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沨怡:家庭是心理教育的主课堂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俞沨怡简介】
  毕业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系,获心理学硕士学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CBT取向心理治疗师,林紫心理咨询机构副主任咨询师,高级心理讲师。上海市社区癌症心理干预项目负责人,上海人才培训促进中心“儿童心理咨询治疗师”特约讲师,《新民晚报》《健康佳人》《窗外》《热点青年》《人与健康》等报刊心理专栏撰稿人,上海交通广播电台《健康快车》特约心理专家。著有论文集《中俄大学生心理防御机制与应对方式的对比研究》等。
  情商教育,必不可少
  记者(以下简称记):现在,教育部正在开展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治理工作,您认为校园欺凌成为一个突出问题的原因何在?
  俞沨怡(以下简称俞):我和同行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认为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青少年对社会知识的认知系统不完善;第二,环境影响;第三,对情商教育重视不够。
  记:情商现在是一个常用词,但情商究竟指什么,许多家长还很模糊,您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俞: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即情绪商数,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从最简单的层次上下定义,情商是理解他人及与他人相处的能力。西方研究者认为,情商由五种特征构成: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
  记:人的情商高低是先天就有差别,还是后天形成的?
  俞:总的来讲,人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有关。
  记: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怎样培养孩子的情商?现实情况是,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情商方面,只要孩子不闹事就没有问题。
  俞:这正是校园欺凌、中小学生抑郁症高发等问题的根源。现在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评价孩子的标准只有学习成绩这一个指标,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就没有问题。那么按照这个逻辑,反过来看,如果学习成绩不好,那么一切都是问题,所以有的孩子一旦成绩下降就抑郁,重要考试失手就跳楼。所以,除了学习成绩,家长评价孩子的标准应该多元化,多培养孩子一些特长、兴趣、爱好,帮助孩子全面发展。
  记:怎样多元化评价孩子?您能举例说明吗?
  俞: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有一个高中女孩严重厌学,被她的妈妈带来做心理咨询。第一次咨询,女孩一句话不说,用沉默与我对抗。后来慢慢熟了,我发现她才华出众,写过一整本小说,非常棒。她是刚转学来上海的,不适应,想念以前的同学和老师,所以不肯用心学习。有趣的是,她的妈妈根本不知道女儿写小说,只用学习成绩衡量孩子的一切。
  记:对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俞:孩子学习成绩欠佳,家长当然不能袖手旁观。我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鼓励孩子上进,永远不要唉声叹气,因为父母的唉声叹气对孩子来说意味着放弃。第二,父母要帮孩子制订渐进式的学习目标,比如这次考了59分,不及格,那么下次考试多考1分就是进步。第三,教孩子正确比较,即不与别人比,只与自己比,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比,这样可以减轻孩子的浮躁情绪。第四,父母要学会给孩子合理减压,比如课余时间看看电影、打打球、散散步,都是应对压力很好的办法。
  记:许多孩子因为学习压力过大出现心理异常,甚至酿成心理疾病。请问,孩子心理异常一般有哪些行为上的征兆?
  俞: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有学习压力是正常的,大多数学生有办法自行疏导。如果家长发现孩子长期情绪不好,要及时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当发现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最好能带孩子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心理问题,根在家庭
  记:您认为情商教育的主课堂应该是学校还是家庭?
  俞:学校和家庭同等重要,但在当下国内的教育背景下,我认为家庭更加重要。
  记:既然家庭是情商教育的主课堂,那么家长应该具体做些什么呢?
  俞: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我的咨询经验是:把一半精力用在有问题行为的孩子身上,把另一半精力用在孩子的父母身上,这样咨询效果最好,因为孩子的问题,根源往往在家长身上,或者说在家长主导的家庭环境上。具体的,我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家长应该多学一点心理学知识。比如,孩子的性格有内向和外向之分,但没有优劣之分。性格内向的孩子善于思考,将来做技术性工作有优势,为什么不培养孩子这方面的能力呢?如果有的家长想把性格内向的孩子改造成性格外向的孩子,肯定是徒劳的。成功学上有一个理念,应该让优势更优,让弱势停留在安全范围之内,即不更弱,这样人更容易成功。如果家长不知道孩子的优势在哪里,糊里糊涂地把孩子的优势忽略掉,一门心思地跟别的孩子比较,强化自己孩子的弱势,岂不是白费力气?
