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伴随科技和经济发展,中学校园里手机一族越来越多,手机带来通讯便利,同时也对课堂教学、校园管理产生了冲击,本文从多角度探讨了手机进校园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利弊,并提出应对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手机 中学教育 分析
近日,河南南阳华龙高级中学在操场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上收来的手机被铁锤砸毁、投入水桶中,该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也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了,“河北沧州市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广西扶绥一高中生被老师暂扣手机后跳楼身亡”、“浙江一高二学生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从3楼跳下”、“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没收手机将其杀害”等事件也让我们思考:中学生是否有必要配置手机?学校、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机、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矛盾是否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利弊及对策作几点粗浅分析。作为一名中学生,本人对此问题也进行较多思考,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工具之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8月4日发布统计报告显示[1],我国10-19网民数量超过1.4亿人。随手机功能的拓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购物、住宿、餐饮、出行、娱乐、交流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但是,手机给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用户群体中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件,其矛盾聚焦点不是中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而是中学生应当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
二.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
(一)益处
1.方便联系,沟通感情。家长为孩子买手机的原因,80%是为了方便联系,对于那些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有了手机后确实与家长、老师的联系加强了,家长也可以随时掌握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还方便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学习。
2.创新思路,促进学习。据统计,在校的80%以上的中学生携带的是智能手机,功能更强大,不仅方便记录储存传输课件,便捷查找学习资料,更能通过教育APP随时随地跨设备获得学习资源,更好地将学习融入个人的时间安排,深化创新学习方法思路。
3.及时互动,拓展眼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手机多种多样功能,游戏、听音乐、上网查资料……手机具有的照相、上网、视频等功能给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帶来极大的乐趣,更拓宽了中学生的知识面。
4.促进消费,引领时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正以破竹之势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对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而中学生作为其中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引领时代潮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弊端
然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自制能力较弱,分辨能力不强,价值观尚未成熟,不合理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17年6月,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85亿。而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参与热情、沉迷程度从“王者荣耀”这款国内最火的手机即时对战游戏可见一斑。根据异动数据服务平台极光数据出具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5月,“王者荣耀”用户规模2.01亿人,14岁以下、15-19岁用户比率分别占到了3.5%、22.2%,相加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也就是5千万人。并且,15-19岁用户比率最大。而这款手机游戏日均使用次数为2.33次,日均使用时长为47.2分钟。另外,数据显示,73.3%的“王者荣耀”用户还安装了其他手机游戏应用。如果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2.自我封闭,心理依赖。手机可以用于信息获取、资料查找、人际交往、娱乐购物等等,深度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中学生对手机的高度依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出具的《2015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未成年网民手机应用使用率排名前六的应用类型分别为即时通信(86.3%)、搜索引擎(77.1%)、网络音乐(70.7%)、网络视频(59.9%)、网络新闻(59.3%)、网络游戏(53.0%)。上课时讲话不用传纸条,直接手机发信息聊天;不会做的题,网上搜个答案,抄个解题方法就完成。并且,通过网络交往代替与他人直接沟通,长期以往更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理的产生。过于依赖手机也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中学生在心理上已经离不开手机,无论有没有消息或者来电,都会下意识地摸摸手机。没有手机时,会觉得很没趣。看似手机带来了方便,实为带来了枷锁。
3.不良信息,身心俱损。网络上的信息十分庞杂,良莠不分,而中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尚未成熟,一些不健康、偏激的信息往往以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形式出现,影响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的中学生通过手机早恋网恋。沉迷手机,还会对学生作息产生不良影响,有学生因玩手机,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振,此外,中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健康体格的关键期,长期使用手机不但影响视力和听觉,对学生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伤害。
