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贫困生的思想问题是制约其成长成才的“瓶颈”,需要我们关注并加以解决。目前,贫困生的思想冲突主要集中在价值取向的冲突、不满于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合群与独处的冲突等方面。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人性化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思想冲突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朱湘虹(1968- ),女,湖南宁乡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蔡益群(1975- ),男,江西龙南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江西 赣州 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影响贫困大学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YB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5-02
贫困生问题是目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党、政府和各高校都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并不断加以完善,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的实现,但贫困生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解决。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感到身上的压力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思想上的冲突、精神上的无助和困乏同样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是引发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予以高度关注。
一、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思想冲突
思想问题大多由实际的问题引起,而实际问题不外乎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发。物质的需求是外显的,容易捕捉;而精神需求则是内隐的,不具有客观可测性;二者在人的思想活动中并不总是独自地起作用,甚至是交互地起作用,引发难以解决的思想冲突,从而使思想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和“神秘”。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我们于2007年1月在四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经过整理、归纳发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取向的冲突。贫困生进入高校后必须重新思考个体的价值,社会(他人)的价值。而价值取向被社会的舆论所左右,物质的过分强调,引导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追求偏重于物质的享受,忽视了精神需求的作用。由于经济原因,他们经常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的冲突中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以物欲满足为最高奋斗目标的价值观。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同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唯我”和“功利”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贫困”问题缺乏“自救”意识。他们既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没有克服贫困的行动,不愿吃苦受累或者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从政府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各种物质利益。由于缺乏生活目标和精神空虚,他们常常感到莫名的烦恼,对未来感到困惑,长此以往导致了人格蜕化。此外,还有个别贫困生借了钱就不想还,极少数缺钱甚至去偷去摸,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贫困生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牺牲品。
2.不满于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冲突。贫困生绝大多数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经常为吃饭穿衣的问题发愁。面对这种现实,他们迫切想要加以改变,但由于个人能力和条件所限,即使四处奔波打工、做家教,所得报酬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现实,反而影响了学习甚至长远发展。因此,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每年如期而至的学费催缴……对许多贫困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并不是美好的,而是苦涩和无奈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和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更多的思想问题。作为成年人,他们认为应该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但如今还得靠父母养着,心里会觉得不安或内疚;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也是不确定的事情,现在辛辛苦苦地学,谁又能保证他们能百分之百地就业呢?这种悲观消极的思想使很大一批踌躇满志的学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思想矛盾,特别是看到那些富裕的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花钱如流水,在物质上过分奢侈。这种反差不仅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还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思想认知上的无序与混乱。有些贫困生怨天尤人,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从而走向堕落,有的甚至选择永远逃避。
3.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给予尊重,当得到尊重、关注之际,人们就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反之,就会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贫困生也不例外。由于经济拮据,大多数贫困生吃的、用的很节俭,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则出手大方,穿着时髦,吃的是美味佳肴,特别是高校中也存在“攀比风”、拜金主义,手机、电脑越来越普遍,这些使贫困生很自然地产生了自卑感。①他们害怕因贫困而受歧视或者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他们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现实生活中,自尊心、自卑感与虚荣心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相互纠缠的。“自尊心表现越外显强烈的人,往往自卑感越强、虚荣心也明显。他们往往捍卫了自己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形象,并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以至无暇来丰富和完善质朴真实的自我。他们的自尊其实是一种包装自卑的空壳,是保护自我的武器,一旦强烈的自尊感被现实无情的伤害,他们的心理防线也就彻底地崩溃。”②贫困生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抱着“缺钱挨饿事小,丧失面子事大”的思想,不轻易求助,更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账”或接受他们认为别人施舍性的帮助,为撑面子而独守清贫,甚至不顾一切做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事情。
4.合群与独处的冲突。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尤其是贫困生,面对现实,他们有太多的困惑和苦恼希望有人聆听或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和与别人沟通的快乐,从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交往是需要成本和时间的,目前大学里同学之间交往和聚会的主要形式是聚餐、唱歌、上网等,而这些消费均摊的开支对贫困生来说都是不小的,他们既要精打细算地生活,又要忙于勤工助学和学习,所以,他们中有的人就把与同学的交往当成一种负担,无意中用一堵无形的墙将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隔离开来,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常常独来独往,以至于自我封闭,并理所当然地被边缘化。而这种自闭淤积过久,不仅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还会引发严重的思想问题。马加爵的悲剧就证实了这点:“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他们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的眼前,别人都在嘲笑我……那天我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但他们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便动了杀他们的念头……”③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而失去理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冲突的教育对策
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思想上的冲突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不能被正确地看待和解决。因此,我们的责任在于不仅给贫困生以物质资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精心指导,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贫困而影响其成长成才。
1.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也就是要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相结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讲物质资助,不讲精神扶持,以物质资助取代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都是不对的。经济上的资助是短暂的,而精神扶持的作用却是长远的,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扶持,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扶持要比单用经济手段更重要。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当做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贫困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所有开展的“奖、贷、补、免、勤”多元化资助体系都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合拍,一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使贫困生积极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美学等人文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贫困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熏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2.坚持人性化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④可见,高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扶贫助学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学校的管理中应该实施人性化管理,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热爱每位贫困生为切入点,给予他们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感。
高校贫困生的隐私权与资助人知情权在理论和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首先,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寻找一条合理的路径应对这种冲突,即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达到既保障贫困生的隐私权,又能更好地实现对贫困生的资助,避免在对他们进行资助的同时给他们贴上“贫困”的标签。其次,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和制定有关政策时,教育管理者要多做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地为贫困生着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为满足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励志成才服务;还可以通过创造整洁、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使生活其中的贫困生心情愉悦、轻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消极、不良的思想倾向。再次,优良、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和矫治贫困生的思想冲突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应积极营造共同关爱贫困生的良好氛围,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的蔓延。通过换位思考和辩论,让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关心、帮助贫困生,并懂得尊重他们。
思想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和内隐的,这需要高校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杜绝校园不和谐“音符”的存在,努力解决制约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价值取向推至终极也就是人文关怀,对于贫困生的教育更应如此,我们要从一般情感、品格关怀深入到人生意义的关怀,教育他们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生存状态关怀深入到持续发展关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朱湘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74.
