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水平的摔跤比赛时,需要的不仅仅是力量及速度,选手的耐力、柔韧性、灵敏性也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选手的肌肉协调用力或放松,随时准备作出准确有效的反应,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及敏感性有较大作用。
【关键词】摔跤;耐力;柔韧性;灵敏性;训练
【中图号】G886.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25-01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对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摔跤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的方法笔者阅读并研究有关杂志、报刊、书籍等文献,为研究提供参照;网上查询了我国优秀的摔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为本文中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耐力训练耐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支持运动器官对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负荷的能力。摔跤运动属于无氧与有氧供能混合型项目,比赛的时间较长,要求运动员在比赛的整个过程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例如在摔跤实战对抗训练中,技术超群、速度快、拥有良好战术运动员,往往在第一回合领先于对手,但在第二、三回合中,会因为耐力不足,攻守僵化、呆板,动作迟缓,甚至会出现由胜到败的局面。所以加强耐力训练,练就充沛的体力,是正常发挥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训练中要注意安排长时间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
2.1.1耐力训练的一般内容耐力在摔跤中可分为两种,一是力量耐力,二是速度耐力。它表现为在较短的实战时间内,能保持有一定的力量、速度,且有一定的密度和强度。
2.1.2耐力训练的一般方法①摔布人: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之后,保持一定速度和力量,连续做5组以上,每组为3分钟。②变速跑:3000米至8000米距离中,快跑100米,慢跑100米。③匀速跑: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负荷时间保持在45分钟以上。④五公里越野跑:跑步时,要经常调整步幅和节奏。⑤跳绳:跳绳3分钟,休息30秒,进行下一组的练习。每次训练3组。6、实战:与不同对手进行车轮战练习。
2.1.3在耐力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安排好练习的数量、强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②要针对实战对抗的特点和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尽可能进行专项耐力训练。③要注意锻炼和培养练习者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2柔韧性训练
2.2.1柔韧性训练的目的良好的柔韧性是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和达到动作要求的重要条件。通过柔韧训练,可以增强韧带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2.2.2柔韧性训练的方法①竖叉:练习者两腿伸直,前后分开下压,上身直立,手可扶地。②横叉:练习者两腿伸直,左右分开下压,上身直立,手可扶物或人。③压腿:分正压腿和侧压腿。练习者一腿支撑,另一腿的脚后跟放在与腰或胸同高的物体上。正压腿时,脚尖勾起,上体向前下做压振动作;侧压腿时,脚尖内扣,支撑腿的脚尖外摆,身体外转,上体向侧下做压振动作。压振时,上体及两腿挺直。④正踢腿:练习者上体挺直,两臂左右分开伸直,手成拳;腿挺直,勾脚尖向上猛踢,左右腿交替上踢。
2.2.3在柔韧性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得强制硬压。②压腿、压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肌肉温度,避免肌肉、韧带拉伤。③柔韧性训练要适度,要注意全面协调发展,防止过分发展柔韧性,引起关节和韧带变形。
2.3灵敏性训练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
2.3.1发展灵敏素质采用的主要手段①让运动员在跑、跳过程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②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要求对身体的空间方位变换后所处的方位非常清楚。③结合专项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4、各种变换方向的练习。
2.3.2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①信号练习:练习者根据帮助者的信号及时作出动作反应的练习方法,常用的信号有手势、口令等。给信号时要注意信号的突发性,信号要清晰要准确。②隔空练习:是指二人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动作及时作出反应的习练方式。这种练习方式可有效训练练习者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培养战术意识,提高,对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③手法练习:利用各种手法进行灵敏性协调性练习.设立许多障碍,练习手法的变化和移动。
2.3.3灵敏协调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和其它素质的训练配合进行,相互贯穿专门性练习具有多项练习效果。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重复次数不宜过多。③要贯穿到整个训练之中,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训练阶段都要适当安排灵敏协调训练。
3结论与建议
在训练教学中,每堂训练课应由经过周密计划的许多练习组成,将运动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种练习,做完一种练习后互相交换,直到每个小组都有完成。每堂课的所有练习都要根据计划进行安排。为避免练习的副作用,训练方案应适合摔跤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勇,冯连世.摔跤运动员耐力训练[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
