炼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等方法、策略。发现我们已有的“学案导学”流程可以很好地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是关键。深入思考之后,我们又加入了“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元素,构建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读生成学案(形成个性化学习思路)——自探落实学案(经历个性化学习过程)——共议交融学案(融汇个性化学习收获)——反思完善学案(梳理个性化学习成果)——拓展延伸学案(创造个性化学习空间)。这样的“学案导学”方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路径,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见表一)我们期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学习方案,并以学案为载体将富有差异的个体阅读需求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以生生互动及教师引领点拨,形成多起点、多角度、多态势的阅读时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有序推进中落实 首先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阶段展示中交流策略与方法。“整体推进”是指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一个流程的实践;“重点突破”是在研究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落实每一环节向着个性化阅读目标努力(如表二第1列、第2列),另一方面围绕“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进行专题研究(如表二第2列、第3列)。这样,就有序形成了相关子课题研究网络,经过“周反思”“月交流”“学期展示”的跟进,“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在其间诞生,研究成员在其间历练。接着是深化研究,螺旋上升,在系统探索中总结教学规律。“按照环节”或者“按照专题”的一个循环完成后必定回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整体推进,在“螺旋上升、系统探索”中来尽力实现模式的灵活驾驭,并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一类类课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实现将来能面对任一篇文章,再逐步拓展到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以及整本书的阅读,实现自能阅读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不断深入地研究,自然会换来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引领中提升 科学的评价不仅能诊断研究的效果,也能引领研究的水平。经过研究团队上上下下的多次碰撞,我们创造性地制订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从学习目标、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调控与指导、学习效果等四方面引领个性化阅读方向;创造性地制订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效果检测表”,从阅读过程和阅读能力两个维度引导个性化阅读水平,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完善,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崔峦先生认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为摒弃繁琐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为创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弘扬个性’的阅读教学蹚出一条路。这项研究,以学案为载体,以个性化阅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阅读教学结构变革的有益尝试。”
助力学生成为真诚的阅读者
2001年,伴随着课改的脚步,笔者和研究团队就开始了“学案导学”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叶圣陶先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教学境界为追求,激发了孩子阅读的兴趣,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学案”顺应了需求 我们的学案看似简单:只包括学习的目标、程序与方法,接近于一般课堂用的自学提示,其实不然:我们的学案立足于学,顺应了学生主体和课程学习的需求。从学案的生成来说,教师在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基础上,相机整合文本的规定性要求,最后是由学生自主确定“学什么”“怎么学”。于是,生成的学案一定是学生主体的,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需求;由于作品本身的丰富性和阅读者的差异性,阅读同一篇课文必然会出现不同的学案,呈现出“多路爬山”的景观。当然,理想的学案应突出学习的重点目标,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是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我们的追求。从学案的实施来看,学生依靠简单的学案引路,自主经历篇章的整体性学习,有充足的阅读时间和自由阅读发展的空间,贯穿始终的自主学习,伴着必要的同伴合作和教师点拨,形成螺旋式发展的态势。既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符合语文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
“学案导学”可展开阅读过程 笔者和团队研究的“学案导学”课堂程序是这样的:初读(生成学案)——自探(落实学案)——共议(交融学案)——反思(完善学案)——拓展(延伸学案)。学生在初读整合需求之后生成出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开启了自主学习的路径;然后是按照拟定或选择的学案独立探究,因需合作,追求叶老所说的“粗略读懂”状态;接下来是在班级中分享探究的收获,促进多角度、多层面的解读;之后有意安排学生梳理学习收获,并提炼方法、完善学案;最后,通过学案的迁移与延伸进行拓展性阅读,形成阅读技能。就这样,学案贯穿始终,成为阅读过程展开、阅读能力形成的依托。
落实“学案导学”可促进真诚阅读 现代汉语词典中,“真诚”的意思就是“真实诚恳,没有一点虚假”。“学案导学”的程序外在的是学案的生成、实施、交融、完善与延伸,内在的是每一个学生真诚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是自主的、开放的;“初读、再读、共读、回读、拓展读”是充分的、深入的。学生在课堂上充满乐趣,在自读、研讨、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理解力、想象力得到发展,个性化的见解得到尊重。更有学生之间真诚的交流、互补,教师顺学而导的点拨、提升。真可谓是各臻其境的悦读。
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是在阅读需求与目标、阅读过程与方法、阅读成果与形式等方面,体现实际需求与展现个性特征的阅读。课堂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凭需要和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以关注文本的内容和言语形式、获取信息或满足娱乐审美等实际需求为中心的开放的阅读。如何从“学案”走向个性化阅读呢?
在模式构建中展望 理解“个性化阅读”的内涵是第一位的。在个人深入感悟和充分地文献学习的基础上努力形成对“个性化阅读”的科学解读,可以用“自主、个性、体验、差异、创造”等关键词语来描述。把握“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常规方法、策略是前提。结合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阐述,可以提炼出“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等方法、策略。发现我们已有的“学案导学”流程可以很好地落实个性化阅读的方法与策略是关键。深入思考之后,我们又加入了“实现个性化阅读”的元素,构建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初读生成学案(形成个性化学习思路)——自探落实学案(经历个性化学习过程)——共议交融学案(融汇个性化学习收获)——反思完善学案(梳理个性化学习成果)——拓展延伸学案(创造个性化学习空间)。这样的“学案导学”方式,这样的个性化阅读实现的路径,会是一种怎样的效果呢?(见表一)我们期待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生成学习方案,并以学案为载体将富有差异的个体阅读需求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以生生互动及教师引领点拨,形成多起点、多角度、多态势的阅读时空,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有序推进中落实 首先是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阶段展示中交流策略与方法。“整体推进”是指每一篇课文的学习都是“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一个流程的实践;“重点突破”是在研究整体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落实每一环节向着个性化阅读目标努力(如表二第1列、第2列),另一方面围绕“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核心要素进行专题研究(如表二第2列、第3列)。这样,就有序形成了相关子课题研究网络,经过“周反思”“月交流”“学期展示”的跟进,“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在其间诞生,研究成员在其间历练。接着是深化研究,螺旋上升,在系统探索中总结教学规律。“按照环节”或者“按照专题”的一个循环完成后必定回到一个更高层面的整体推进,在“螺旋上升、系统探索”中来尽力实现模式的灵活驾驭,并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一类类课文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实现将来能面对任一篇文章,再逐步拓展到多篇相关文章的阅读以及整本书的阅读,实现自能阅读基础上的个性化阅读,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样不断深入地研究,自然会换来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评价引领中提升 科学的评价不仅能诊断研究的效果,也能引领研究的水平。经过研究团队上上下下的多次碰撞,我们创造性地制订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课堂教学评价表”,从学习目标、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调控与指导、学习效果等四方面引领个性化阅读方向;创造性地制订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效果检测表”,从阅读过程和阅读能力两个维度引导个性化阅读水平,并在实践中检验、修改、完善,以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曾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的崔峦先生认为:“‘依托学案 实现个性化阅读’的理论与实践,为摒弃繁琐内容分析的阅读教学打开一扇窗,为创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弘扬个性’的阅读教学蹚出一条路。这项研究,以学案为载体,以个性化阅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实现阅读教学结构变革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