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故事,化作满天星光

来源 :莫愁·家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ffany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些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碎片,在我的生命时空里,化作了永恒的满天星光……

  多年前,在英国剑桥大学教育系儿童文学研究生课程的第一堂课上,教授让大家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童年阅读经历。一位美国女生分享了她的童年记忆。她的家在农场,小时候,爸爸常抱着她,坐在谷仓前给她读故事。虽然她不记得爸爸读的是哪本书,但是她一直记得被抱在怀里的感觉,记得爸爸的声音,甚至记得身后那谷仓的味道,所以她爱上了儿童文学。
  这位女生描绘的亲子阅读情景深深打动了我,因为我也珍藏着类似的童年记忆。

1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农村,那时除了课本,几乎没有什么课外书可读,家里买不起课外书,家长们也没有这个意识,农村小学和乡镇也没有图书馆。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读过一些书的爸爸,虽然他珍藏的几本书在一场火灾中被烧成灰烬,但是那些故事已经在他的心里扎根。
  夏天晚上,我们卸下门板,躺在外面乘凉,爸爸就给我们讲他看过的那些故事。爸爸平常说话着急时会有一点点结巴,但奇妙的是,他讲起故事来却滔滔不绝,眼睛里闪闪发光,虽然没有说书人那般绘声绘色,但是也足以吸引村里的大人孩子一起過来听书。妈妈常会燃几根秸秆驱除蚊子,爸爸的故事就在几缕袅袅的烟雾中升腾起来,大放异彩。那些故事里的英雄好汉和恶霸坏人之间的斗争,让我们懵懵懂懂地感知人间百态,也懂得了正义和勇气的宝贵。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读书是件特别幸福的事。
  开学第一天,只要一领到语文课本,我就会一口气把所有课文都读完。城里的姑姑们回乡下来看望我奶奶,带来的点心固然让我馋得口水直流,而包点心的报纸更让我爱不释手,即便上面已经油渍斑斑,我依然会仔仔细细去辨认那模糊的油墨文字所讲的新闻(其实已经是旧闻)。
  村里唯一一家在城里上班的是一对夫妇,我曾看见那家丈夫在门外看书。大概小学三年级时,我鼓起勇气去敲门,问他们可不可以借一本书给我看。那家妻子看看我这个小不点,进去拿了一本厚厚的书,书名好像是《玉蜻蜓》。我欣喜若狂,虽然当时没有真正看懂这部书,但是翻书的感觉已经让我很满足。后来我听那家妻子跟我妈妈说:“你家女儿爱读书,将来会有出息。”
  上了乡里的初中,骑车放学时会经过街道边的书摊,平常要急忙回家帮着做农活和赶作业,到周末放学时,我会“奢侈”一下,把自行车往路边一靠,蹲在地摊前读杂志。我喜欢翻看的是《垦春泥》,这个诗意的名字吸引了我这个乡村女孩,我会一目十行地阅读前面几篇散文,然后装作不感兴趣的样子把它放下,免得书摊老板说我光看不买。一路骑车回家时,我就在脑子里像放电影似的,反复品味刚刚看过的那几篇文章,甚至会自言自语地重复刚看到的美妙句子,内心满是愉悦。

2


  寒暑假,我渴望能去城里的姑姑家。小姑的女儿订阅了《儿童文学》,我把它们全部找来阅读,读着读着,就希望自己也能写出文章在上面发表。后来,我第一首诗歌《油菜花开》就刊发在《儿童文学》上。更没想到,若干年后,儿童文学成了我的一个研究领域。
  三姑的儿子订阅了大开本的《今古传奇》杂志,上面连载武侠小说,我从那里读到了梁羽生的《萍踪侠影》,里面的历史风云、侠骨柔肠,对于一个女孩来说,是一种气概和风骨的振拔。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了中师,开始接触外国文学作品,印象中读的第一部外国经典是罗曼·罗兰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富丽堂皇又神圣庄严的文学殿堂就此正式敞开。被保送大学时,我选择了中文系。当我第一次踏入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的图书馆,走进二楼浩瀚的文学藏书世界时,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好奇感、惊喜感、幸福感排山倒海而来。我当时雄心勃勃地想着大学四年要把这些藏书全部读完,事实上难以做到,但是大部分时光,我的确是泡在了图书馆。我深知: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想着毕业后要当老师,我自觉自愿地成了在“井口”源源不断地“汲水者”,只要想取,就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记下这学生时代的读书故事,为的是看一看自己朝着书奔跑的脚印,从一个书本贫瘠的荒原急切地奔向富饶的王国;也想告诉现在的孩子们,读书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而你们是多么幸运,只要想读就能有书读。

