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年两会,年年新闻大战。今年,各家媒体的记者们将脱贫攻坚的相关问题“一股脑儿”抛给了前来参会的省委书记们。去年,全国超额完成了千万人的减贫目标,各省纷纷打出“组合拳”,全力开展脱贫攻坚。一路走来,已成脱贫攻坚任务主要责任人的省委书记们感慨颇多。
记者: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请问宁夏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底气?
李建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些年,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历经“三西”农业建设,百个贫困乡镇、百万贫困人口“双百”扶贫,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四个阶段的扶贫开发,累计减贫290万人,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宁夏的贫困人口由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6%下降到14.5%。今年年初,我们召开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提出提前两年即到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实现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这是经过反复研究、测算、论证确定的,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这个目标。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中央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近10年来对宁夏扶贫开发的投入累计达到1000多亿元。特别是去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贫困地区有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包括贫困县摘帽后扶持政策的延续,行业规划、年度计划的倾斜,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等,这些都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另外,中央部委、央企定点扶贫、兄弟省区帮扶的力度越来越大,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华润集团“基础母牛银行”的做法、北京市医疗卫生精准帮扶等,已成为长效化的帮扶机制。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这些年经济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宁夏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全区经济总量达到2911.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用于扶贫开发的投入逐年增加,累计达到454亿元。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适销对路的致富产业,实施了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危房危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为下一步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这些年,我们大力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地方的35万贫困群众整体易地搬迁,定居两三年的移民人均收入比迁出前提高了1500元左右;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扶贫工程,帮助65万贫困群众就地脱贫;还有我们的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等,效果都比较好。现在,宁夏虽然还有58万贫困人口,但与西部一些省区相比,绝对数并不大,任务也不是最重的,经过测算,贫困人口最集中的西海固地区也能够提前两年完成脱贫任务。
这个信心和底气也来自于下一步的工作推进。我们将围绕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3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8万人、生态补偿脱贫1万人、发展教育脱贫4万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5万人,精准解决剩下的58万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记者:今年两会,脱贫工作是一個热点。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总书记到云南时,还专门接见了独龙族代表。云南准备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来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艰巨任务,兑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李纪恒(云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小康,主要看边疆。”脱贫攻坚是云南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十二五”以来,云南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468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471万人。但是,云南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全省有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50万的州市有3个,超过20万的县有2个,4个州市所辖县都是贫困县,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任务艰巨繁重。
云南将咬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放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全面兑现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
我们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五个清楚”,即谁是贫困人口,能说清;哪些贫困人口已脱贫,能说清;哪些是新增的贫困人口,能说清;哪些是返贫人口,能说清;每户的致贫原因,能说清。
聚焦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制定并落实“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各项措施到户到人,确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坚决防止突击脱贫、“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我们解决特殊类型贫困问题,做到“两个聚焦、两个确保”。聚焦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确保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
“思路一变天地宽”,怒江大峡谷现在是贫困落后的,但也应看到怒江大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最大的困难转变为最大的优势。现在怒江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启动,我们有信心在未来5到10年,把怒江大峡谷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聚焦全省9个“直过”民族,坚决打赢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实行分类施策、集团帮扶、整族推进。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吉林省也立下脱贫攻坚的军令状,要实现到2018年,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省委书记,您的压力大不大?吉林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呢? 巴音朝鲁(吉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性任务,我们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去年我们召开了扶贫攻坚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全力抓好脱贫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年“十三五”开局的攻坚任务。我们今年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首要的是脱贫攻坚战,还有打好服务业的攻坚战和国企改革的攻坚战,这些任务都很艰巨,特别是脱贫攻坚。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从吉林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现在还有83万贫困人口,还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这些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有它的特殊性。吉林的扶貧有两个片区,一个是西部片区,一个是东部片区,尤其是东部片区又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基础条件差一些。
总体目标来讲,我们2018年要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83万人口全部脱贫,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我们从今年元旦上班第一天开始,就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实施了扶贫攻坚责任的落实机制,一千个单位对口帮扶贫困村,一万名领导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百万名党员参与扶贫攻坚任务,全省上下、全社会都聚焦到脱贫攻坚战上。未来三年,我们吉林一定能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2017年有2个贫困县要摘帽子,2018年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子,2019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
脱贫工作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因人,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就一定要把我们吉林省的优势资源结合好。吉林是农业大省,同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比重还比较大。怎么样更好地通过提升三农工作的水平,发挥我们农业的优势,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吉林农村的发展,集中解决好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至关重要。所以现在扶贫工作这块,各地、各个方面的创新,新的一些扶贫模式,办法也比较多了,包括农村的电商发展,为我们脱贫也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这些我觉得很生动,也很有成效。
记者:在您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海南省来说,突破口在哪里呢?
