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的现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和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调查的高校中普遍存在体育教师数量偏少、学历偏低、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水平低、教师待遇低、继续教育不乐观、教师流失严重等问题。并提出国家应加大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政策支持力度,转变教育观念,铺就人才引进的快捷通道;改善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待遇;加强体育教师职后培养与培训;提高教师科研、优化职称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
1 研究意义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幅员广阔,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居住着藏、羌、彝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民族地区高校更是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任务。特别是建国60多年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加快了发展,高等教育从办学规模、层次也跃上新的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共有普通高校4所,其中本科3所,高职高专1所。由于这四所高校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体育师资与全国,乃至我省内地其他高校体育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研究四川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特别是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研究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了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四川民族学院、西昌学院、攀枝花学院、阿坝师专4所普通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以及高校内主管体育系部工作的管理人员共计135名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五种方法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3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1体育教师数量的情况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4所高校现共有在职体育教师135人,学生人数为41659人,师生比为1:309,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即按一名体育教师120—150名大学生配制要求,相差甚远。在对4所高校体育部领导的问卷“贵校体育教师数量,现在编制应增加或减少多少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所高校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缺编体育教师数量至少130名,也就是说现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在编人数与缺编人数比是1.04:1。由此,可以算出,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每1.04名就得承担一个缺编教师的工作量,每名体育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完成工作。
3.2体育教师学历结构情况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具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38人,占28%,其中有29人是通过进修获得的硕士学位,仅有9人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见,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也是少有人选择民族地区高校任教;本科学历占70.5%;专科学历占1.5%14所高校体育师资中没有1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因此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渠道。
3,3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经调查统计,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如下: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6人,讲师61人,助教及以下36人;分别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5%、26.5%、45.5%和26.5%。其职称结构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比例大致是1:18:30:18。据相关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53,19万教师中,教授占5.07万人,副教授占16.13万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5%和30%,各职称从高到低的比例是1:3:4:2。而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现有的职称结构,说明这只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教授数量明显不足。在这4所高校中,有3所普通高校已经设有体育系,他们在满足公共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重任。造成教授、副教授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信息闭塞,科研水平不高,达不到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当评上高级职称后,调离四川民族地区高校。
3.4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分析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近5年来体育系、部共发表132篇学术论文,科研课题41项,不过大部分为在研课题,已结题课题12个,占所有课题的29%,具有正高职称的老师年人均发表论文1.7篇,副高职称的教师年人均发表论文0.26篇,讲师0.17篇,助教0.13篇。各级职称综合起来看,平均每人每年发表论文是0.20篇。从论文发表的数量讲,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老师低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老师的平均水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老师每年人均0.387篇),但从文章的发表期刊的重要性看,核心刊物发表的文章较少,正高级职称每年人均只有0.5篇,副高级仅有0.07篇,讲师为0.03篇,而助教在核心刊物发表上还是一片空白。
3.5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再提高起关键作用。调查表明: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老师中有18%的人在近三年内从未外出进修或培训过,而外出过1-2次进修培训的老师占调查人数的41%,28%的老师外出进修过3-4次,13%的老师外出进修达5次以上。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外出进修过,这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一方面它制约了教师对知识的更新、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延长了教师观念更新的时间周期。
3.6体育教师工作待遇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的工作待遇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要包括教师的福利,一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对体育教师的问卷中,72%的老师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完全认可。二是对教师工资待遇统计(截止2010年12月),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分别为:助教平均约1805元/月,讲师平均约2106元/月,副教授平均约2455元/月,正教授平均约为3218元/月。从课时费的发放情况来看,各校情况也不相同,基本上在每个课时15-40元之间。因大部分教师无兼职或未从事第二职业,所以其他部分收入十分有限。可以看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月工资普遍较低,明显与当地消费水平不相符合(学校所处地区偏僻,距离大城市较远,交通不发达,造成物价水平高于省内其它地区高校)。
