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立以增强大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与健康教育体系,为学校进一步贯彻“健康第一”教育思想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本文采用测试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就大学生身心健康和体育锻炼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分析与建议。提出了建立大学生健康指导体系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 身心健康 指导体系
A Research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Establishing of the Health Guidence System
Zhang Ying Zhao Keyong Yin Zhangbao Ren Min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system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strengthening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s its objective,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ideas of “Fitness First”.Through the methods of inquiry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s,tes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actice.The author conducted comparative studies respectively on body configuration,physical functions,body constitutionin,mental health and practice order to make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oint out the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the health guidence system.
Keywords:Collegestuden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uiden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6-03
1.前言
关注人类健康是新时期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自身条件。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们除了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形势严峻、精神压力大,加之日常生活中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平时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从目前已公布2002年、2004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应当说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進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1],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参加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为此,本文在测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对体育锻炼状况作了调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现阶段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因素,力求寻找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路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咸宁学院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采用整体抽样调查方法,有效受测学生人数2000人,其中男女生各1000名,无重大疾病。
2.2 研究方法。
2.2.1 体质测试法。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选用教育部指定的“中体同方体质健康测试仪”对一、三年级共2000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握力共6项体质测试。
2.2.2 问卷调查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健康测试工具;同时对测试的学生发放《学生体育锻炼状况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9.3%。问卷主要了解学生的的锻炼意识及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
2.2.3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9~2007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余篇及有关著作。
2.2.4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素材进行综合归纳,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

4.讨论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体质是衡量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呈下降趋势[3~4]。我院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有随着年龄增长下降的趋势,体质发展水平不平衡。(见表1、2)
身体形态方面:开设体育课的一年级和未开设体育课的三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和体重都呈上升趋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别。分析认为身高的增长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而体重的增长则与体育锻炼的相对减少有一定的关系。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肥胖学生的比率也将进一步增加,超重、肥胖将会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虽然我院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基本持平,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防止体重的进一步增长、肥胖的发生。
身体机能方面:我院三年级男生和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所下降,男女生分别下降了3.42、1.28、3.94、4.9;台阶指数男生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指数下降的男、女生均有显著性差异。我院男、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和肺活量指数均比全国的大学生低,其中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低5.24;男生的肺活量指数低2.24,均有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有科学家指出:肺活量低的人难以与肺活量高的人一样同享高寿。我院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状态不容乐观,心肺系统机能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身体素质方面:我院大学生男、女生立定跳远的成绩,三年级的较一年级学生下降,男生下降了5.65cm、女生下降了1198cm,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同全国大学生相比,男生低了1008cm,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力量的增长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但经常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肌肉爆发力要好于不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握力方面我校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男生三年级比一年级男生增长了0.25kg,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我院无论男生、女生在握力方面均高于全国大学生的水平,分别高出2.48kg、4.44kg,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这与我校的网球、羽毛球这类主要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项目开展的比较普遍且较受学生喜欢有关。
4.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就总体而言,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较好的。一般认为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则该被试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5]。在测试中,没有一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的,但和全国的常模相比还存在些显著性差异。就各因子而言,我院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几个方面。在当今这个高节奏、高诱惑、高风险和高压力的时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太多的关注和期望。因此他们所承受的来自自身和周围的环境的压力也必然要大于其他人。这种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在身心健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据有关调查,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感到:“社会变化太大、太快,自己与社会隔离太远”,不少学生对就业、学习都有一种无所适从感[6]。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据报道,北京52.2%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7]。另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咨询中心解决。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脑损伤、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类型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中这些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4.3 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表4反映了我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我院有约82%左右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其中28.6%的学生每周参加3~4次,有36.3%的学生每次参加31~60分钟。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看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健身、娱乐和兴趣上,其中健身占了56.1%,说明我院学生的健身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上我院学生体育锻炼以球类为主,占72.5%,这与我院的球类运动开展的较为普遍有关,同时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可能是受到了场地器材的制约的缘故。从表4中也可以看到场地器材是我院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占67.4%。