  第二,尊重孩子,以平等的姿态开展家庭教育。许多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太难管,家庭教育太难无从下手,其实这些家长最大的困扰是孩子不听话,他们总是只带着嘴巴说孩子,很少带耳朵和眼睛听孩子、看孩子。这种居高临下的家庭教育,一定会遭到孩子的反抗。如果家长平时多观察孩子,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就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沟通渠道畅通,家庭教育才算走上正确的轨道。
  第三,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很重要,因为孩子会碰到很多很多困难,需要人生向导。孩子需要家长什么样的支持?很简单,就是无条件的爱,包括经济支持、心理支持等。家长们都知道,幼儿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但很少有家长知道,中学生也需要父母的陪伴,因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更复杂,时刻需要听取父母的意见,否则他们就会征求同样不成熟的同伴的意见,或者上网求助,家长觉得哪一个更稳妥?
  记:我研究过一些心理问题案例,发现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暴力倾向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缺少家庭关爱。请问,明明家长都爱孩子,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为什么孩子感受不到呢?   俞:我接手过一个心理案例,一个10岁男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问他:“爸爸妈妈对你这么好,你感受到了吗?”他回答:“他们对我太好了,可是他们给我的爱都不是我想要的。”我认为这句话简直是一句格言,每位家长都应该听听。从这句话可以看到两点:第一,家长爱孩子的方式是有问题的。比如,家长花重金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花费精力接送孩子,风雨无阻,这些都是爱,但如果孩子不喜欢上这些兴趣班,会感谢家长吗?当然不会。第二,孩子感受到了家长的爱,但他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不管家长付出了多少,孩子都觉得不够好,甚至很糟糕。这就是缺爱孩子的心理秘密,希望引起家长朋友们的反思。
  爱子有方,事半功倍
  记:那么,家长应该怎样爱孩子?
  俞: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情绪盒子,里面装着爱、积极、自信,也有可能是焦虑、恐惧、愤怒。重要的是,这个盒子里的情绪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或者说正向情绪更多还是负向情绪更多。这个盒子就是支持我们去面对一切的基础,当这个盒子里的情绪是正向的,我们拥有的力量就很强大。同理,一个孩子越觉得自己被爱,教育他就越容易。那么,如何让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被爱呢?家长爱孩子,不外乎以下五种方式:
  第一,身体接触。家长每天都要扪心自问,今天有多少次单纯为了表达爱而触碰孩子?什么是单纯为了表达爱的身体接触?举例来说,一个父亲把1岁的孩子轻轻地往上抛举、接住,再抛举、再接住,孩子感觉好玩,感觉刺激,咯咯大笑;妈妈把3岁的孩子抱在怀里,给孩子读一本故事书,孩子感觉很惬意。这些身体接触都是单纯为了表达爱。
  一个研究告诉我们,家长通常只在必要的时候才会与孩子发生身体接触,比如帮孩子穿衣服、脱衣服,带孩子上车或者抱孩子上床睡觉,等等。一旦孩子有了自理能力,家长与孩子发生身体接触的机会就会随之减少。那么,有自理能力的孩子是否还需要父母的接触呢?真相是,孩子一直都非常渴望像幼时那样获得家长的爱抚。另一项心理学研究证明,常常与人握手、拥抱或者亲吻的孩子,比那些长期被抛在一边没人碰触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健全的情感生活。
  孩子的成长包括生理成长、智商成长和情商成长三部分,缺一不可。家长想让孩子拥有较高的情商,与其花钱去上情商训练课程,不如每天单纯为了爱而爱抚孩子、拥抱孩子、与孩子手拉手散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无条件的爱,并且让孩子学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别人。
