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扫颓势“小马哥”占得先机;被牵着鼻子走“蔡教授”失分;辩论本身意义不大,副作用不可小觑。
按事前约定,4月25日,马英九和蔡英文就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进行了电视辩论。
马尚佳蔡见绌
辩论分三阶段,分别是自由申论、交互诘询和结论。在申论中,马英九采取攻势,咄咄逼人地发问:“台湾到底要选择民进党锁国,或国民党的开放?”他举例,曾拜访台中一家生产零件的制造商,赖姓老板告诉他,如果出口好,员工生计就好;大企业与小企业关系“就像一串粽子,绳头松动,粽子就会撒一地”。他还比喻说,贸易是台湾的生命,如不签ECFA,台湾人心头会滴血。蔡英文强调只要坚守四原则,民进党不反对签署ECFA,甚至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会有更积极作为。所谓四原则,一是“有主控权,操之在我,进退自如”;二是“循序渐进,不能冒进”,让岛内弱势产业有调整时间,使劳工农民、中低阶层的白领有替代性就业机会;三是“遵循世贸组织的国际协议,不能离开多边体制的保护伞”;四是“维持整体外贸平衡,不能过度向中国(大陆)倾斜”。现在台湾经济最大问题就是就业不足,ECFA将引发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财富重新分配,对台湾的冲击远超过加入世贸。蔡要求,“ECFA不能只谈利不谈弊”,马必须告诉台湾社会,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交互诘询中,马英九指控民进党恐吓人民、扼杀生机,指出民进党宣称ECFA会让529万台湾人失业是严重夸大事实,实际上只有不到10万人受到冲击,影响有限,而且政府已经做好了准备,辅导弱势产业转型,作为领导人,他会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把冲击降到最低。他并呼吁蔡英文,不要为选举、为政治利益而反对ECFA,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恐吓劳工与农民,不是政治领袖应该做的”,恐惧只会害台湾,勇敢才会救台湾。蔡则质疑,马一再强调不签ECFA,就没办法与其他国家签经贸协议。两年来,当局只有一个政策,就是ECFA,“难道台湾人只有这种选择吗?”她批评,马一直强调“势在必签、非签不可”,这些都是谈判大忌,等于把己方的未来和谈判筹码,都交到中国(大陆)手上。而且很多利益都是“夸大不实”,尤其ECFA将创造26万个就业机会只是假设。台湾其实用不着上赶着与中国(大陆)签ECFA,可以通过WTO、亚太经合组织或其他双边与区域贸易,与其他国家强化实质经贸关系。蔡告诫,“一签早期收获清单,台湾就被绑住”。马则回应,“鸡蛋确实不应该放在大陆一个篮子里,但最大的篮子总不能一个鸡蛋都不放”。
结论阶段,马形象化地表示,签了ECFA后台湾就打通了经贸任督二脉(人身体的两大经络),有了经济活水,会变成一条活龙。蔡则声称,台湾必须注意,不要促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架构。
观后三个印象
观完双英辩,笔者的印象可以用一个“想不到”、一个“能想到”、一个“先能想到后想不到最后完全能想到”来概括。
一个“想不到”,是想不到马英九能在辩论中占居上风。辩论之前,笔者认为(估计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马英九忠厚到古板、温和到懦弱、老实到木讷,在辩论中肯定要吃亏,双英辩可能是“黄蓉战郭靖”。没想到马由专业造型师打理,蓝衬衫、黄领带、搭配红色小“国旗”徽章,以红黄蓝衬托好脸色,一出场即显得精神,比一身灰色套装的蔡英文更能吸引注意。辩论过程中,马简直是韦小宝附体,变得伶牙利齿,一改过去的严肃风格,不但手势、口号连连,冷不防还掏出电视谈话节目才用到的道具小白板指指划划,让蔡英文傻眼。