3.7体育教师的流失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中值得可喜的是: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近3年逐步向稳定方向发展,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升格和当地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从数量上看,仅流失8人,占现有教师的6%,从结构上看,流失人员主要是中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35.5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流出教师总数的37.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教师1人,具有高职称的占流出教师总数的37.5%,可见流失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比例较高,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业已存在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4 发展与对策
4.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引进人才
由于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艰苦,很难留住人才,国家必须实施积极政策扶持,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其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破除在原有的单一封闭、静态的管理模式,学会在竞争中选拔人才,从情感上和思想上稳定队伍,在自我约束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中进行管理,使体育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4.2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看,要求普通高校教师必须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每个青年体育教师都要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做好提高学历的准备,而高校职能部门则要做好整体规划,把体育师资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计划并落到实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联系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体育院系利用假期进行联合办学和主动送陪工作,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在职在岗进修学位。制定积极的奖励政策,鼓励体育教师在职进修,而不是为年轻教师进修制定一些约束的门槛,导致年轻教师很难有机会进修,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学位水平不高。
4.3提高科研能力,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无论是那所高校,科研和教学都是相互相成的,既要抓教学,也要重科研,齐头并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是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体育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贯彻实施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大百年校庆上提出高校要“教育创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体育教师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教学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设立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下,鼓励支持广大体育教师独立开辟研究方向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学校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积极申报、承担不同级别科研课题,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均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
4.4完善评审制度,优化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使其在教学、科研上有较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起到骨干作用。学校在评定职称时,不对青年教师的工作年限做强制要求,只要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达到职称评定的标准,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鼓励,破格评审高一级职称等相关积极政策。
4.5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防止非正常的人才流失
四川民族地区的高校分布在地理环境差,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针对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差的实际,加强对老师的关心,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也是留住老师的关键所在。学校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工作量计算应与其它学科专业给予同等对待。并且考虑到气候条件的恶劣性,大部分体育教师都在强风、沙尘暴、强紫外线的条件下工作,应给予适当的户外补贴。
5 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民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工作在民族地区一线的广大教师(包括体育教师)分不开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资与全国乃至四川非民族地区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系部教师总体数量偏少;工作量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紧魄教师科研水平低;继续教育不乐观;工作待遇差;高职称、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彬)
关键词: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
1 研究意义
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幅员广阔,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62.7%,居住着藏、羌、彝等十几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民族地区高校更是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和民族地区稳定的任务。特别是建国60多年以来我省民族地区教育加快了发展,高等教育从办学规模、层次也跃上新的台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共有普通高校4所,其中本科3所,高职高专1所。由于这四所高校处在老、少、边、穷地区,其体育师资与全国,乃至我省内地其他高校体育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并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加大对民族地区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因此,研究四川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特别是结合学校体育工作的实际,研究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现状及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了在四川民族地区的四川民族学院、西昌学院、攀枝花学院、阿坝师专4所普通高校的在职体育教师,以及高校内主管体育系部工作的管理人员共计135名作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推理法五种方法对资料进行了整理分析。
3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3.1体育教师数量的情况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4所高校现共有在职体育教师135人,学生人数为41659人,师生比为1:309,与《全国高校体育课程评估标准》即按一名体育教师120—150名大学生配制要求,相差甚远。在对4所高校体育部领导的问卷“贵校体育教师数量,现在编制应增加或减少多少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4所高校体育教师严重缺编,缺编体育教师数量至少130名,也就是说现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在编人数与缺编人数比是1.04:1。由此,可以算出,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每1.04名就得承担一个缺编教师的工作量,每名体育教师都在超负荷地完成工作。
3.2体育教师学历结构情况调查分析
在被调查的四所高校中,具有硕士学历的体育教师38人,占28%,其中有29人是通过进修获得的硕士学位,仅有9人是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可见,高学历的研究生毕业也是少有人选择民族地区高校任教;本科学历占70.5%;专科学历占1.5%14所高校体育师资中没有1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因此引进高学历青年教师是解决这一突出问题的主要渠道。
3,3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调查分析