5.大学生健康指导体系的建立
5.1 注重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教育是目前国内外被广泛引用的名词,健康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传授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规范化的健康行为,最终达到建立健康的个人生活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004年8月教育部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了“实施青春健身运动,掀起大学生强体健身新热潮”,并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健身意识的淡薄、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健身方法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授能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原理,形成良好的体质与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以达到“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目标。
5.2 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培育体育——健康指导体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全新的体育与健康指导体系。在新生入校或每学年开始时,定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的变化及其监控,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体育措施加以防范或矫治。大学阶段的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8]。
通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开展处方式体育教学,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建立体育与健康指导体系。根据自身的体育项目及项目特点,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動实践时,在提高运动技术、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5.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就不可能给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向往。注重体育师资的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的增多,体育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速度与学校的发展规模是不成比例的,体育教学场馆的硬件设施及资金的投入不足。选项课教学中,所谓热门项目人数过多,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偏少,加之受场地限制,学生选择的项目得不到满足,学生选择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学校领导和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大体育教育投入,改善一定的体育设施和办学条件,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6.建议
6.1 培养和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现代体育健康观。
6.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检测系统,建立体育和健康指导体系,开展处方式体育教学模式。
6.3 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健身场地器材设施条件,为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物质基础,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霞、王伟琦、王宏.从大学生运动动机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56~57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级教育出版社,2003.686
[3]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6):4~5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的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7
[5] 孙洪亮、隋雪.民办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50~52
[6]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8
[7] 马英、高海英.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3)27
[8]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
关键词:大学生 身心健康 指导体系
A Research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Establishing of the Health Guidence System
Zhang Ying Zhao Keyong Yin Zhangbao Ren Min
Abstract: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education system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strengthening undergraduate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s its objective,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implementing the education ideas of “Fitness First”.Through the methods of inquiry research,literature reviews,test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stud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and practice.The author conducted comparative studies respectively on body configuration,physical functions,body constitutionin,mental health and practice order to make better understanding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point out the existing major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 sugges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establishing the health guidence system.
Keywords:Collegestudent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Guidenc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046-03
1.前言
关注人类健康是新时期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基本的自身条件。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们除了具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外,良好的体质健康状况是大学生“为祖国健康工作30年”的重要保证。当代大学生学业负担重、就业形势严峻、精神压力大,加之日常生活中作息时间没有规律,平时缺乏必要的身体锻炼,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从目前已公布2002年、2004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来看,应当说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大学生因心理不健康而产生的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建立和形成促進身心全面发展的“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1],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经常参加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体质健康水平。为此,本文在测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和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同时对体育锻炼状况作了调查,了解和掌握大学生现阶段身心健康与体育锻炼状况,认真分析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的因素,力求寻找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路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次调查的对象为咸宁学院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采用整体抽样调查方法,有效受测学生人数2000人,其中男女生各1000名,无重大疾病。
2.2 研究方法。
2.2.1 体质测试法。依据《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选用教育部指定的“中体同方体质健康测试仪”对一、三年级共2000名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肺活量、台阶试验、立定跳远、握力共6项体质测试。
2.2.2 问卷调查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心理健康测试工具;同时对测试的学生发放《学生体育锻炼状况问卷调查》表,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问卷2000份,有效问卷1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9.3%。问卷主要了解学生的的锻炼意识及体育锻炼习惯及影响因素。
2.2.3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1999~2007年全国中文体育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余篇及有关著作。
2.2.4 数理统计法。对收集的数据、素材进行综合归纳,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质测试结果。

4.讨论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分析。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2]。体质是衡量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依据。自1985年以来,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连续呈下降趋势[3~4]。我院学生的身体形态指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高的趋势,而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指标有随着年龄增长下降的趋势,体质发展水平不平衡。(见表1、2)