虽然说马宣传ECFA议题已有一年,数字信手拈来,案例不胜枚举,有其职业便利,但要活学活用,变成十分口语化的素材,还是有一定难度。整场辩论下来,马不但语气助词变多,“冤有头债有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俚语也不断,中间还穿插“这样怪我我很冤枉、要不要我帮你介绍蔡老板认识、把资料丢垃圾桶让同仁很伤心……”之类的“撒娇”。看来此前幕僚喂招、沙盘推演,功课做了不少。辩后记者会上,从马笑逐颜开、欲罢不能的轻松神情看,马对自己应是十分满意。相形之下,蔡英文多数时间是斜着身体对着马英九方向发言,似乎稍显紧张。最主要的是,蔡忽略了辩论的主要目标仍是广大民众,用语略嫌艰涩,不像“蔡主席”而像“蔡教授”。对于马提出的每个质疑,蔡几乎都翔实以答,甚至提出“替代方案”,被马牵着走,失去主导权,炮火无法发挥。民进党人士透露,辩后蔡挫折感很强,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根据《联合报》民调,仅就辩论表现看,四成二受访者认为马的辩论表现较优,三成认为蔡英文的表现较佳。连带的,马声望在辩论后止跌反弹,好评度由3月下旬的二成七上升为三成八。如果2012年马、蔡对决,两人支持度也由一个月前的平分秋色逆转成马领先。马英九显然是这次双英辩的赢家。
一个“能想到”,是笔者之前就认为“双英辩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乌鸦嘴不幸言中。在上期《双英会:各取所需的政治秀》一文中,笔者即断言,台民众只问立场,不问对错,蓝绿对立、政治认同对立、价值观和情感分裂,在这种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大格局下,靠一场时长仅140分钟的辩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辩后《联合报》民调印证了这一看法:四成六收视民众肯定这场辩论让他们更了解ECFA利弊得失,但同时也有四成四收视者坦言“没有帮助”,仅有2%的收视民众因为双英辩论而改变立场。换言之,辩论对民众的ECFA态度影响甚微。辩论也不会影响ECFA的签署时程。国民党党政高层辩论后表示,ECFA是台湾非走不可的路。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直接点出,有没有辩论差异不大,该签的还是要签,辩论只不过给马一个合理的借口:我已经倾听了反对者的意见,也回答了相关疑问,反对者如果仍想不通,那就是你个人的问题了。
一个“先能想到后想不到最后完全能想到”,是蔡英文和民进党对ECFA的政策立场。之前笔者坚信,蔡英文及民进党必然坚决反对并尽其所能阻挠ECFA,在这个问题上与马英九及国民党的矛盾不可调和。但蔡在辩论中强调,利用中国(大陆)的市场扩张台湾的经贸实力,“其实我们是持正面态度的,甚至我们会有更积极作为”;两党的区别在于,“民进党是走向世界,跟着世界一起走向中国;国民党则是透过中国,走向全世界”。这很出乎笔者预料。因为如此说来,民进党对两岸经贸往来的目的与国民党并无不同,只是民进党采迂回作法,国民党直取核心,仅此而已,这可算得上大新闻。岛内媒体和学者也都发现这一点,纷纷给予很高评价,如“这无疑改变过去蓝绿一贯的对立思维,也是一项重要进步”、“民主深化的典范”、“里程碑”等等,并期待“双方对ECFA的后续作为都要符合民主政治的程序,回归民主政治常轨,以大局为重,化异求同,找出交集”,呼吁双方接下来“都要卷起袖子好好干活,行政当局要为台湾争取最大利益,民进党乖乖回到立法院扮演监督的角色”。一刹那,岛内仿佛将要出现各安其位、形势大好的和谐场面。但到27日,也就是仅隔一天之后,民进党就回归常态,在“立法院”为审查“陆生来台法案”,与国民党“立委”两度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受伤,审查被迫中断。当天晚上,蔡英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强硬表示:2012年大选如重返执政,将发动公投废掉ECFA。