罗保铭(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按人口比例来说不算少,按绝对数来讲我们比其他一些兄弟省不算多,总量47万多。如果说突破口,首先是把底数摸清,我们采取进村入户逐家核查,把底数搞清楚。所以,我们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提高”,未来五年要确保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海南是生态立省。尽管海南生态好,但也很脆弱。所以,我们把保护生态看得很重要,我们也借助扶贫把一些深山里的黎苗同胞迁出,他们的生活日子比较清苦,在深山里生活对生态还是有一些破坏。我们这次就采取整村搬迁的办法,把他们迁出来,盖新房,给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扶持。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大山里生活比较困难的黎苗同胞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
记者: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要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目标,请问宁夏实现这一目标有哪些底气?
李建华(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这些年,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历经“三西”农业建设,百个贫困乡镇、百万贫困人口“双百”扶贫,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四个阶段的扶贫开发,累计减贫290万人,特别是“十二五”时期,宁夏的贫困人口由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6.6%下降到14.5%。今年年初,我们召开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大会,提出提前两年即到自治区成立60周年时,实现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这是经过反复研究、测算、论证确定的,我们有信心、有底气实现这个目标。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中央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近10年来对宁夏扶贫开发的投入累计达到1000多亿元。特别是去年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出台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对贫困地区有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包括贫困县摘帽后扶持政策的延续,行业规划、年度计划的倾斜,专项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等,这些都给我们巨大的鼓舞。另外,中央部委、央企定点扶贫、兄弟省区帮扶的力度越来越大,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华润集团“基础母牛银行”的做法、北京市医疗卫生精准帮扶等,已成为长效化的帮扶机制。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这些年经济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宁夏的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末全区经济总量达到2911.8亿元,是2010年的1.8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373.7亿元,是2010年的2.4倍;用于扶贫开发的投入逐年增加,累计达到454亿元。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培育形成了一批适销对路的致富产业,实施了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危房危窑改造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1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为下一步脱贫攻坚创造了有利条件。
这个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扶贫开发的成功实践。这些年,我们大力推动扶贫开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不断探索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实施“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不适宜发展地方的35万贫困群众整体易地搬迁,定居两三年的移民人均收入比迁出前提高了1500元左右;实施基础设施到村、产业扶持项目到户、转移培训到人、帮扶责任到单位的“四到”扶贫工程,帮助65万贫困群众就地脱贫;还有我们的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等,效果都比较好。现在,宁夏虽然还有58万贫困人口,但与西部一些省区相比,绝对数并不大,任务也不是最重的,经过测算,贫困人口最集中的西海固地区也能够提前两年完成脱贫任务。
这个信心和底气也来自于下一步的工作推进。我们将围绕提前两年实现“两个确保”的目标,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通过实施“五个一批”,即发展生产脱贫30万人、易地搬迁脱贫8万人、生态补偿脱贫1万人、发展教育脱贫4万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15万人,精准解决剩下的58万贫困群众脱贫问题,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记者:今年两会,脱贫工作是一個热点。云南省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总书记到云南时,还专门接见了独龙族代表。云南准备采取哪些有力措施来完成脱贫攻坚这个艰巨任务,兑现“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的庄严承诺?
