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获得知识的内驱力,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与效果。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理想。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主要从明确目的、运用疑生趣原则、运用实验教学和联系实践生活等几方面来论述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关键词】以疑生趣 实验与实践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56-0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农、林、医的基础,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运用疑生趣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四节《计划生育》一节时,首先提出:①“发早财,不如生早子”这种说法对吗?②“多子多福”这种说法对吗?③人口增长的问题就是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对吗?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质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迫切要求解开疑窦的兴趣上来,然后讲授《计划生育》的知识,让学生从学到的知识中回答质疑。
又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三、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给学生学习生物带来浓厚的兴趣。
四、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以疑生趣 实验与实践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4-0156-01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孔子早已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生的智力起着促进作用,是开发智力的钥匙。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呢?
一、明确目的,激发兴趣。
首先,通过生物教学,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知道生物是自然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理、农、林、医的基础,人们的饮食起居、卫生保健都离不开它。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微观上,以细胞工程、遗传工程等代表的生物工程将有突破性的发展;在宏观上,由于人口“爆炸”,粮食短缺,资源枯竭,能源耗费,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因素日益困扰着人们。生物学知识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将发挥重要作用。我国的科研工作的重点已将生物学列为高科技研究发展的重点。当代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都希望成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主力军,无生物知识便等于无稽之谈。受过这样的教育,使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未来世纪的迫切需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与兴趣。
二、运用疑生趣原则,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通过设疑问难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学实践证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精心设计好新课的导入,一开始就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的第四节《计划生育》一节时,首先提出:①“发早财,不如生早子”这种说法对吗?②“多子多福”这种说法对吗?③人口增长的问题就是解决粮食增产的问题对吗?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质疑。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迫切要求解开疑窦的兴趣上来,然后讲授《计划生育》的知识,让学生从学到的知识中回答质疑。
又如,在第二节《探索生命的方法》一课中,引导学生探究“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先提出问题“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身体结构有什么特征?”引起学生观察思考,再引导学生将蚯蚓放置在硬纸板、玻璃板等不同的物体上进行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的结论。最后还可以提问“活动结束,我们为什么要将蚯蚓放回大自然?”
三、运用实验教学,培养兴趣。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还可以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单位》时,可以充分利用显微镜,组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植物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将学生带进实验室,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洋葱鳞片表皮细胞的结构。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时时有兴奋和满足的心理体验,能满怀激情地探索:“其它的动植物的细胞会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从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生物实验中充满了发现的乐趣和未知的魅力,学生必然会兴趣大增。
另外,实验的成败往往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实验的信心和学习兴趣,因此,一定要对实验的有关细节加强辅导,尽量使学生实验一步到位、马到成功,让学生品尝自己实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给学生学习生物带来浓厚的兴趣。
四、联系实践生活,寻求兴趣。
“兴趣的基础是需要”,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未必能使学生的兴趣持久,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生物,作为生物教师,只有使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在当前的学习和今后的实践运用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的兴趣才是自然的。学好生物学,学生就能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在学习人体生理卫生时,利用投影、挂图、录像或课件,让学生感受各种器官在自身的实际位置、生理特点。同时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如针对学生坐、立、行、走姿势不够端正的现象,在学习了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把知识学活,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经常训练,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我们要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所见所闻,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后,要经常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利用电视、录像、电化教学等使学生开阔视野,谈谈生物与生活,参加实践、组织学生到农田进行土壤的酸碱度的实地调查、测试,以及对学校的绿化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田间、校园等实验调查,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知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
总之,教学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而兴趣的培养是完成这一活动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才能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也只有这样长期的坚持,才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智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不断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