经调查统计,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如下: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36人,讲师61人,助教及以下36人;分别占体育教师总人数的1.5%、26.5%、45.5%和26.5%。其职称结构按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比例大致是1:18:30:18。据相关中国教育报报道:在全国普通高校教师53,19万教师中,教授占5.07万人,副教授占16.13万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5%和30%,各职称从高到低的比例是1:3:4:2。而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现有的职称结构,说明这只队伍中教授和副教授数量的不足,尤其是教授数量明显不足。在这4所高校中,有3所普通高校已经设有体育系,他们在满足公共体育教学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中小学体育师资的重任。造成教授、副教授少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信息闭塞,科研水平不高,达不到评高级职称的要求。二是人才流失严重,当评上高级职称后,调离四川民族地区高校。
3.4教师的科研情况调查分析
四川民族地区高校近5年来体育系、部共发表132篇学术论文,科研课题41项,不过大部分为在研课题,已结题课题12个,占所有课题的29%,具有正高职称的老师年人均发表论文1.7篇,副高职称的教师年人均发表论文0.26篇,讲师0.17篇,助教0.13篇。各级职称综合起来看,平均每人每年发表论文是0.20篇。从论文发表的数量讲,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老师低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老师的平均水平(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老师每年人均0.387篇),但从文章的发表期刊的重要性看,核心刊物发表的文章较少,正高级职称每年人均只有0.5篇,副高级仅有0.07篇,讲师为0.03篇,而助教在核心刊物发表上还是一片空白。
3.5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调查与分析
继续教育对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再提高起关键作用。调查表明: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老师中有18%的人在近三年内从未外出进修或培训过,而外出过1-2次进修培训的老师占调查人数的41%,28%的老师外出进修过3-4次,13%的老师外出进修达5次以上。从调查中不难发现,大部分体育教师没有外出进修过,这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一方面它制约了教师对知识的更新、科研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延长了教师观念更新的时间周期。
3.6体育教师工作待遇的调查与分析
教师的工作待遇决定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要包括教师的福利,一是教师的社会地位。在对体育教师的问卷中,72%的老师对自己现在所处的社会地位不满,认为自己的工作没有被完全认可。二是对教师工资待遇统计(截止2010年12月),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工资收入分别为:助教平均约1805元/月,讲师平均约2106元/月,副教授平均约2455元/月,正教授平均约为3218元/月。从课时费的发放情况来看,各校情况也不相同,基本上在每个课时15-40元之间。因大部分教师无兼职或未从事第二职业,所以其他部分收入十分有限。可以看出,与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月工资普遍较低,明显与当地消费水平不相符合(学校所处地区偏僻,距离大城市较远,交通不发达,造成物价水平高于省内其它地区高校)。
3.7体育教师的流失情况调查分析
调查中值得可喜的是: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师资近3年逐步向稳定方向发展,主要是由于民族地区高校的升格和当地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从数量上看,仅流失8人,占现有教师的6%,从结构上看,流失人员主要是中青年教师为主(平均年龄35.5岁),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流出教师总数的37.5%,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 教师1人,具有高职称的占流出教师总数的37.5%,可见流失教师高学历和高职称比例较高,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学历和职称结构业已存在的不合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
4 发展与对策
4.1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多渠道引进人才
由于四川民族地区高校处于老、少、边、穷地区,自然条件、生活条件及工作环境艰苦,很难留住人才,国家必须实施积极政策扶持,才能吸引和留住人才,体育教师也是如此。其次,为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必须破除在原有的单一封闭、静态的管理模式,学会在竞争中选拔人才,从情感上和思想上稳定队伍,在自我约束机制与竞争激励机制中进行管理,使体育师资队伍进入良性发展轨道。
4.2提高在职体育教师的学历水平
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来看,要求普通高校教师必须都具有研究生学历。因此,每个青年体育教师都要从思想上和实际行动上做好提高学历的准备,而高校职能部门则要做好整体规划,把体育师资培训纳入总体培训计划并落到实处。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主动联系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体育院系利用假期进行联合办学和主动送陪工作,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在职在岗进修学位。制定积极的奖励政策,鼓励体育教师在职进修,而不是为年轻教师进修制定一些约束的门槛,导致年轻教师很难有机会进修,从而导致体育教师学位水平不高。
4.3提高科研能力,着力培养中青年学术骨干
无论是那所高校,科研和教学都是相互相成的,既要抓教学,也要重科研,齐头并进。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是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志。加强体育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培养体育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师的主要任务,也是贯彻实施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大百年校庆上提出高校要“教育创新”思想的主要渠道。体育教师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活动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推动教学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水平的主要途径。设立体育教师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在坚持“以科研促教学”的原则下,鼓励支持广大体育教师独立开辟研究方向积极从事科研活动。学校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对积极申报、承担不同级别科研课题,在不同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者,均给予不同等次的奖励。
4.4完善评审制度,优化职称结构
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使其在教学、科研上有较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起到骨干作用。学校在评定职称时,不对青年教师的工作年限做强制要求,只要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达到职称评定的标准,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和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鼓励,破格评审高一级职称等相关积极政策。
4.5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防止非正常的人才流失
四川民族地区的高校分布在地理环境差,气候条件恶劣的地区,针对自然环境和工作环境差的实际,加强对老师的关心,提高他们的待遇,这是党和国家一贯的方针,也是留住老师的关键所在。学校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体育法》中的有关规定,工作量计算应与其它学科专业给予同等对待。并且考虑到气候条件的恶劣性,大部分体育教师都在强风、沙尘暴、强紫外线的条件下工作,应给予适当的户外补贴。
5 结论
四川民族地区高等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为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民族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与工作在民族地区一线的广大教师(包括体育教师)分不开的。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民族地区的高校师资与全国乃至四川非民族地区师资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四川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系部教师总体数量偏少;工作量大;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紧魄教师科研水平低;继续教育不乐观;工作待遇差;高职称、高学历体育专业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
(责任编辑: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