  第二,肯定的言词。所谓肯定的言词,就是多向孩子表达夸奖和赞美。这方面,赏识教育早已深入人心,不再赘述。
  第三,精心时刻。“精心时刻”在这里是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全心陪伴。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经常突然提一些小要求,比如“妈妈我们一起玩游戏吧”“爸爸给我讲个睡前故事吧”“妈妈陪我看这个动画片吧”……其实,孩子不是想让家长帮他做什么,而是要求家长全身心地陪伴他一段时间,重点在“全身心”上,即精心。幼儿经常提类似的要求,这是向家长索求爱,家长一定要予以满足,有些中学生也会有这样的要求,家长同样要予以满足。
  第四,接受礼物。这个很好理解,送礼物是表达爱的方式,接受礼物开心是人之常情,孩子如此,成年人也如此。但是,这里要提一点,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礼物成为一个扭曲的形式。我在咨询过程中经常看到两类父母:一类是特别忙碌,为家庭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即使自己很累,仍为不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而内疚,这时候就会买很多的礼物给孩子,名义上是补偿孩子,其实是缓解自己的内疚感;另一类父母非常爱孩子,不停地给孩子买礼物,控制不住,礼物把孩子的房间都堆满了还不住手。家长们要知道,礼物太多就失去意义了,孩子都已经有免疫力了。
  那么,怎样给孩子送礼物最恰当?有以下两个标准:第一,打开礼物之前,孩子特别注意礼物的细节,比如礼物有没有彩纸包装,上面的蝴蝶结漂亮不漂亮,等等。第二,打开礼物时很兴奋,打开包装时嘴里不时发出“啊”“喔”“太高兴了”“太谢谢了”等词语。接下来,孩子会为礼物安个家,在他的房间里专门腾出一个地方来摆这个礼物,有机会就向朋友展示,与朋友分享。甚至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孩子会把礼物拿给你看,告诉你他是多么喜欢这个礼物。如果孩子这样做,那么这个礼物就送对了。
  第五,服务的行动。所谓“服务的行动”,就是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事情,要领是只帮助孩子做那些他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给一个6岁的孩子喂饭就不算服务的行动,因为他自己会吃饭。同理,家长帮助4岁的孩子叠被子属于服务的行动,当孩子8岁了,家长还帮他叠被子就不叫服务的行动,而叫溺爱。
  通过以上五种方式,家长都可以向孩子表达爱。或许大家都有所察觉,这五种方式并不神秘,神秘之处在于两点:第一,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当时的情形掌握好分寸;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每家孩子情况不同,没有一定之规,希望家长朋友们多多领悟,给孩子最需要的爱。我相信,孩子也有感悟能力,只要家长发自内心地、无条件地爱孩子,孩子一定会感觉得到,并迅速回应家长。家庭教育的乐趣,正在于此。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始末  2016年12月,一篇名为《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的文章被众多网友转发。文章作者是一位母亲,儿子斌斌刚满十岁,就读于北京中关村二小,最近遭受校园欺凌,心灵受到严重创伤并引发急性应激反应,而涉事学生家长和校方对事件的处理态度令其失望。文章受到网友的热烈响应,一时间,“校园霸凌”这一话题被送上风口浪尖。  文章以自述形式还原了作者所了解到的事实。  
暑假里,老爸老妈为了我的眼睛健康,与我约法三章:每天必须先写作业再玩电脑,每次只能玩一个小时,并且只有他们在家时才能玩。这天上午,我正准备写作业,可转念一想:昨天下载的游戏还没玩过一次呢,不如趁他们不在家先过把瘾,然后再写作业。要是被发现怎么办?运气不会这么差吧……冲动最终摧毁了理智。我刚开始玩,房间的门就响了,我赶紧伸手去关电脑,可是为时已晚,老爸已站在我身后。他是回来拿东西的。我尴尬地低下了头