一个是跟马谈“经世界走向中国”或“经中国走向世界”两条路线的经济蔡英文,另一个是“执政后以公投废ECFA”的政治蔡英文,一位理性和善,另一位激情高亢。外人可能觉得反差太大,其实民进党人一贯如此。早前陈水扁刚与连战会面许诺“续建核四”,两个小时后就宣布“停建”;先邀请大陆领导人大担岛喝茶,转眼就抛出“两国论”,一会儿高喊“台独建国”,一会儿坦承“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陈菊在大陆便宜占尽,回到岛内就邀请达赖访台。民进党人从来就是如此地“变换自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些“不排除与中国(大陆)发展更紧密关系”之类的政治语言听听就好,大可不必当真。
后遗症已开始显现
双英辩最大“收获”是提前点燃“总统”大选战火。就职两年,迭经金融风暴、八八风灾、美牛事件冲击,马英九民调始终低迷,连任之路荆棘密布,蓝营内部更弥漫“不知为何而战”的消极情绪。此次通过双英辩确立2012年战略竞争对手,一方面可以强化凝聚力,重整战斗团队,另一方面端出财经愿景,试图说服选民:台湾走在正确道路上,不要轻易换马骑!蔡英文虽说输了辩论,却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借辩论巩固了党内地位。因为无论是被马英九逼着也好,自己主动也好,反正是站在了与马对擂的位置,成了民进党内当仁不让的“总统候选人”,政治行情持续飙涨。双英辩已亮出2012大选的起手式,接下来,两人将从纸上谈兵,转为真枪实弹的对决。5月马就职两周年、6月签署ECFA,势必引爆遍地烽火,绿营上街头、拼公投,战火会绵延到年底“五都”选举。蓝绿厮杀,马蔡已无太多回旋空间,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2012年的政权攻防战已提前登场。
双英辩的副产品,是导致蓝绿之争更加尖锐。马英九可能认为已善尽沟通义务,下面将顶住压力,按部就班洽签ECFA。民进党认定这场辩论只是一场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而不是要为两岸政策凝聚认同、建立共识。特别是蔡英文在辩论中表现不如预期,将使民进党人内心产生“说理有什么用”的极端情绪,未来势将大打特打马英九“倾中卖台”,回到阻挠议事、街头抗争、升高社会对立的老路上,在熟悉的领域用最擅长的方式与国民党斗。蔡的挫折感、公投废ECFA诉求,民进党“立法院”武力阻挠审查“陆生来台法案”,都是这一后遗症的表现。
按事前约定,4月25日,马英九和蔡英文就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进行了电视辩论。
马尚佳蔡见绌
辩论分三阶段,分别是自由申论、交互诘询和结论。在申论中,马英九采取攻势,咄咄逼人地发问:“台湾到底要选择民进党锁国,或国民党的开放?”他举例,曾拜访台中一家生产零件的制造商,赖姓老板告诉他,如果出口好,员工生计就好;大企业与小企业关系“就像一串粽子,绳头松动,粽子就会撒一地”。他还比喻说,贸易是台湾的生命,如不签ECFA,台湾人心头会滴血。蔡英文强调只要坚守四原则,民进党不反对签署ECFA,甚至在条件和时机成熟时,会有更积极作为。所谓四原则,一是“有主控权,操之在我,进退自如”;二是“循序渐进,不能冒进”,让岛内弱势产业有调整时间,使劳工农民、中低阶层的白领有替代性就业机会;三是“遵循世贸组织的国际协议,不能离开多边体制的保护伞”;四是“维持整体外贸平衡,不能过度向中国(大陆)倾斜”。现在台湾经济最大问题就是就业不足,ECFA将引发台湾有史以来最大经济结构调整和财富重新分配,对台湾的冲击远超过加入世贸。蔡要求,“ECFA不能只谈利不谈弊”,马必须告诉台湾社会,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交互诘询中,马英九指控民进党恐吓人民、扼杀生机,指出民进党宣称ECFA会让529万台湾人失业是严重夸大事实,实际上只有不到10万人受到冲击,影响有限,而且政府已经做好了准备,辅导弱势产业转型,作为领导人,他会保证中小企业的利益,把冲击降到最低。