身体形态方面:开设体育课的一年级和未开设体育课的三年级,男生和女生的身高和体重都呈上升趋势,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别。分析认为身高的增长与年龄的增长有一定的关系,而体重的增长则与体育锻炼的相对减少有一定的关系。根据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预计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学生的体重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肥胖学生的比率也将进一步增加,超重、肥胖将会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虽然我院学生身高、体重的平均水平与全国大学生基本持平,但三年级的学生还是应该多参加体育锻炼,防止体重的进一步增长、肥胖的发生。
身体机能方面:我院三年级男生和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和肺活量体重指数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所下降,男女生分别下降了3.42、1.28、3.94、4.9;台阶指数男生下降有显著性差异,肺活量指数下降的男、女生均有显著性差异。我院男、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和肺活量指数均比全国的大学生低,其中女生的台阶实验指数低5.24;男生的肺活量指数低2.24,均有显著性差异。经常参加有氧代谢运动,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水平。有科学家指出:肺活量低的人难以与肺活量高的人一样同享高寿。我院大学生的身体机能状态不容乐观,心肺系统机能水平还有待于提高和加强。
身体素质方面:我院大学生男、女生立定跳远的成绩,三年级的较一年级学生下降,男生下降了5.65cm、女生下降了1198cm,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同全国大学生相比,男生低了1008cm,具有显著性差异,女生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没有显著性差异。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力量的增长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但经常上体育课、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的肌肉爆发力要好于不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人群。握力方面我校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男生三年级比一年级男生增长了0.25kg,具有显著性差异。总体来说,我院无论男生、女生在握力方面均高于全国大学生的水平,分别高出2.48kg、4.44kg,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分析认为这与我校的网球、羽毛球这类主要发展上肢肌肉力量的项目开展的比较普遍且较受学生喜欢有关。
4.2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就总体而言,我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较好的。一般认为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则该被试可能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5]。在测试中,没有一个因子的得分超过3分的,但和全国的常模相比还存在些显著性差异。就各因子而言,我院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偏执几个方面。在当今这个高节奏、高诱惑、高风险和高压力的时代,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身上承载着学校、社会、家庭太多的关注和期望。因此他们所承受的来自自身和周围的环境的压力也必然要大于其他人。这种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在身心健康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社会因素和个体因素。据有关调查,当代大学生中不少人感到:“社会变化太大、太快,自己与社会隔离太远”,不少学生对就业、学习都有一种无所适从感[6]。正值青春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但尚没有形成完全健康的人格。据报道,北京52.2%高校至今还未设立心理咨询机构,亦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仍被混同于一般的思想问题施以不科学的教导[7]。另外,心理咨询的一些手段、方法落后、陈旧,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以致学生一旦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咨询中心解决。许多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受其自身的遗传、生物化学、脑损伤、性别、年龄、神经活动类型等生物因素的影响。个体中这些方面的差异,会使不同的大学生对同一事物采取不同的评价态度,从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4.3 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表4反映了我院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从调查问卷的结果来看,我院有约82%左右的学生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其中28.6%的学生每周参加3~4次,有36.3%的学生每次参加31~60分钟。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看我校学生的价值取向主要集中在健身、娱乐和兴趣上,其中健身占了56.1%,说明我院学生的健身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运动项目上我院学生体育锻炼以球类为主,占72.5%,这与我院的球类运动开展的较为普遍有关,同时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可能是受到了场地器材的制约的缘故。从表4中也可以看到场地器材是我院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占67.4%。
5.大学生健康指导体系的建立
5.1 注重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健康教育是目前国内外被广泛引用的名词,健康教育是一个有组织有目的的通过传授健康知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培养规范化的健康行为,最终达到建立健康的个人生活模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最新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004年8月教育部在上海复旦大学,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教育部长周济提出了“实施青春健身运动,掀起大学生强体健身新热潮”,并倡导“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教育直接肩负着“增强全体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的使命。从体育教学的角度,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健身意识的淡薄、对体育健身的目的意义、健身方法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健身和运动保健知识是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教授能使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原理,形成良好的体质与健康行为,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以达到“终身体育”的体育教育目标。
5.2 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培育体育——健康指导体系。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建立全新的体育与健康指导体系。在新生入校或每学年开始时,定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进行测试,建立学生身心健康档案,掌握学生身心健康的变化及其监控,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体育措施加以防范或矫治。大学阶段的心理变化是一生中最复杂的时期,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相关的调查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效果是其他任何手段和方法所不能代替的[8]。
通过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调查,充分利用研究成果,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体育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体质状况和兴趣爱好开展处方式体育教学,开设不同的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建立体育与健康指导体系。根据自身的体育项目及项目特点,教师有目的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体育活動实践时,在提高运动技术、生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心理健康的发展。
5.3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增加体育教育经费的投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就不可能给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和向往。注重体育师资的培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自我充电,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不断的增多,体育教育作为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发展速度与学校的发展规模是不成比例的,体育教学场馆的硬件设施及资金的投入不足。选项课教学中,所谓热门项目人数过多,供学生选择的项目偏少,加之受场地限制,学生选择的项目得不到满足,学生选择不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学校领导和各级职能部门,应加大体育教育投入,改善一定的体育设施和办学条件,为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物质基础。
6.建议
6.1 培养和强化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现代体育健康观。
6.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健康检测系统,建立体育和健康指导体系,开展处方式体育教学模式。
6.3 注重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健身场地器材设施条件,为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物质基础,以促进学生体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霞、王伟琦、王宏.从大学生运动动机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福建体育科技,2003,22(3):56~57
[2] 田野.运动生理学高级教程[M].北京:高级教育出版社,2003.686
[3]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6):4~5
[4]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的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7
[5] 孙洪亮、隋雪.民办学院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50~52
[6] 梅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8
[7] 马英、高海英.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3)27
[8]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人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