爱模仿大人,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但我的女儿表现尤为突出。妈妈擀饺子皮,她抢着擀;妈妈做馒头,她争着做;妈妈忙其他家务活儿,她比妈妈还忙。只要大人一有什么举动,让她发现,她非下手不可。  平时,我在家里有一个习惯,一有空闲,不是读书就是练习书画,这也影响了女儿。我看书时,女儿常常偷偷地钻到我的怀里,好奇地跟我一起静静地“看”,或者自己从书柜里取出一本书来,趴在我身边像模像样地“读”,有时“读”了一会儿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课程,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系统中的三类课程之一,最能体现学校特色和个性。温州在浙江省率先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研发地方特色校本课程,一批校本课程脱颖而出,成为校本课程的“温州范本”。然而,一些校本课程为了研发而研发,没有系统化、长期化地实施起来,校本课程的教育价值较低。  作为校长或教师,你是如何研发、实施特色性校本课程的?如何有效地发挥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群
教育部:不得集中资源  打造“重点校”“豪华校”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进一步做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有关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积极统筹中央已经安排的义务教育校舍建设、设备购置相关项目和资金,避免重复交叉或支持缺位,不得将资金、资源向少数优质学校集中,不得打造“豪华校”“重点校”。  《通知》指出,目前条件差、基础弱的省份主要任务是“补短板”,有一定工作基础和财力保障的省份主要
小宝宝有大脾气  1~6岁的宝宝,有的很乖,有的人小脾气大,稍不满意就哭闹不休,有的还摔东西、打人。家长对此很头疼,不知道宝宝小小年龄哪来的这么大脾气。其实,发脾气是人的正常情绪反应,宝宝也不例外。凡事有果必有因,想知道宝宝为什么发脾气,不妨从以下案例中找找头绪。  【案例1】被宠坏的京京  两岁的京京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外号“老大”,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宠着他,只要他提出要求,不管要求多么不合理,
【花的序】  “最美人间四月天,陌上缓行不羡仙”。  近年来,河南省济源市大峪镇倾力打造滨河新镇、旅游名镇、生态经济特色镇,依托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旅游,倡导休闲运动,引领健康养生,游走大峪山水画廊,春赏花、夏戏水、秋摘果、冬观雪,高峡平湖,碧波荡漾,一个宜居宜游宜娱宜乐的黄河明珠愈发璀璨夺目。田园美景入画时,大美大峪乡村美。大峪镇政府于2015年4月18日在东沟村举办济源市第二届美丽乡村文化旅游节
问:孩子在家不听话,我说什么他都当耳旁风,我只得吓唬他:“你要是再不听话,我就告诉你们刘老师。”孩子听了这话,才有所收敛。对此,我既生气又好奇。请问,为什么老师一句话能顶家长十句话呢?  肖石磊  答:对家里的熊孩子来说,家长说的话就是空气,说了跟没说一样,而老师说的话就是圣旨,孩子不仅听,还会不折不扣地去执行。这是为什么?老师靠什么获得了孩子的敬畏和顺从呢?  原因一:老师给孩子制订了明确规则,
暑假里,妈妈要出差两天,留下我一个人在家。  送走妈妈,我回到房间,看到书桌上放着一张字条。打开一看,是妈妈的笔迹:宝贝,你独自在家要注意安全,不能轻易信任陌生人,不要给陌生人开门。出门的时候要把钥匙带好,如果有陌生人试图 靠近你,你要意识到危险,为保证万无一失,你要找警察叔叔帮忙,把妈妈的电话号码告诉他,让他帮你打电话。  为了让妈妈放心,我拨通了妈妈的电话,请她放心,她的宝贝已经长大了。(指导
经常出现手机在响的幻觉;外出不带手机就浑身不自在;亲朋好友聚会时总是拿着手机不停地翻看……这些都是手机依赖症的表现。据英国媒体报道,与那些对手机铃声不敏感的人相比,视线总离不开手机者较不快乐。  为评估手机对人们生活态度的影响,美国俄亥俄州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00多名18~22岁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频繁使用手机不仅使人无法与朋友变得更加亲近,反而让人更加焦虑郁闷。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