李纪恒(云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不小康,主要看边疆。”脱贫攻坚是云南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十二五”以来,云南农村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468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471万人。但是,云南地区之间、民族之间,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性,仍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目前,全省有88个贫困县,贫困人口超过50万的州市有3个,超过20万的县有2个,4个州市所辖县都是贫困县,少数民族特别是“直过”民族自我发展能力较弱,脱贫任务艰巨繁重。
云南将咬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不放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实现、全面兑现向党中央、国务院立下的军令状。
我们瞄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做到“五个清楚”,即谁是贫困人口,能说清;哪些贫困人口已脱贫,能说清;哪些是新增的贫困人口,能说清;哪些是返贫人口,能说清;每户的致贫原因,能说清。
聚焦全省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制定并落实“五个一批”精准扶贫工作方案,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确保各项措施到户到人,确保全省农村贫困人口得到精准施策、分类扶持,坚决防止突击脱贫、“假脱贫”“被脱贫”“数字脱贫”。
我们解决特殊类型贫困问题,做到“两个聚焦、两个确保”。聚焦乌蒙山片区、滇西边境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扶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确保一个贫困地区都不掉队。
“思路一变天地宽”,怒江大峡谷现在是贫困落后的,但也应看到怒江大峡谷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最大的困难转变为最大的优势。现在怒江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启动,我们有信心在未来5到10年,把怒江大峡谷打造成世界级的旅游胜地。
聚焦全省9个“直过”民族,坚决打赢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实行分类施策、集团帮扶、整族推进。
记者:今年是“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吉林省也立下脱贫攻坚的军令状,要实现到2018年,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作为省委书记,您的压力大不大?吉林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过程中,如何发挥好这些资源的优势,进行精准扶贫呢? 巴音朝鲁(吉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性任务,我们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去年我们召开了扶贫攻坚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同时全力抓好脱贫工作,把脱贫攻坚作为今年“十三五”开局的攻坚任务。我们今年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其中首要的是脱贫攻坚战,还有打好服务业的攻坚战和国企改革的攻坚战,这些任务都很艰巨,特别是脱贫攻坚。
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从吉林的实际情况看,我们现在还有83万贫困人口,还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而这些贫困县的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有它的特殊性。吉林的扶貧有两个片区,一个是西部片区,一个是东部片区,尤其是东部片区又是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来说基础条件差一些。
总体目标来讲,我们2018年要全部脱贫,8个贫困县,83万人口全部脱贫,真正做到“两不愁,三保障”。
我们从今年元旦上班第一天开始,就拉开了脱贫攻坚战的序幕,实施了扶贫攻坚责任的落实机制,一千个单位对口帮扶贫困村,一万名领导干部对口帮扶贫困户,百万名党员参与扶贫攻坚任务,全省上下、全社会都聚焦到脱贫攻坚战上。未来三年,我们吉林一定能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战任务。2017年有2个贫困县要摘帽子,2018年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子,2019年巩固提高,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这一点我们充满信心。
脱贫工作一定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户因人,做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就一定要把我们吉林省的优势资源结合好。吉林是农业大省,同时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农业人口特别是农村人口的比重还比较大。怎么样更好地通过提升三农工作的水平,发挥我们农业的优势,特别是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整体提升吉林农村的发展,集中解决好农村的贫困人口问题,至关重要。所以现在扶贫工作这块,各地、各个方面的创新,新的一些扶贫模式,办法也比较多了,包括农村的电商发展,为我们脱贫也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这些我觉得很生动,也很有成效。
记者:在您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海南省来说,突破口在哪里呢?
罗保铭(海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海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按人口比例来说不算少,按绝对数来讲我们比其他一些兄弟省不算多,总量47万多。如果说突破口,首先是把底数摸清,我们采取进村入户逐家核查,把底数搞清楚。所以,我们确定了一个目标,就是“三年扶贫攻坚,两年巩固提高”,未来五年要确保4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海南是生态立省。尽管海南生态好,但也很脆弱。所以,我们把保护生态看得很重要,我们也借助扶贫把一些深山里的黎苗同胞迁出,他们的生活日子比较清苦,在深山里生活对生态还是有一些破坏。我们这次就采取整村搬迁的办法,把他们迁出来,盖新房,给一定的土地和生产扶持。这样既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大山里生活比较困难的黎苗同胞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