三.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学生沉迷、依赖手机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当理性分析,而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建议采取“合理约束、适当引导”的策略,全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
(一)政府应当加强平台建设、筛选网络内容
关键词:手机 中学教育 分析
近日,河南南阳华龙高级中学在操场举行手机销毁大会,几十部从学生手上收来的手机被铁锤砸毁、投入水桶中,该事件在网上引发热议,也引起广泛关注。实际上,类似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了,“河北沧州市一中12名高中生因在校携带或使用手机陆续被劝退”、“广西扶绥一高中生被老师暂扣手机后跳楼身亡”、“浙江一高二学生上课玩手机被老师没收从3楼跳下”、“抚州临川二中高三学生雷某不满班主任没收手机将其杀害”等事件也让我们思考:中学生是否有必要配置手机?学校、家长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机、学生、家长、学校之间的矛盾是否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一系列问题也成为整个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从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利弊及对策作几点粗浅分析。作为一名中学生,本人对此问题也进行较多思考,并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须的工具之一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8月4日发布统计报告显示[1],我国10-19网民数量超过1.4亿人。随手机功能的拓展以及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购物、住宿、餐饮、出行、娱乐、交流都可以通过手机完成。但是,手机给我们工作、生活、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用户群体中衍生出一系列问题。实际上,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件,其矛盾聚焦点不是中学生能不能带手机进校园,而是中学生应当如何正确的使用手机。
二.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的利弊分析
(一)益处
1.方便联系,沟通感情。家长为孩子买手机的原因,80%是为了方便联系,对于那些自觉性和自控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有了手机后确实与家长、老师的联系加强了,家长也可以随时掌握了解学生的一些情况。还方便了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可以增进友谊,遇到疑难问题时,可以用手机进行讨论学习。
2.创新思路,促进学习。据统计,在校的80%以上的中学生携带的是智能手机,功能更强大,不仅方便记录储存传输课件,便捷查找学习资料,更能通过教育APP随时随地跨设备获得学习资源,更好地将学习融入个人的时间安排,深化创新学习方法思路。
3.及时互动,拓展眼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了手机多种多样功能,游戏、听音乐、上网查资料……手机具有的照相、上网、视频等功能给同学们的课外生活帶来极大的乐趣,更拓宽了中学生的知识面。
4.促进消费,引领时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手机正以破竹之势占据着人们的生活,对其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而中学生作为其中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在引领消费时尚、改善消费构成、引领时代潮流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弊端
然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手机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学生这个年龄阶段,自制能力较弱,分辨能力不强,价值观尚未成熟,不合理使用手机,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还会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截至2017年6月,手机网络游戏用户规模为3.85亿。而中学生对网络游戏的参与热情、沉迷程度从“王者荣耀”这款国内最火的手机即时对战游戏可见一斑。根据异动数据服务平台极光数据出具的《王者荣耀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5月,“王者荣耀”用户规模2.01亿人,14岁以下、15-19岁用户比率分别占到了3.5%、22.2%,相加占比超过了四分之一,也就是5千万人。并且,15-19岁用户比率最大。而这款手机游戏日均使用次数为2.33次,日均使用时长为47.2分钟。另外,数据显示,73.3%的“王者荣耀”用户还安装了其他手机游戏应用。如果中学生沉迷网络游戏无法自拔,势必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
2.自我封闭,心理依赖。手机可以用于信息获取、资料查找、人际交往、娱乐购物等等,深度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活和学习方式,这必然会导致中学生对手机的高度依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8月出具的《2015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2],未成年网民手机应用使用率排名前六的应用类型分别为即时通信(86.3%)、搜索引擎(77.1%)、网络音乐(70.7%)、网络视频(59.9%)、网络新闻(59.3%)、网络游戏(53.0%)。上课时讲话不用传纸条,直接手机发信息聊天;不会做的题,网上搜个答案,抄个解题方法就完成。并且,通过网络交往代替与他人直接沟通,长期以往更容易导致孤独、抑郁、封闭等不良心理的产生。过于依赖手机也会限制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些中学生在心理上已经离不开手机,无论有没有消息或者来电,都会下意识地摸摸手机。没有手机时,会觉得很没趣。看似手机带来了方便,实为带来了枷锁。
3.不良信息,身心俱损。网络上的信息十分庞杂,良莠不分,而中学生是非分辨能力尚未成熟,一些不健康、偏激的信息往往以迎合年轻人口味的形式出现,影响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的中学生通过手机早恋网恋。沉迷手机,还会对学生作息产生不良影响,有学生因玩手机,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振,此外,中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健康体格的关键期,长期使用手机不但影响视力和听觉,对学生心理和生理都造成了伤害。
三.中学生合理使用手机的对策和建议
针对中学生沉迷、依赖手机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当理性分析,而不能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建议采取“合理约束、适当引导”的策略,全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中学生合理地使用手机。
(一)政府应当加强平台建设、筛选网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