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式介入让游戏发挥更大效能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p27810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案例中可看出老师能充分尊重幼儿,注重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与参与性,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但在游戏过程中,状况不断,忙乱的茶馆中幼儿已向老师“告状”寻求帮助,我认为此时教师可以适当介入,因为适当介入游戏与培养幼儿主动性并不冲突。翟理红在《学前儿童游戏教程》的“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中强调,“教师介入游戏与儿童游戏的自发自愿性之间完全不矛盾,因为两者都立足于儿童最大化的发展上”。邱学靑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也指出,“研究表明成人的参与介入儿童游戏能提高儿童的游戏能力”。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介入幼儿游戏。
  游戏中的“介入”
  在“茶馆”游戏开始前,除了店铺的选址、环境营造、标牌设计、材料投放等让幼儿充分参与外,教师要指導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角色,并帮助幼儿明确角色分工与职责,如,茶馆需要哪些工作人员?他们的职责是什么?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幼儿考虑服务员的人数与客人的比例、材料与客人的比例,如果服务员太少、客人太多,游戏材料不足与场地狭小等,都容易造成茶馆的混乱,影响游戏进程。
  游戏中的“介入”
  游戏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幼儿的游戏进程,发现问题及时介入。通常可以利用参与式介入、材料指引、语言指导进行游戏的介入,以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1.参与式介入
  教师看到服务员周旋于客人之间,很是忙乱,这时可以扮演配角,上前以服务员身份说:“你好,我是新来的服务员,今天客人好多呀,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或以客人的身份说:“店里客人好多呀,是不是要排队取号呀?服务员,请问在哪里取号?”此时教师以游戏角色的身份提出建议,尊重幼儿的自主性,有利于幼儿接受,从而解决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推进游戏进程。
  2.语言引导
  语言引导是教师就幼儿游戏的情况进行“发问”“提示”“鼓励”与“赞扬”。游戏中“客人很不满意,一个个前来向老师告状”,教师可以询问:“你好,你对茶馆哪里不满意?”“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把幼儿需要解决的问题摆在幼儿面前,引导幼儿以自己的方式去寻求解决的途径,起到了促进游戏情节发展的功效。
  面对服务员“跑进厨房自己去配餐”,教师可以说:“你是配餐员吗?”“不是。”“你知道服务员和配餐员的工作有什么不一样吗?”“服务员,那边客人没有水了,你可以帮忙给那桌的客人端水吗?我去叫配餐员来配餐。”“没有配餐员,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这种建议式的语言,让幼儿既接受了教师的指导,同时也感觉到了自主和被尊重。
  3.材料指引
  材料指引是通过教师为儿童提供游戏材料,促进游戏的延续和深入的方法。案例中“一会儿不记得这是谁点的点心了”,教师可以拿来夹子、空白小纸张、笔,对服务员说:“你这是哪桌的点心呀?这里有纸、笔和夹子,写上客人的桌号,再用夹子夹上吧,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游戏中的“介入”
  游戏后请幼儿回看照片或视频,并根据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茶馆”客人多时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乱?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如增加配餐员与接待员等角色,增设取号台与等候区,增添空白纸张、笔、夹子、绘本等游戏材料。
  三段式介入指导幼儿游戏,关键在于教师要针对游戏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进行,做到活动前提前“介入”,活动中及时介入,活动后反思“介入”。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充分尊重幼儿的意愿,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如此,幼儿的游戏才能轻松自如,富有想象力、创造力和童趣,才能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
其他文献
在学前教育领域,我们常说要“蹲下身来”。蹲是个常见动作,背后隐含的教育理念却有丰富的内涵——尊重儿童、理解儿童。林林为什么打滚呢?刚开始,王老师没有“蹲下来”,所以简单地认为孩子是在胡闹。好在林林的解释让王老师看到了真相,发现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生活中,成人往往会从自身的角度来揣摩孩子的行为,没有读懂孩子行为的现象比比皆是。今年春节家庭大聚会,亲戚家两个孩子分别是三岁和四岁,两个表姐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就幼儿语言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并对5~6岁儿童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懂得按次序轮流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我认为《指南》已经对幼儿是否应该插话的问题做了明确的回应。那么,成人是否就可以直接制止幼儿的插话呢?我想,针对幼儿插话的现象,我们可以更多地去关注插话背后的原因,对“症”施“方”,才能取得良好的“功效”。  首先,要尊重
如今,关注幼儿生活、回归幼儿生活的课程理念成为主流观点,许多专家提出幼儿园课程应当生活化、经验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基于这种理念,我园确立了基于幼儿生活的园本课程,尝试运用自然和社
海森高教室里一般会投放两类材料,即开放性材料和意图材料。意图材料是幼儿比较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材料。比如家庭区最常投放的意图材料是炒锅,幼儿看到以后就会想起妈妈在家炒菜的场景,激发起“做饭”的意图;积木区不可缺少的一种意图材料是方向盘,当幼儿看到方向盘就会想到爸爸手握方向盘开车的场景,激发幼儿当小司机的意图。  基于幼儿直接行动思维的特点,幼儿的计划、游戏、回顾等环节都离不开材料,意图材料的真实性
2020年9月,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3-6岁儿童足球活动负面清单》,明确提出儿童足球活动的八条注意事项,包括禁止进行幼儿正式足球比赛、足球考级,禁止开展成人化、专业化、小学化足球训练,禁止所有负重力量练习等。近年来,随着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兴起,“幼儿足球”成为了新的“财富密码”。部分相关从业者打着特色园、特长班的旗号,罔顾幼儿正常身心成长基本规律,开展过量、过重的训练和比赛,将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出,幼儿社会性教育要依靠幼儿的体验,强调体验在社会性教育中的作用。这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它的效果起码要好于说教。但是让幼儿体验什么?怎样开展体验活动?怎样的体验活动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或者说体验的实践模式是什么?这是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本文提出基于体验的“情境教育”,作为体验教育的实践模式,并尝试阐述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伴随着自主游戏的不断深入开展,幼儿园在有限的空间和条件下,把自然带进幼儿园,成为教育的隐性课程,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筛出来的美术  孩子们一进入沙池就好像到了自由王国,原本静悄悄的沙池变成了创造的海洋,他们堆高山、挖山洞、修铁路、做蛋糕,挥动着手中的工具在沙池中做着各种不同的造型艺术。  沙
研究表明,学习品质不仅能预测儿童以后的学业成就,还影响着其入学准备以及更为长远的整体发展。可以说,它对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自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正式提出学习品质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研究与实践。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学习品质也成为我国幼教工作者的关注热点,相关研究、探讨大幅增加。  经过10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老师们对学习品质是否有所理解?
意大利瑞吉欧创始人马拉古奇曾说,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儿童和成年人共同构建教育。可见就是要寓教育于幼儿丰富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无论是生活活动、区域游戏活动、集体教育活动还是户外游戏活动,都无“高低贵贱”“是非优劣”之分,都是促进幼儿获得良好发展的有效而重要的途径和手段。应该从儿童出发,从维护儿童的发展利益角度来取舍,不应为了形式而形式,这才是真正科学、理性、适宜的态度和行为。只要怀有利于
名师是社会公共资源,为实现优秀教师社会效益最大化,近年来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纷纷推出以某一位名师为主挂牌设立的教师培养基地。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教师在岗培训模式。但由于其组成人员和培训目标的特殊性,名师工作室有其明显特征。其一,工作室学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幼儿园,成长经历和环境不尽相同。其二,学员在业务方面有一定积累,无论学员自身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对工作室培养的成果有较高的期待。其三,学员来自不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