②何祥林,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J].求索,2006(11):118.
③吴琪,程义峰.马加爵的三重世界[J].三联生活周刊,2004(12):2.
④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思想冲突 教育对策
[作者简介]朱湘虹(1968- ),女,湖南宁乡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蔡益群(1975- ),男,江西龙南人,江西理工大学文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教学工作。(江西 赣州 341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影响贫困大学生成才的因素及对策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6YB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125-02
贫困生问题是目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党、政府和各高校都高度重视贫困生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的资助措施,并不断加以完善,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的实现,但贫困生问题并没有因此得到彻底解决。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贫困生感到身上的压力已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思想上的冲突、精神上的无助和困乏同样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困扰,甚至是引发其他问题的主要原因,因而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予以高度关注。
一、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思想冲突
思想问题大多由实际的问题引起,而实际问题不外乎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引发。物质的需求是外显的,容易捕捉;而精神需求则是内隐的,不具有客观可测性;二者在人的思想活动中并不总是独自地起作用,甚至是交互地起作用,引发难以解决的思想冲突,从而使思想问题显得格外复杂和“神秘”。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我们于2007年1月在四所高校进行了调查和走访,经过整理、归纳发现,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冲突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价值取向的冲突。贫困生进入高校后必须重新思考个体的价值,社会(他人)的价值。而价值取向被社会的舆论所左右,物质的过分强调,引导着部分贫困大学生的追求偏重于物质的享受,忽视了精神需求的作用。由于经济原因,他们经常在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重“义”与重“利”之间的冲突中摇摆不定。这其中既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和追求人生与社会真善美崇高境界的价值观,又有消极待命、及时享乐和以物欲满足为最高奋斗目标的价值观。随着他们主体意识的觉醒,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部分同学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是“唯我”和“功利”的,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背道而驰,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贫困”问题缺乏“自救”意识。他们既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也没有克服贫困的行动,不愿吃苦受累或者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应有的责任感,而更多地指望学校减免学费,从政府企业或社会好心人那里得到各种资助,“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立自强的奋斗精神,甚至把“贫困”作为资本,四处伸手,不惜一切代价去得到各种物质利益。由于缺乏生活目标和精神空虚,他们常常感到莫名的烦恼,对未来感到困惑,长此以往导致了人格蜕化。此外,还有个别贫困生借了钱就不想还,极少数缺钱甚至去偷去摸,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贫困生是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牺牲品。
2.不满于现实而又无力改变现实的冲突。贫困生绝大多数生活状况远远低于学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水平,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经常为吃饭穿衣的问题发愁。面对这种现实,他们迫切想要加以改变,但由于个人能力和条件所限,即使四处奔波打工、做家教,所得报酬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现实,反而影响了学习甚至长远发展。因此,清贫的生活,繁重的学习任务,每年如期而至的学费催缴……对许多贫困大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并不是美好的,而是苦涩和无奈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贫困生因家庭经济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和心理上的焦虑抑郁,而对未来迷茫悲观,感到前途无望,由此进一步引发了更多的思想问题。作为成年人,他们认为应该自食其力减轻父母的负担,但如今还得靠父母养着,心里会觉得不安或内疚;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也是不确定的事情,现在辛辛苦苦地学,谁又能保证他们能百分之百地就业呢?这种悲观消极的思想使很大一批踌躇满志的学子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思想矛盾,特别是看到那些富裕的学生,尽情地享受生活,花钱如流水,在物质上过分奢侈。这种反差不仅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压力,还会使他们产生一种思想认知上的无序与混乱。有些贫困生怨天尤人,从怨恨父母、怨恨家庭,发展到怨恨他人,从而走向堕落,有的甚至选择永远逃避。
3.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给予尊重,当得到尊重、关注之际,人们就有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体会到生活的价值;反之,就会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甚至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贫困生也不例外。由于经济拮据,大多数贫困生吃的、用的很节俭,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则出手大方,穿着时髦,吃的是美味佳肴,特别是高校中也存在“攀比风”、拜金主义,手机、电脑越来越普遍,这些使贫困生很自然地产生了自卑感。①他们害怕因贫困而受歧视或者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他们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比一般学生强。现实生活中,自尊心、自卑感与虚荣心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相互纠缠的。“自尊心表现越外显强烈的人,往往自卑感越强、虚荣心也明显。他们往往捍卫了自己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形象,并为此消耗了大量的能量,以至无暇来丰富和完善质朴真实的自我。他们的自尊其实是一种包装自卑的空壳,是保护自我的武器,一旦强烈的自尊感被现实无情的伤害,他们的心理防线也就彻底地崩溃。”②贫困生通常不想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抱着“缺钱挨饿事小,丧失面子事大”的思想,不轻易求助,更不愿欠别人的“人情账”或接受他们认为别人施舍性的帮助,为撑面子而独守清贫,甚至不顾一切做出与自己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事情。
