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uw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因此,深入挖掘其中具有超越性的、能够跨越时空的价值理念,并不断思考各种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将其创造性地转化并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性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视角,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一重要指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思想、新内容和新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关乎国家命运与民族未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时代与社会的要求。
  一、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意义
  首先,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这一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了新目标、新理念。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由于突出强调政治性,而对文化属性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偏重于简单空洞的理论说教,其结果是“本可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读物有时可以成为政策、文件、语录的简单汇编与转述,本可情趣盎然,文采飞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时称为枯燥空洞的政治说教与道德说教”。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力昌盛必然伴随着文化的繁荣,因此,缺乏文化感染魅力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激起大学生情感共鸣从而引发价值观的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传承积淀,不仅形成了丰厚深邃、独具魅力的崇德向善的文化资源,并且,有着良好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育资源和环境,必然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将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内在要求。
  其次,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彌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足。
  作为宣扬意识形态的课程,理论灌输式至今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方式,但也正是因为过分倚重所以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绵延流传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意识、观念、心态和习俗的总和”,“植根于民族土壤中,从总体上反映和代表着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征上”,因此传统教育模式首先强调通过社会环境潜移默化的渗透和文化独特魅力的影响,从而内化、积淀为个人品质、思维特征及行为方式;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而非单纯说教,经过长期的积累形成了独具特色并且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周易》曰:“履,德之基也”,《礼记》:礼者,履也。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而明代政治家董其昌认为治学之法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是注重文化渗透还是道德践履,这些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种种教育模式都能够弥补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不足,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文化中内容良莠不齐
  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序言中所指出:“这些原理的反映经济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与发展成熟主要是为农耕的宗法专制社会服务的。因此,当中国经过巨大变革,从农耕进入市场,从传统进入现代,从封闭走向全球化之后,人与人之间关系也从人身依附走向独立平等。因此,其中涉及反映当时经济与社会关系中人伦纲常的部分自然有很对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再适用于当今的社会,所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当中的前提条件就必须学会用辩证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要学会分清糟粕与精华,要深入挖掘其中能够跨越时空的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同时还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视角,赋予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内涵,从而适应我国全面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二) 当代大学生普遍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影响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经说过:“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文化,那就等于没有了生命”。然而创新、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首要前提是有效的继承。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外有应试教育、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内有因社会体验不足而缺乏的需求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程度不足;另外还有一部分主要是理工科的大学生,虽然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也清楚学习的重要性,但有些因为课业繁重,根本无暇系统完整的学习,有些则是因为缺乏有效和有吸引力的学习途径和手段而不得不最终放弃。这样的现状,必然导致大学生因传统文化底蕴的结构性缺乏而使得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基础性缺失。
  (三) 全球化时代的多元文化给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国际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因此,精通各种外国语言的程度、在国外求学和工作的经历就成为获取这种竞争力重要的途径和手段。然而“国际化”却是一柄双刃剑,虽然迅速提高了我国多个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但同时却提升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浓厚兴趣,而降低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以至于当代大学生提起西餐即认为代表高档,提起外国节日则认为时尚和潮流,谈起各国风土人情、文化风情则津津乐道、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明显透露出陌生和轻视的感觉。
  三、 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试析
  (一) 增设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   教育部2019年新春伊始正式发布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显著增强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第一,传统文化教育不是简单地开一门课,要结合各个学科的特点,全科渗透,有机地、自然地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进去;第二,新修订的语文课程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科目,从14篇达到了72篇。这一重要举措正是中央下决心,不仅要扭转应试教育导致当今国人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的现状,同时通过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的作用。因此,在针对大学生进行的教育活动中,应该将这样的传承活动通过增设高质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人文类选修课程的方式,在大学的教学活动当中持续下去,并且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知道的层次,而是要通过系统和专业的学习达到能深入了解,并从学习当中汲取营养的程度,在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思维和行动方式真正注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最终达到“以文化人”的程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为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课堂虽然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但是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高校“第二课堂”则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地与教育环境的作用。因此,依托“第二课堂”开展形式多样的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成立各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小组,组织各项传统文化知识的宣讲和比赛活动,开展各式纪念传统节日的宣传推广活动……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从而主动自觉地养成学思践悟传统文化的良好习惯,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途径和渠道。
  (三) 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纳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当中
  高校思政课教师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标的实现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担着主导者的角色。因此,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制度化和常态化的培训,使其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科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当不断加强自身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理论积淀,通过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熏陶和感染着学生,使他们在产生“心向往之”的情感共鸣当中达到增强课堂效果的目的,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2]徐永春.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5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李钺,山西省太原市,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懵懂向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他们的法制观念不强,加之社会阅历浅,对有的行为是否触犯到法律分不清楚。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让学生在内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法制意识,使之更好地指导他们的行为,避免违法犯罪。  关键词:初中生;道德与法治教学;法制教育  一、 引言  初中生是祖国的花朵,是
摘 要: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是拓展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科学整合信息技术手段,优化高中历史教学,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信息技术;辅助运用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了教育信息化目标的实现。在教育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运用于课堂教学,是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
摘 要: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写作能力体现阅读能力,阅读可以让学生感悟写作方法。只要找好二者的结合点,用好阅读与作文的关系,便可有效提高学生的作写能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作文写作;语言  前不久去了几所小学,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朗朗的读书声没有了,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看来古人早就告诉我们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
摘 要: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模式,各学校在教学过程中都贯彻着这一原则,尤其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验操作是高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不仅能够加强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也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良好基础。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实验操作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兴趣;加
摘 要:《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教材中选取了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活事例,教師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学习、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体验学习;教学体会  一、 贴近生活,不同的学习方式有不同收获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