[2]刘勇.摔跤运动员调控体重的研究[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3]刘勇.论摔跤运动员意志力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4]孙红梅.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
【关键词】摔跤;耐力;柔韧性;灵敏性;训练
【中图号】G886.2【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3-0125-01
1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研究的对象对黑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的摔跤运动员进行调查研究
1.2研究的方法笔者阅读并研究有关杂志、报刊、书籍等文献,为研究提供参照;网上查询了我国优秀的摔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为本文中的训练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耐力训练耐力是身体素质的基础,是支持运动器官对长时间、高强度工作负荷的能力。摔跤运动属于无氧与有氧供能混合型项目,比赛的时间较长,要求运动员在比赛的整个过程具备良好的耐力素质。例如在摔跤实战对抗训练中,技术超群、速度快、拥有良好战术运动员,往往在第一回合领先于对手,但在第二、三回合中,会因为耐力不足,攻守僵化、呆板,动作迟缓,甚至会出现由胜到败的局面。所以加强耐力训练,练就充沛的体力,是正常发挥技术和战术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训练中要注意安排长时间专项对抗练习或专项练习。
2.1.1耐力训练的一般内容耐力在摔跤中可分为两种,一是力量耐力,二是速度耐力。它表现为在较短的实战时间内,能保持有一定的力量、速度,且有一定的密度和强度。
2.1.2耐力训练的一般方法①摔布人:在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之后,保持一定速度和力量,连续做5组以上,每组为3分钟。②变速跑:3000米至8000米距离中,快跑100米,慢跑100米。③匀速跑:心率控制在每分钟150次左右,负荷时间保持在45分钟以上。④五公里越野跑:跑步时,要经常调整步幅和节奏。⑤跳绳:跳绳3分钟,休息30秒,进行下一组的练习。每次训练3组。6、实战:与不同对手进行车轮战练习。
2.1.3在耐力训练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要安排好练习的数量、强度、重复次数、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②要针对实战对抗的特点和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尽可能进行专项耐力训练。③要注意锻炼和培养练习者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
2.2柔韧性训练
2.2.1柔韧性训练的目的良好的柔韧性是正确掌握动作要领和达到动作要求的重要条件。通过柔韧训练,可以增强韧带和肌肉的伸展能力,加大关节活动范围,增强身体的柔韧性。
2.2.2柔韧性训练的方法①竖叉:练习者两腿伸直,前后分开下压,上身直立,手可扶地。②横叉:练习者两腿伸直,左右分开下压,上身直立,手可扶物或人。③压腿:分正压腿和侧压腿。练习者一腿支撑,另一腿的脚后跟放在与腰或胸同高的物体上。正压腿时,脚尖勾起,上体向前下做压振动作;侧压腿时,脚尖内扣,支撑腿的脚尖外摆,身体外转,上体向侧下做压振动作。压振时,上体及两腿挺直。④正踢腿:练习者上体挺直,两臂左右分开伸直,手成拳;腿挺直,勾脚尖向上猛踢,左右腿交替上踢。
2.2.3在柔韧性训练中,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得强制硬压。②压腿、压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提高肌肉温度,避免肌肉、韧带拉伤。③柔韧性训练要适度,要注意全面协调发展,防止过分发展柔韧性,引起关节和韧带变形。
2.3灵敏性训练灵敏素质是指运动员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能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能力。
2.3.1发展灵敏素质采用的主要手段①让运动员在跑、跳过程中迅速、准确、协调地做出各种动作。②调整身体方位的练习,如体操动作。要求对身体的空间方位变换后所处的方位非常清楚。③结合专项专门设计的各种复杂多变的练习。4、各种变换方向的练习。
2.3.2灵敏素质的训练方法①信号练习:练习者根据帮助者的信号及时作出动作反应的练习方法,常用的信号有手势、口令等。给信号时要注意信号的突发性,信号要清晰要准确。②隔空练习:是指二人在不接触的情况下,根据对方的动作及时作出反应的习练方式。这种练习方式可有效训练练习者的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培养战术意识,提高,对动作的快速反应能力。③手法练习:利用各种手法进行灵敏性协调性练习.设立许多障碍,练习手法的变化和移动。
2.3.3灵敏协调训练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和其它素质的训练配合进行,相互贯穿专门性练习具有多项练习效果。②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重复次数不宜过多。③要贯穿到整个训练之中,在不同的训练时期和训练阶段都要适当安排灵敏协调训练。
3结论与建议
在训练教学中,每堂训练课应由经过周密计划的许多练习组成,将运动员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种练习,做完一种练习后互相交换,直到每个小组都有完成。每堂课的所有练习都要根据计划进行安排。为避免练习的副作用,训练方案应适合摔跤运动员的个人能力和潜力。
参考文献
[1]刘勇,冯连世.摔跤运动员耐力训练[A].2007全国运动生理学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7
[2]刘勇.摔跤运动员调控体重的研究[A].山东体育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
[3]刘勇.论摔跤运动员意志力的培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06)
[4]孙红梅.优秀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无氧代谢能力特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