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教学费时多、教学过程枯燥等原因,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承文化的文言文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开展。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一直以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偏重于知识的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也不能够主动学习,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学习,不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很低。
(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文言文承载着许多古代的悠久文化,比如典章制度、科举职官、地域治所、民风民俗、军事战争等。因为文言文涵盖的内容广泛,所以要准确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历史知识。这些无疑又加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
(三)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其次,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是课堂上认真抄笔记,课外努力地背诵,没有主动地投入情感去感悟课文,挖掘课文深处的人文内涵,认为文言文只是“死”的文字,学而无益,更是学而无趣。
二、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在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文言文中人文思想的挖掘,以此来教育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到文本中间,与老师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上《隆中对》时,我通过教学挂图(三国形势图),介绍刘备所处的形势,激发学生“为刘备出谋划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到教材中,了解创作背景,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激情地谈古论今,知人论世,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不仅乐学,而且易学。
(三)精讲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容量是很大的,教师既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给学生传达有效的信息,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独特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精讲。那么讲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精讲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穿越历史的界限,与作者“近”距离的交流,才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理解《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情怀;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理解《出师表》感人肺腑的耿耿忠心。其次精讲字、词、句。笔者认为,应该精讲五个方面:1.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通假字;5.特殊句式。通过这些知识的精讲,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最终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能够自学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反复的诵读以及分角色地朗读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读《出师表》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汉室的耿耿忠心,使读者热泪盈眶;读《隆中对》可以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过人、深谋远虑。可见,多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一个开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文雅幽默、亲切自然、富有文采的语言往往能够吸引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在讲授《公输》的时候,我用酒盒制作了古代的帽子,让学生戴上“帽子”表演,学生很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责任编辑 韦淑红)
一、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现状的反思
(一)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一直以来,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即逐字逐句的串讲方式,偏重于知识的教学,把字、词、句的理解、翻译当作重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的发挥,学生也不能够主动学习,只能在教师的“指挥”下被动学习,不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学习的效率也很低。
(二)文言文的文体特点
文言文承载着许多古代的悠久文化,比如典章制度、科举职官、地域治所、民风民俗、军事战争等。因为文言文涵盖的内容广泛,所以要准确地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必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历史知识。这些无疑又加重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
(三)学生缺乏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首先,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其次,学生没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是课堂上认真抄笔记,课外努力地背诵,没有主动地投入情感去感悟课文,挖掘课文深处的人文内涵,认为文言文只是“死”的文字,学而无益,更是学而无趣。
二、对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建议
(一)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特点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顾此失彼,在引导学生掌握和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文言文中人文思想的挖掘,以此来教育学生,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才会根据老师的引导,深入到文本中间,与老师和作者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上《隆中对》时,我通过教学挂图(三国形势图),介绍刘备所处的形势,激发学生“为刘备出谋划策”。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到教材中,了解创作背景,深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充满激情地谈古论今,知人论世,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不仅乐学,而且易学。
(三)精讲
文言文的课堂教学容量是很大的,教师既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给学生传达有效的信息,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独特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精讲。那么讲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精讲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观念,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穿越历史的界限,与作者“近”距离的交流,才能“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动机。知道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能理解《五柳先生传》的作者情怀;知道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理解《出师表》感人肺腑的耿耿忠心。其次精讲字、词、句。笔者认为,应该精讲五个方面:1.重点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古今异义词;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通假字;5.特殊句式。通过这些知识的精讲,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自学文言文的能力,最终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使学生能够自学课外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多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语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反复的诵读以及分角色地朗读表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读《出师表》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汉室的耿耿忠心,使读者热泪盈眶;读《隆中对》可以感受到诸葛亮的智慧过人、深谋远虑。可见,多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五)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要求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作者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和对话,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一个开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使用,文雅幽默、亲切自然、富有文采的语言往往能够吸引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会等。在讲授《公输》的时候,我用酒盒制作了古代的帽子,让学生戴上“帽子”表演,学生很感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文言文教学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责任编辑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