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双线如意壶”的线条艺术考析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110230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的线条不仅写形、写貌,而且传神、写真、写心。紫砂壶强调观照物象、以心传心,以心悟物象,强调“悟道”的特质。线条所起到的装饰功能,在紫砂壶的艺术表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是紫砂壶最为有效的造型语言,谢赫在六法论中首提气韵生动,其次为骨法用笔,再次为应物象形。形与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形用以表现事物的外延,而神则揭示了物的内涵,正如张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现以“双线如意壶”(图1)为例,谈谈紫砂壶的线条特点及其艺术美。
  1 “双线如意壶”的造型特点
  “双线如意壶”传承经典,端庄雅致而不失浑厚朴实,质拙中彰显高意。壶流、壶把呈流线造型,壶钮在略微鼓起的壶盖上散开,盖沿明显厚于口沿,形成强劲的压势。两条清晰的线条环绕壶腹,似一条宽阔的腰带。“双线如意壶”整体上风格清新自然,线条流畅利落,再无多余装饰,毫不矫饰且富有韵味。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处理清晰挺秀、静中有动,尤其是壶腹双线巧妙勾勒出了壶体的轮廓美。其端庄、大度、精道、俊逸的陶艺风格,予人一种清新典雅、素朴自然的观感。赏其壶型,观其壶韵,看其肌理色调,精致到毫厘,点、线、面过渡自然、欲柔欲刚、素雅中庸,彰显一种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令玩家爱不释手。
  2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艺术特征
  “双线如意壶”对线条的运用是自觉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壶艺造型设计的整个过程。对于线条的运用,首先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壶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而这也是源远流长线条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中国的线条艺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周易》中论及的乾坤关系及阴阳变化。如黄宾虹在论及国画起源时谈到“图画肇兴,本原文字”。清代的石涛在其《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论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一语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疏释作:“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一画”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法则。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画开天地,始有“乾”、“坤”,“乾”、“坤”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逐演衍出六十四卦。从此壶腹部的双线来看,也契合了“道生一,一生二”的观点。
  线条在“双线如意壶”上的运用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观念,体现出人类的认知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体悟和表达紫砂“双线如意壶”的意境,正确理解点、线、面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点、线、面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要素,在此壶成型过程中,线条的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如工笔画般交待清楚。其次,此壶壶面该光则光,线条该直则直、该曲则曲,点该方则方、该圆则圆,都不带半点含糊。再次,此壶的壶嘴与壶把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严紧,这也是体现了紫砂壶制作的基本要求。
  3 结 语
  综观紫砂“双线如意壶”,采用实与虚的对比手法,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壶体既有面的变化,又有线的变化。此壶点、线、面的结合协调柔腻,既变化又统一,体现了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参 考 文 献
  [1]樊磊.“骨法用笔”再认识——著名花鸟画家沈光伟教授谈“谢赫六法”[N].大众日报.2011.5.17
  [2]徐建新.试论《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63-165
其他文献
纵观宜兴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其能够装得下大千世界的自然禀赋和人文情怀,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它承载了厚重的中华古老文明和文化脉动,在传承与创新中塑造出数以万计的壶
摘 要 宜兴紫砂壶的烧制具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代能工巧匠与文人雅士通力合作,运用篆刻、雕塑、泥绘等传统工艺,完美契合紫砂泥性,毕智穷工钻研改进紫砂壶的造型、装饰以及理念。这样就将中国传统与现代美学完美地融为一体,给人们带来无限遐想的空间,突出了创意,传播了文化,体现了经典。以“玲珑如意壶”为例,其自始至终对艺术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品鉴都较好展现了其自然灵性和艺术之美,本文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此壶的艺术魅力
纵观历史发展.紫砂壶艺术的前行总是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推崇与青睐。从诗词的赞赏到书画的篆刻.文人对于紫砂的喜爱大大提升了紫砂艺术的价值,也不断推进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进程。因
紫砂陶刻的技法可分为“刻底子”和“空刻”两种。“刻底子”是先在壶坯上打好墨稿,然后用特制的陶刻刀把墨稿部分刻除。“空刻”是指作者有较高的书画功力,直接用刻刀在壶坯上镌刻书画。在“刻底子”的陶刻技法中,又分阴刻和阳刻。阴刻是直接在墨稿的线面上进行镌刻。阳刻则相反,它是采用保留墨稿的方法,而把空白的部分,用各种刀法把无画面的部分浅刻清除。阴刻、阳刻与印章的篆刻十分相似,印章有朱文印和白文印的区别,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