3


  在儿童时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会带来与身心发展相契合的引力和动力,从而促使阅读者迈向更辽阔的世界。
  我真正开始系统地阅读世界儿童文学,是在怀上宝宝之后。当时我写了一部成人小说,题为《读书种子》,这个书名也寓含了对孩子的希望。女儿在书香之家长大,从小耳濡目染,也喜欢读书。从图文并茂的绘本,到奇思妙想的童话,再到内容丰富的儿童小说,以及充满探索精神的百科全书,她可以在书的花田里自由漫步和欣赏。腹有诗书气自华,被书香浸润的心灵会充满好奇,举手投足会多一些优雅气质,脸上会多几丝笑容……
  我想,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陪伴之一,就是和他们一起读书。在孩子不识字的时候,很多父母都愿意读书给孩子听。可是,当孩子能自己阅读之后,不少父母就从这个“甜蜜捆绑”中抽身而出。诚然,孩子需要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但其实,如果父母能够和孩子同步阅读并一起探讨,无疑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领会书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交流阅读的过程,也是彼此发现的过程——发现各自的想法、价值观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有时,读一本恰当的书,再加上平等的交流,比单方面干巴巴地去说服对方来得更加有效,因为有充满智慧的书在帮我们交流,那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递。
  我们常说,书是桥梁,把我们有限的生活和无垠的世界相联系;而共读,则是搭建父母与孩子情感、思想和心灵之间的一道稳固桥梁。
  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尽量和她保持同步阅读,而且我们很享受这种“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阅读过程。孩子的想法不无独到和深刻,当然有时也难免偏颇——大人也会如此,但是这种敞开心扉的谈论能让彼此更好地了解对方的所思所想。有时我们也会因意见不同而争执,但我愿意放低姿态,倾听孩子的想法,热切地表达共鸣,在求同存异中达到协调和平衡。
  女儿在美国高中就读期间,英语课阅读了《麦克白》《蝇王》《杀死一只知更鸟》《了不起的盖茨比》《1984》《蜜蜂的秘密生活》等英文名著,我也兴致盎然地跟着阅读。这些书我大部分读过,和女儿一起阅读,感受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吃饭、散步时会讨论这些书,相互启发,彼此受益。
  如今,女儿即将上大学,我告诉自己要努力跟上她读书的步伐,希望将来我们能一如既往地聊聊书里书外的世界和人生。
  读书,更是“读人”。在我的童年,我读到了父母这本艰辛的书、勤劳的书、满怀爱的书,也读出了一本要懂得感恩的书。那个在夏夜给我们讲故事的父亲,已经去了天堂。写下这句话时,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泪光中,我又看到夜空下年轻的父亲讲故事时那熠熠闪亮的眼睛,听到那有滋有味的语调。那些四十多年前的故事碎片,在我的生命时空里,化作了永恒的满天星光……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
其他文献
摘 要:张中行《禅外说禅》是一本依据常识,用常言常语表述禅宗难言之理的著作。全书共十五章,从大众较为熟悉的儒家道家说起,将禅宗的外在表现形式和禅的思想内核从理论上说解得十分清楚。其安排文章的思路,体现了思深而体大的特点。  关键词:张中行 《禅外说禅》 思路 禅宗 禅  近读张中行先生《禅外说禅》一书,似在茫茫的夜路上遇见一位健谈而识路的长者,捧读再三,不禁为此书的写作思路深深吸引。禅宗方面的普及
期刊
摘 要:克里斯托弗·李里是电影《指匠情挑》中的一个人物,他不仅禁锢外甥女的人身及精神自由,而且将自己的亲生妹妹关进了疯人院。从人情的角度上来讲,克里斯托弗完全是一个人性泯灭的人物,然而这背后,他同样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的自我对本我的极力克制导致了一种性的错乱。  关键词:本我 自我 性的错乱  《指匠情挑》(Fingersmith)是艾斯林·沃什尔(Aishing Walsh)根据萨拉·沃特斯
期刊
摘 要:元杂剧“公案戏”的明代杂剧、传奇改本共有5种。明人改写元杂剧“公案戏”有以下特点:一、弱化包公的能力;二、继承反面人物的性格特征;三、重写或删去有关鬼魂报冤的关目。明人改写元杂剧“公案戏”的动机与明代前期清明的政治文化环境、中期通俗文艺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元杂剧“公案戏” 明传奇 明杂剧 改写  元杂剧“公案戏”是元杂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公案文学的第一个高峰。现知元杂剧