他并呼吁蔡英文,不要为选举、为政治利益而反对ECFA,这样做是不道德的,“恐吓劳工与农民,不是政治领袖应该做的”,恐惧只会害台湾,勇敢才会救台湾。蔡则质疑,马一再强调不签ECFA,就没办法与其他国家签经贸协议。两年来,当局只有一个政策,就是ECFA,“难道台湾人只有这种选择吗?”她批评,马一直强调“势在必签、非签不可”,这些都是谈判大忌,等于把己方的未来和谈判筹码,都交到中国(大陆)手上。而且很多利益都是“夸大不实”,尤其ECFA将创造26万个就业机会只是假设。台湾其实用不着上赶着与中国(大陆)签ECFA,可以通过WTO、亚太经合组织或其他双边与区域贸易,与其他国家强化实质经贸关系。蔡告诫,“一签早期收获清单,台湾就被绑住”。马则回应,“鸡蛋确实不应该放在大陆一个篮子里,但最大的篮子总不能一个鸡蛋都不放”。
结论阶段,马形象化地表示,签了ECFA后台湾就打通了经贸任督二脉(人身体的两大经络),有了经济活水,会变成一条活龙。蔡则声称,台湾必须注意,不要促成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政治经济架构。
观后三个印象
观完双英辩,笔者的印象可以用一个“想不到”、一个“能想到”、一个“先能想到后想不到最后完全能想到”来概括。
一个“想不到”,是想不到马英九能在辩论中占居上风。辩论之前,笔者认为(估计也是大多数人的看法),马英九忠厚到古板、温和到懦弱、老实到木讷,在辩论中肯定要吃亏,双英辩可能是“黄蓉战郭靖”。没想到马由专业造型师打理,蓝衬衫、黄领带、搭配红色小“国旗”徽章,以红黄蓝衬托好脸色,一出场即显得精神,比一身灰色套装的蔡英文更能吸引注意。辩论过程中,马简直是韦小宝附体,变得伶牙利齿,一改过去的严肃风格,不但手势、口号连连,冷不防还掏出电视谈话节目才用到的道具小白板指指划划,让蔡英文傻眼。虽然说马宣传ECFA议题已有一年,数字信手拈来,案例不胜枚举,有其职业便利,但要活学活用,变成十分口语化的素材,还是有一定难度。整场辩论下来,马不但语气助词变多,“冤有头债有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俚语也不断,中间还穿插“这样怪我我很冤枉、要不要我帮你介绍蔡老板认识、把资料丢垃圾桶让同仁很伤心……”之类的“撒娇”。看来此前幕僚喂招、沙盘推演,功课做了不少。辩后记者会上,从马笑逐颜开、欲罢不能的轻松神情看,马对自己应是十分满意。相形之下,蔡英文多数时间是斜着身体对着马英九方向发言,似乎稍显紧张。最主要的是,蔡忽略了辩论的主要目标仍是广大民众,用语略嫌艰涩,不像“蔡主席”而像“蔡教授”。对于马提出的每个质疑,蔡几乎都翔实以答,甚至提出“替代方案”,被马牵着走,失去主导权,炮火无法发挥。民进党人士透露,辩后蔡挫折感很强,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根据《联合报》民调,仅就辩论表现看,四成二受访者认为马的辩论表现较优,三成认为蔡英文的表现较佳。连带的,马声望在辩论后止跌反弹,好评度由3月下旬的二成七上升为三成八。如果2012年马、蔡对决,两人支持度也由一个月前的平分秋色逆转成马领先。马英九显然是这次双英辩的赢家。
一个“能想到”,是笔者之前就认为“双英辩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乌鸦嘴不幸言中。在上期《双英会:各取所需的政治秀》一文中,笔者即断言,台民众只问立场,不问对错,蓝绿对立、政治认同对立、价值观和情感分裂,在这种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的大格局下,靠一场时长仅140分钟的辩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辩后《联合报》民调印证了这一看法:四成六收视民众肯定这场辩论让他们更了解ECFA利弊得失,但同时也有四成四收视者坦言“没有帮助”,仅有2%的收视民众因为双英辩论而改变立场。换言之,辩论对民众的ECFA态度影响甚微。辩论也不会影响ECFA的签署时程。国民党党政高层辩论后表示,ECFA是台湾非走不可的路。台湾工业总会理事长陈武雄直接点出,有没有辩论差异不大,该签的还是要签,辩论只不过给马一个合理的借口:我已经倾听了反对者的意见,也回答了相关疑问,反对者如果仍想不通,那就是你个人的问题了。
