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兴趣
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数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测、交流等活动,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数学经验,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9加几的认识”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进行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场合听过这样的音乐?当学生想到是在运动会上听到过这样的音乐时,老师又出示一幅运动会上同学们在进行各种比赛的图,把学生带进“运动会”的情境之中。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一看谁更聪明,能根据这幅图编一道有关“9加几”的应用题?这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思维很活跃,个个争着发言,编出了很多有关的应用题,同时又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二、亲历构建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口、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跃中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小盒图钉和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比一比哪一组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图钉围成一个圆,围成一个圆后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以小组为单位代表交流自己是怎样围成的圆。接着老师又说:在你们围成的圆里有许多小秘密,看谁更聪明发现得更多。这时同学们都不甘落后,积极参与,画、量、剪、比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圆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获取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气氛,从学生热衷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体会、抽象、讨论和必要的推理,引出数学概念、公式和规律,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观点让学生叙述,歧义让学生争论,规律让学生总结,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教育应当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例如在计算8+98+998+9998+99998=?时,如果采用按顺序加时,结果非常繁琐,能不能利用一个简便的方法呢,教师在提出这个疑问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之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继续探索,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与引导者。把自己当作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在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进行“1÷3和58.6÷11”的计算比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通过刚才的计算发现了什么?横式中的商应怎样写?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参与率达百分之百,学习热情高涨,争着发表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两道题除不尽;我发现1÷3的余数重复出现1,而商重复出现3;我发现58.6÷11的余数重复出现3和8,而商重复出现2和7;模式上的商:1÷3=0.33,58.6÷11=5.32727。最后老师根据以上的交流和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数学只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才能使学生切实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动力。数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世界,想方设法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现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测、交流等活动,获得适应社会生活的数学经验,逐步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学“9加几的认识”时,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首先采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进行曲”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在什么场合听过这样的音乐?当学生想到是在运动会上听到过这样的音乐时,老师又出示一幅运动会上同学们在进行各种比赛的图,把学生带进“运动会”的情境之中。这时老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一看谁更聪明,能根据这幅图编一道有关“9加几”的应用题?这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思维很活跃,个个争着发言,编出了很多有关的应用题,同时又解决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情境素材取自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又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欲望。
二、亲历构建过程,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有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掉;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可见亲自参与,亲自实践是何等重要!在学习活动中,如果有多种感官的参与,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促进建立暂时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操作,让学生口、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活跃中发展能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发一小盒图钉和一块长方形的硬纸板,比一比哪一组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图钉围成一个圆,围成一个圆后展示给同学们看,并以小组为单位代表交流自己是怎样围成的圆。接着老师又说:在你们围成的圆里有许多小秘密,看谁更聪明发现得更多。这时同学们都不甘落后,积极参与,画、量、剪、比等实践活动,初步了解了圆的特征。更可贵的是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本领,获取了成功的喜悦。
三、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问题情境,营造民主气氛,从学生热衷的事物或已有的知识出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体会、抽象、讨论和必要的推理,引出数学概念、公式和规律,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观点让学生叙述,歧义让学生争论,规律让学生总结,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源泉,教育应当让学生产生问题然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设“障”立“疑”创设学生有问题可想。例如在计算8+98+998+9998+99998=?时,如果采用按顺序加时,结果非常繁琐,能不能利用一个简便的方法呢,教师在提出这个疑问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之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去。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的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会继续探索,学会学习,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四、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既是帮助学生搞好学习的催化剂,又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激情的兴奋剂。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自主探索学习中学生与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让知识融会贯通。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与引导者。把自己当作一名初学者,走近学生,与学生一起在探索中学。学生要在合作交流中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研究者、发现者。在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提供研究材料,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自主探索。例如教学“循环小数的意义”时,先让学生进行“1÷3和58.6÷11”的计算比赛,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你通过刚才的计算发现了什么?横式中的商应怎样写?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同学们自主学习的参与率达百分之百,学习热情高涨,争着发表自己的发现:我发现这两道题除不尽;我发现1÷3的余数重复出现1,而商重复出现3;我发现58.6÷11的余数重复出现3和8,而商重复出现2和7;模式上的商:1÷3=0.33,58.6÷11=5.32727。最后老师根据以上的交流和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意义。在这个合作交流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合作讨论,每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学习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