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近年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习活动可分为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首先作为隐性学习研究的先驱Arthur Reber,曾将隐性学习定义为: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而显性学习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无论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显性学习、隐性学习之间的差别,以及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不同年龄、不同语境学习过程中,两种不同学习机制的作用和表现加以阐述。
二、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差异研究成果
目前对隐性学习基本局限在三个范畴:人造的语法、顺序学习以及复杂的控制系统。通过学者们的试验,受验者能在还没意识到其中潜在的规则中,通过经常关注而学会运用其中复杂的知识。不过,试验并不能完全指出二者的区别,只是验证出二者在学习上确实具有不同效果。至于显性和隐性学习适合那一种语言元素的学习,学者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人认为显性学习比较适应特别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时,显性学习要比隐性学习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在SLA过程中,直接进行语法知识的教授要比隐性学习更有效果。不过认知心理学家(比如:Reber)和应用学者们(比如:Krashen)却认为对比较复杂的知识,隐性学习更具有优势,他们认为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需要用隐性学习来得到,这是学者们已经普遍认同的观点。
三、影响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各类因素初探
学习者的年龄、不同语境、学习频率、学习动机等各种因素对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1.年龄因素和显性学习及隐性学习的关系。
在年龄因素对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影响研究上,近期的研究者认同以下观点:
(1)成年人和儿童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儿童学习外语大多通过隐性学习来习得语言,因而学习效果更好,语言比较自然,而成年人学习时则不是这样,往往通过显性学习来习得语言,尤其是学习语法规则等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学习似乎更有效果。
(2)儿童虽然有隐性学习的天赋,但是要以有自然习得环境为前提。语言熟练程度随着在自然场景的时间而长进。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语言场景并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使教学尽可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3)对成年人初学者不应像对儿童初学者那样,应该更集中教授语言的形式 ,对于系统的语法知识显性教学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2.频率效应在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中的作用。
频率效应常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技能及知识学习,行为主义理论如此,认知心理学理论也不例外。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 etal2002)的定义,频率是指语言项目在语段或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不同的语言项目在说和写中有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状态,是在生理层面表现为存在于大脑里的感官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系。
因而,无论是隐性学习还是显性学习,频率效应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3.偶然学习、有意识学习和隐性学习及显性学习的关系。
在学术界,有学者将学习活动还提出了偶然学习、有意识学习的概念。所谓偶然学习就是学习者仅是在实际沟通中关注语言意义而忽略语言形式,久而久之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有意识学习是通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学习,有意识去记忆一些拼写、意义、语法的学习活动。
比较偶然学习、隐性学习和有意学习、显性学习这两组概念,偶然学习一般都是在隐性学习中获得的,这个过程较多出现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以及成人词汇习得过程中;而相应的有意学习也是在显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这个过程在成人学习语法规则过程中较为明显。不过一般来讲,在真正意义上相对于有意学习来说,在偶然学习条件下记忆率是相当低的。
四、结语
语言学习过程既然有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之分,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变通性与迁移性的有机统一。不同的年龄层次或学习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采取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技巧。
我们认为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基本要点:
1.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应先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等。因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和青少年及儿童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2.无论是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都要重视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儿童学习语言要尽量还原自然语言环境,成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过程,重视学习频率的作用。
近年来语言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学习活动可分为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首先作为隐性学习研究的先驱Arthur Reber,曾将隐性学习定义为:通过专注经常出现的线索,对结构进行理解并习得的原始过程。而显性学习则是明确告知学习的内容,并且以考试作为检查手段的学习过程。无论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显性学习、隐性学习之间的差别,以及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不同年龄、不同语境学习过程中,两种不同学习机制的作用和表现加以阐述。
二、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差异研究成果
目前对隐性学习基本局限在三个范畴:人造的语法、顺序学习以及复杂的控制系统。通过学者们的试验,受验者能在还没意识到其中潜在的规则中,通过经常关注而学会运用其中复杂的知识。不过,试验并不能完全指出二者的区别,只是验证出二者在学习上确实具有不同效果。至于显性和隐性学习适合那一种语言元素的学习,学者们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有人认为显性学习比较适应特别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学习一种特殊的语言结构时,显性学习要比隐性学习具有更大的优势,比如在SLA过程中,直接进行语法知识的教授要比隐性学习更有效果。不过认知心理学家(比如:Reber)和应用学者们(比如:Krashen)却认为对比较复杂的知识,隐性学习更具有优势,他们认为越是抽象的东西,越是需要用隐性学习来得到,这是学者们已经普遍认同的观点。
三、影响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各类因素初探
学习者的年龄、不同语境、学习频率、学习动机等各种因素对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1.年龄因素和显性学习及隐性学习的关系。
在年龄因素对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的影响研究上,近期的研究者认同以下观点:
(1)成年人和儿童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过程不完全相同。儿童学习外语大多通过隐性学习来习得语言,因而学习效果更好,语言比较自然,而成年人学习时则不是这样,往往通过显性学习来习得语言,尤其是学习语法规则等较抽象的知识,显性学习似乎更有效果。
(2)儿童虽然有隐性学习的天赋,但是要以有自然习得环境为前提。语言熟练程度随着在自然场景的时间而长进。因此,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语言场景并使用目标语言进行教学,使教学尽可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进行。
(3)对成年人初学者不应像对儿童初学者那样,应该更集中教授语言的形式 ,对于系统的语法知识显性教学是有非常有必要的。
2.频率效应在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中的作用。
频率效应常被用来解释人类的技能及知识学习,行为主义理论如此,认知心理学理论也不例外。根据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Richards, etal2002)的定义,频率是指语言项目在语段或语言材料中出现的次数,不同的语言项目在说和写中有不同的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一种复杂的意识状态,是在生理层面表现为存在于大脑里的感官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系。
因而,无论是隐性学习还是显性学习,频率效应都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3.偶然学习、有意识学习和隐性学习及显性学习的关系。
在学术界,有学者将学习活动还提出了偶然学习、有意识学习的概念。所谓偶然学习就是学习者仅是在实际沟通中关注语言意义而忽略语言形式,久而久之习得语言知识的过程;有意识学习是通过数月甚至数年的学习,有意识去记忆一些拼写、意义、语法的学习活动。
比较偶然学习、隐性学习和有意学习、显性学习这两组概念,偶然学习一般都是在隐性学习中获得的,这个过程较多出现在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以及成人词汇习得过程中;而相应的有意学习也是在显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这个过程在成人学习语法规则过程中较为明显。不过一般来讲,在真正意义上相对于有意学习来说,在偶然学习条件下记忆率是相当低的。
四、结语
语言学习过程既然有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之分,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应该是显性与隐性的有机统一、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变通性与迁移性的有机统一。不同的年龄层次或学习内容应该使用不同的学习方法,采取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技巧。
我们认为应该把握这样几个基本要点:
1.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应先分析学习任务和自己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条件制定适当的学习计划等。因而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成人和青少年及儿童应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2.无论是显性学习还是隐性学习,都要重视频率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儿童学习语言要尽量还原自然语言环境,成人在二语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习内容,有机结合显性学习和隐性学习过程,重视学习频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