一个“先能想到后想不到最后完全能想到”,是蔡英文和民进党对ECFA的政策立场。之前笔者坚信,蔡英文及民进党必然坚决反对并尽其所能阻挠ECFA,在这个问题上与马英九及国民党的矛盾不可调和。但蔡在辩论中强调,利用中国(大陆)的市场扩张台湾的经贸实力,“其实我们是持正面态度的,甚至我们会有更积极作为”;两党的区别在于,“民进党是走向世界,跟着世界一起走向中国;国民党则是透过中国,走向全世界”。这很出乎笔者预料。因为如此说来,民进党对两岸经贸往来的目的与国民党并无不同,只是民进党采迂回作法,国民党直取核心,仅此而已,这可算得上大新闻。岛内媒体和学者也都发现这一点,纷纷给予很高评价,如“这无疑改变过去蓝绿一贯的对立思维,也是一项重要进步”、“民主深化的典范”、“里程碑”等等,并期待“双方对ECFA的后续作为都要符合民主政治的程序,回归民主政治常轨,以大局为重,化异求同,找出交集”,呼吁双方接下来“都要卷起袖子好好干活,行政当局要为台湾争取最大利益,民进党乖乖回到立法院扮演监督的角色”。一刹那,岛内仿佛将要出现各安其位、形势大好的和谐场面。但到27日,也就是仅隔一天之后,民进党就回归常态,在“立法院”为审查“陆生来台法案”,与国民党“立委”两度大打出手,甚至有人受伤,审查被迫中断。当天晚上,蔡英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强硬表示:2012年大选如重返执政,将发动公投废掉ECFA。一个是跟马谈“经世界走向中国”或“经中国走向世界”两条路线的经济蔡英文,另一个是“执政后以公投废ECFA”的政治蔡英文,一位理性和善,另一位激情高亢。外人可能觉得反差太大,其实民进党人一贯如此。早前陈水扁刚与连战会面许诺“续建核四”,两个小时后就宣布“停建”;先邀请大陆领导人大担岛喝茶,转眼就抛出“两国论”,一会儿高喊“台独建国”,一会儿坦承“做不到就是做不到”;陈菊在大陆便宜占尽,回到岛内就邀请达赖访台。民进党人从来就是如此地“变换自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那些“不排除与中国(大陆)发展更紧密关系”之类的政治语言听听就好,大可不必当真。
后遗症已开始显现
双英辩最大“收获”是提前点燃“总统”大选战火。就职两年,迭经金融风暴、八八风灾、美牛事件冲击,马英九民调始终低迷,连任之路荆棘密布,蓝营内部更弥漫“不知为何而战”的消极情绪。此次通过双英辩确立2012年战略竞争对手,一方面可以强化凝聚力,重整战斗团队,另一方面端出财经愿景,试图说服选民:台湾走在正确道路上,不要轻易换马骑!蔡英文虽说输了辩论,却也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借辩论巩固了党内地位。因为无论是被马英九逼着也好,自己主动也好,反正是站在了与马对擂的位置,成了民进党内当仁不让的“总统候选人”,政治行情持续飙涨。双英辩已亮出2012大选的起手式,接下来,两人将从纸上谈兵,转为真枪实弹的对决。5月马就职两周年、6月签署ECFA,势必引爆遍地烽火,绿营上街头、拼公投,战火会绵延到年底“五都”选举。蓝绿厮杀,马蔡已无太多回旋空间,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2012年的政权攻防战已提前登场。
双英辩的副产品,是导致蓝绿之争更加尖锐。马英九可能认为已善尽沟通义务,下面将顶住压力,按部就班洽签ECFA。民进党认定这场辩论只是一场台湾内部的政治斗争,而不是要为两岸政策凝聚认同、建立共识。特别是蔡英文在辩论中表现不如预期,将使民进党人内心产生“说理有什么用”的极端情绪,未来势将大打特打马英九“倾中卖台”,回到阻挠议事、街头抗争、升高社会对立的老路上,在熟悉的领域用最擅长的方式与国民党斗。蔡的挫折感、公投废ECFA诉求,民进党“立法院”武力阻挠审查“陆生来台法案”,都是这一后遗症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