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阶段,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且复杂难懂的学科,其逻辑性、推理能力强,思维抽象,难以理解,被誉为高中最难的功课之一,使学生在学习中倍感压力。而类比思维就是数学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逻辑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类比思维,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条理化,提升学习兴趣等。本论文就从高中数学解题的类比思维为基点,对其优势、应用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类比思维;应用A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思想,再加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学习模式中,类比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类比思维,经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促进学生知识条理化、深化学生的解题思维等。
一、类比思维概述
所谓类比思维,是解决陌生问题一种常用的策略。主要是指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较,通过找到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推理出其他事物相同或者不同属性,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类比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已经掌握知识进行回忆,然后通过联想、类比的方式,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解答出新题目。
(一)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并分析出异同,从而找到新知识的解题方法。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进而提升学生解答能力。
(二)类比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提高的基础和出发点,一切伟大的成绩都源于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引导、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平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运用类比思维,让学生类比空间四面体的性质,进行对比学习。
(三)类比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联想和解题能力
高中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将学生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引导等方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知识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实现真正的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述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应该准备不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解题规律。
二、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解题中实践应用
(一)利用类比思维,解答数学概念问题
高中的数学逻辑性非常强,没有扎实的基础,很难完成新知识的解答。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来说,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形成紧密、清晰的知识网络。
利用类比思维,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尤其是对一些相似的概念知识,通过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清晰的知识结构。
例如: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推理与证明”中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在讲授归纳法时,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相异之处,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解题。再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先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回顾,再引导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中加法性质通过乘法,类比到等比数列中。
(二)借助类比思维,解答数学定理问题
定理是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对高中数学知识的集中概括,也是学生进行解题的重要手段。对数学定理的讲述,一直是“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将类比思维运用到数学定理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数学定理的条件、运用方法等,以及和以前所学定力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经过类比分析、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学生对数学定理的学习、掌握、以及解題应用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类比思维,在解题思路中的应用
数学最有效的学习不是题海战术,而是抓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类比思维,明确解题思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类比思维,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相似内容进行对比,发现题目中的主旨所在,从而更加明确解题思路,为学生解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可用的类比思维相对比较多,几乎贯穿于数学教学、解题的始终,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合理利用类比思维,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罗荣.高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类比思维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48-148.
[2]张才祖.探究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0):144-144.
[3]赵海平.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及解题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6,10(10):89-90.
[4]辛美珍.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3):23-23.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题;类比思维;应用A
高中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思想,再加上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还是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无法达成教学目标。在高中数学学习模式中,类比思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通过类比思维,经过新旧知识的对比,促进学生知识条理化、深化学生的解题思维等。
一、类比思维概述
所谓类比思维,是解决陌生问题一种常用的策略。主要是指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较,通过找到两者之间相似的地方,推理出其他事物相同或者不同属性,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类比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和推理方法,在数学发展的长河中,占据这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数学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对已经掌握知识进行回忆,然后通过联想、类比的方式,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似、相异之处,进而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解答出新题目。
(一)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
在数学教学中,类比思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并分析出异同,从而找到新知识的解题方法。
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旧知识的记忆,对新知识的理解,并有助于学生形成一个有效的知识体系,确保学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进而提升学生解答能力。
(二)类比思维,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提高的基础和出发点,一切伟大的成绩都源于兴趣。在数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也不可忽视。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将学生带入到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引导、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培养其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授平面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时,可运用类比思维,让学生类比空间四面体的性质,进行对比学习。
(三)类比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联想和解题能力
高中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将学生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引导等方式,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寻找到新知识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实现真正的触类旁通。
例如:在讲述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应该准备不同类型的题目,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解题规律。
二、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解题中实践应用
(一)利用类比思维,解答数学概念问题
高中的数学逻辑性非常强,没有扎实的基础,很难完成新知识的解答。因此,对于高中数学来说,提高解题能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形成紧密、清晰的知识网络。
利用类比思维,可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尤其是对一些相似的概念知识,通过类比思维,有助于学生构建更为清晰的知识结构。
例如:演绎法和归纳法是“推理与证明”中两个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教师在讲授归纳法时,可以通过类比思维,引导学生找出相同、相异之处,进而加深学生的理解,更好地进行解题。再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可以先通过对等差数列的回顾,再引导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中加法性质通过乘法,类比到等比数列中。
(二)借助类比思维,解答数学定理问题
定理是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是对高中数学知识的集中概括,也是学生进行解题的重要手段。对数学定理的讲述,一直是“老师灌输,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将类比思维运用到数学定理之中,教师可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去寻找数学定理的条件、运用方法等,以及和以前所学定力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经过类比分析、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为学生对数学定理的学习、掌握、以及解題应用都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三)类比思维,在解题思路中的应用
数学最有效的学习不是题海战术,而是抓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运用类比思维,明确解题思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类比思维,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相似内容进行对比,发现题目中的主旨所在,从而更加明确解题思路,为学生解题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在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可用的类比思维相对比较多,几乎贯穿于数学教学、解题的始终,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合理利用类比思维,加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罗荣.高中数学学生解题能力培养过程中类比思维的运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4):148-148.
[2]张才祖.探究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0):144-144.
[3]赵海平.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及解题中的应用探讨[J].学周刊,2016,10(10):89-90.
[4]辛美珍.类比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和解题中的运用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3):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