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开发40年及今后优先发展方向

来源 :施工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g11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开始研究开发建筑现场施工自动化与机器人,80年代开始应用,同时国际上迅速跟进,距今已超过40年。近年来在我国,特别是针对高层建筑,建筑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应用需求更加迫切。为促进高层建筑自动化和机器人的发展,基于文献调研,系统地分析40年来高层建筑自动化和机器人研究开发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商业应用的程度;并基于问卷调研、专家研讨会和对关键技术的梳理,阐述了高层建筑自动化和机器人今后的优先发展方向。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行动对于推动城市结构调整优化和品质提升、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然而,城市更新在我国大力推进过程中,仍产生了诸多问题。由于改造导向的城市更新项目相较于传统的新建项目有显著不同,沿用传统的承发包项目管理方式无法保障城市更新的高质量推动。从项目承发包管理方式的维度出发,剖析以改造为导向的城市更新项目层面的挑战,并分析了工程总承包方式对于更新项目的适用性,继而提出推广工程总承包方式以推动我国高质量城市更新的建议。
以郑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屋盖为例,对该空间网架结构施工过程进行监测。通过施工过程及有限元结果分析,制定针对三角桁架及索承网格结构等重点部位监测方案。由三角桁架提升、焊接、卸载各阶段的监测结果得出,结构处于安全状态。索承网格结构预张拉应力监测结果显示在分批次分阶段张拉过程中,应力与张拉强度呈线性关系。
以太原水上运动中心终点塔为工程背景,将Revit三维建模与ANSYS传统建模结合,协同构建终点塔有限元模型,分析钢结构施工过程位移及应力。分析结果表明,临时支撑不同拆卸方案影响施工阶段模型变形和内力,对最终整体结构模型受力和变形状态也会产生一定影响,有必要提前对可行的施工方案进行模拟。
超大直径(直径≥14 m)泥水盾构刀具在软硬不均地层受交变载荷作用,掘进参数选取难,刀具更换频繁,常压换刀装置刀座螺栓易发生过载失效、松动等问题,严重影响隧道施工安全。为实现对换刀装置载荷实时监测、感知载荷数据来指导施工,以汕头苏埃通道工程为依托,提出一套基于光纤光栅技术的载荷实时监测系统。该监测系统利用智能螺栓在泥水环境中对螺栓载荷进行测量,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传输信号,最后基于数据采集软件对载荷数据进行存储、分析。结果表明:1)该系统能够在恶劣的泥水环境下克服复杂电磁环境,稳定可靠地对载荷进行监测;2)盾
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是钢壳沉管隧道预制成功与否的重要质量控制点之一,在结构设计、浇筑设备及工艺参数等确定前提下,验证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各环节指标性能是否满足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筑工程领域无论建设规模还是工程经验,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与此同时,推进高层建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理论研究,工程实践成果斐然。结合工程实践案例,重点阐述差异沉降控制的理念、方法、技术、措施的新进展,包括主裙楼沉降差控制、主楼变调平方法、协同分析技术、成桩品质管控,其中的沉降差控制和变调平方法以工程概念为主导,协同分析技术和成桩品质管控是实现沉降控制的关键支撑。
为解决某在建巨型单跨地下洞库被覆结构钢筋绑扎量大、混凝土浇筑量大、施工风险高,简易台架结构复杂、体型巨大、移动困难、施工效率低等技术难题,融合全液压钢模板衬砌台车与模块化高性能贝雷架的技术优点,研制集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功能于一体的巨跨被覆施工装备。该设备以贝雷架为支撑体系,底部设置行走机构,顶部设置混凝土浇筑平台和钢筋绑扎作业平台,采用液压、电气控制与驱动技术,多种自动化机构辅助施工,可实现一次定位,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多工序同步施工。应用结果表明,被覆施工一体化装备可有效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提高施工效率
复合桩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桩型,由混凝土芯桩和外围同心的水泥土环构成,即在混凝土桩外围有一定厚度的水泥土环,二者结合在一起,借助混凝土桩的刚度将荷载传到深部土层,借助水泥土环将侧摩阻力传到桩周围的土体。复合桩具有受力合理、质量稳定、对环境影响小、造价低、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耐久性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从分析我国建筑智能化行业发展现状入手,以相关国际、国内宏观政策为参照,提出并系统性论述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智能建造体系,对其中较为重要的5个组成板块展开详细论述,包括:建筑机器人,建筑工业互联网,绿色智慧建筑产业互联网,数字孪生建筑,城市信息模型。这些新技术、新业态共同支撑构筑了当前我国智能建造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奠定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基石。期待本文的研究工作能够为正在探索中前进的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提供一定参考。
以中信大厦为工程背景,介绍垂直交通系统总体设置,详细阐述电梯新技术的应用,包括跃层电梯技术、双轿厢电梯技术、消防辅助疏散电梯技术、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技术、目的楼层选层系统技术、碳纤维绳曳引技术等。实践证明,新技术的应用缩短了工期,节约了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