4.合群与独处的冲突。每个人都有交往的需求,尤其是贫困生,面对现实,他们有太多的困惑和苦恼希望有人聆听或获得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和与别人沟通的快乐,从而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但是,交往是需要成本和时间的,目前大学里同学之间交往和聚会的主要形式是聚餐、唱歌、上网等,而这些消费均摊的开支对贫困生来说都是不小的,他们既要精打细算地生活,又要忙于勤工助学和学习,所以,他们中有的人就把与同学的交往当成一种负担,无意中用一堵无形的墙将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隔离开来,不与同学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常常独来独往,以至于自我封闭,并理所当然地被边缘化。而这种自闭淤积过久,不仅使他们不善于与人交往,还会引发严重的思想问题。马加爵的悲剧就证实了这点:“他们都说我很怪,把我的一些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隐私他们都说给别人听,让我感觉是完全暴露在别人的眼前,别人都在嘲笑我……那天我打牌,本来我没有作弊,但他们说我作弊,让我觉得他们又看不起我,于是我便动了杀他们的念头……”③马加爵就是在不善于与人交往的情况而失去理智的一个极端的例子。
二、高校贫困生思想冲突的教育对策
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思想上的冲突和精神上的痛苦以及不能被正确地看待和解决。因此,我们的责任在于不仅给贫困生以物质资助,还要给予精神上的精心指导,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和及时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保证每一个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不因贫困而影响其成长成才。
1.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也就是要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扶持相结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讲物质资助,不讲精神扶持,以物质资助取代政治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都是不对的。经济上的资助是短暂的,而精神扶持的作用却是长远的,必须高度重视精神扶持,才能有效地解决贫困生的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扶持要比单用经济手段更重要。因此,高校必须转变观念,把加强贫困生的精神扶贫当做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把救助贫困生的过程看成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所有开展的“奖、贷、补、免、勤”多元化资助体系都必须与教育目标完全合拍,一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一手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关注贫困生的思想状况,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和教育,使贫困生积极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加强大学生的自立自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学校还可以通过音乐、艺术、美学等人文课程和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对贫困生进行人文素质的教育与熏陶,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能力、饱满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健全的人格。
2.坚持人性化管理与构建和谐校园相结合。杨叔子先生曾经说过:“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是培养高级人才,而非制造高档器材,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何况是高级人才,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其实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如此,都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贯穿于各方面及其始终,何况是直接培养人的教育?”④可见,高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扶贫助学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在学校的管理中应该实施人性化管理,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热爱每位贫困生为切入点,给予他们切实充分的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克服其自卑感。
高校贫困生的隐私权与资助人知情权在理论和现实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冲突。首先,实施人性化管理就必须寻找一条合理的路径应对这种冲突,即采取某些相应措施达到既保障贫困生的隐私权,又能更好地实现对贫困生的资助,避免在对他们进行资助的同时给他们贴上“贫困”的标签。其次,在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活动和制定有关政策时,教育管理者要多做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地为贫困生着想,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想方设法为满足他们的健康发展和励志成才服务;还可以通过创造整洁、美好的校园环境,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欣赏价值和教育意义,从而使生活其中的贫困生心情愉悦、轻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他们消极、不良的思想倾向。再次,优良、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缓解和矫治贫困生的思想冲突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高校应积极营造共同关爱贫困生的良好氛围,杜绝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校园内的蔓延。通过换位思考和辩论,让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同学关心、帮助贫困生,并懂得尊重他们。
思想问题是复杂的、多样的和内隐的,这需要高校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杜绝校园不和谐“音符”的存在,努力解决制约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瓶颈”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价值取向推至终极也就是人文关怀,对于贫困生的教育更应如此,我们要从一般情感、品格关怀深入到人生意义的关怀,教育他们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生存状态关怀深入到持续发展关怀,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朱湘虹.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2(2):74.
②何祥林,孙丽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分析[J].求索,2006(11):118.
③吴琪,程义峰.马加爵的三重世界[J].三联生活周刊,2004(12):2.
④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