期刊
摘 要:乔治·艾略特是维多利亚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广泛的社会内容和对女性生活的关注而著称于世。《米德尔马契》是艾略特较为成熟的一部作品,也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艾略特描绘了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生活状态、女性的成长。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解读女主人公多萝西娅的成长历程,意在展示多萝西娅从思想局限到视野开阔、从盲目幻想到认识自我的过程。  关键词:《米德尔马契》 多萝西娅
期刊
摘 要:在作品《蟑螂》中,布鲁诺·舒尔茨延续了他绮丽鬼魅的文风,这一次他把父亲变形成了一只蟑螂,在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背后是舒尔茨对现实生活恐惧与逃避的真实心理写照。由人变成蟑螂其实是在逃避痛苦的现实,文中那个单枪匹马挣扎在现实与幻想边缘的人,既是父亲也是舒尔茨本人。  关键词:《蟑螂》 变形 荒诞与真实  尽管布鲁诺·舒尔茨在文学史上仅仅留下了两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和一些零散的书信稿,其作品也并未引
期刊
学界对吝啬鬼系列形象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其所体现出的社会认识价值。本文旨在通过对戏剧史上两个吝啬鬼夏洛克与阿巴贡性格系统的观照,阐明莎士比亚和莫里哀在人物性格塑造方法上的特点及其成因,彰显其各自独特的美学价值。
期刊
摘 要:白先勇以现代意识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与汤显祖原作相差了四百余年,时空的悬隔、个人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两者的诸多不同。通过对两者文本出目的具体分析,本文认为在出目的删减、出目的增加、出目前后顺序的改变三个方面两者具有明显的不同,而造成这些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时代的不同,以及汤、白二人在个人意识与戏剧意识方面的不同。指出这些不同之处对于我们理解汤显祖《牡丹亭》的内涵以及应当如何看待青春版《牡丹亭》都
期刊
摘 要:王维《辛夷坞》描绘的不仅仅是一个辛夷花自开自落的宁静世界,更多的是展示了一个充满勃勃生机与顽强生命力的世界;不仅仅表达了诗人旷放超逸的情怀,更多地展示了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生命的热爱,缠绵悱恻,深情绵邈。  关键词:王维 辛夷坞 旷放超逸 深情绵邈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这首《辛夷坞》一向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诗人“不用禅语,时得禅理”的诗歌艺术特色
期刊
摘 要:《白雪公主后传》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的颠覆,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而该时期是美国女性主义崛起的时代。该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女性形象,反映了女性主义思想的觉醒,这种思想的崛起令男女双方都感到迷茫,男性地位与女性主义思想觉醒之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迸发,但在男权仍处于主导地位的时代,女性仍然摆脱不了充当男性“附庸”的悲剧命运,这也是由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所决定的。  关键词:《
期刊
我亲爱的小孩:  四月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英国诗人艾略特。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从死去的土地里  培育出丁香,把记忆和欲望  混合在一起,用春雨  搅动迟钝的根蒂  ——《荒原》节选  为什么这么美丽的暮春,诗人却说四月最残忍?明明花儿都开得那么热闹,明明天气变得那么暖和,比起那寒冷又潮湿的冬天,难道不更加生机勃勃?  记得小时候给你读到这段诗,你不免疑惑,问我为什么四月最残忍。虽然也熟悉“夜来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