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砂壶的线条不仅写形、写貌,而且传神、写真、写心。紫砂壶强调观照物象、以心传心,以心悟物象,强调“悟道”的特质。线条所起到的装饰功能,在紫砂壶的艺术表现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线条是紫砂壶最为有效的造型语言,谢赫在六法论中首提气韵生动,其次为骨法用笔,再次为应物象形。形与神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形用以表现事物的外延,而神则揭示了物的内涵,正如张彦远所说的“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现以“双线如意壶”(图1)为例,谈谈紫砂壶的线条特点及其艺术美。
1 “双线如意壶”的造型特点
“双线如意壶”传承经典,端庄雅致而不失浑厚朴实,质拙中彰显高意。壶流、壶把呈流线造型,壶钮在略微鼓起的壶盖上散开,盖沿明显厚于口沿,形成强劲的压势。两条清晰的线条环绕壶腹,似一条宽阔的腰带。“双线如意壶”整体上风格清新自然,线条流畅利落,再无多余装饰,毫不矫饰且富有韵味。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处理清晰挺秀、静中有动,尤其是壶腹双线巧妙勾勒出了壶体的轮廓美。其端庄、大度、精道、俊逸的陶艺风格,予人一种清新典雅、素朴自然的观感。赏其壶型,观其壶韵,看其肌理色调,精致到毫厘,点、线、面过渡自然、欲柔欲刚、素雅中庸,彰显一种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令玩家爱不释手。
2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艺术特征
“双线如意壶”对线条的运用是自觉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壶艺造型设计的整个过程。对于线条的运用,首先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壶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而这也是源远流长线条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中国的线条艺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周易》中论及的乾坤关系及阴阳变化。如黄宾虹在论及国画起源时谈到“图画肇兴,本原文字”。清代的石涛在其《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论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一语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疏释作:“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一画”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法则。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画开天地,始有“乾”、“坤”,“乾”、“坤”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逐演衍出六十四卦。从此壶腹部的双线来看,也契合了“道生一,一生二”的观点。
线条在“双线如意壶”上的运用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观念,体现出人类的认知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体悟和表达紫砂“双线如意壶”的意境,正确理解点、线、面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点、线、面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要素,在此壶成型过程中,线条的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如工笔画般交待清楚。其次,此壶壶面该光则光,线条该直则直、该曲则曲,点该方则方、该圆则圆,都不带半点含糊。再次,此壶的壶嘴与壶把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严紧,这也是体现了紫砂壶制作的基本要求。
3 结 语
综观紫砂“双线如意壶”,采用实与虚的对比手法,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壶体既有面的变化,又有线的变化。此壶点、线、面的结合协调柔腻,既变化又统一,体现了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参 考 文 献
[1]樊磊.“骨法用笔”再认识——著名花鸟画家沈光伟教授谈“谢赫六法”[N].大众日报.2011.5.17
[2]徐建新.试论《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63-165
1 “双线如意壶”的造型特点
“双线如意壶”传承经典,端庄雅致而不失浑厚朴实,质拙中彰显高意。壶流、壶把呈流线造型,壶钮在略微鼓起的壶盖上散开,盖沿明显厚于口沿,形成强劲的压势。两条清晰的线条环绕壶腹,似一条宽阔的腰带。“双线如意壶”整体上风格清新自然,线条流畅利落,再无多余装饰,毫不矫饰且富有韵味。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处理清晰挺秀、静中有动,尤其是壶腹双线巧妙勾勒出了壶体的轮廓美。其端庄、大度、精道、俊逸的陶艺风格,予人一种清新典雅、素朴自然的观感。赏其壶型,观其壶韵,看其肌理色调,精致到毫厘,点、线、面过渡自然、欲柔欲刚、素雅中庸,彰显一种温润如玉的君子风范,令玩家爱不释手。
2 “双线如意壶”的线条艺术特征
“双线如意壶”对线条的运用是自觉的,线条美始终贯穿壶艺造型设计的整个过程。对于线条的运用,首先体现出对容体的真挚感受,当主体个性涵养的显露及壶体形神的表现相融并现时,线才充分地体现出“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以及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审美观念,而这也是源远流长线条艺术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中国的线条艺术源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周易》中论及的乾坤关系及阴阳变化。如黄宾虹在论及国画起源时谈到“图画肇兴,本原文字”。清代的石涛在其《石涛画语录·一画章第一》中论道:“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自太朴散而一画之法立矣,一画之法立而万物著矣。我故曰:吾道一以贯之。”“吾道一以贯之”一语出自《论语·里仁第四》,疏释作:“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一画”指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和法则。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画开天地,始有“乾”、“坤”,“乾”、“坤”即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逐演衍出六十四卦。从此壶腹部的双线来看,也契合了“道生一,一生二”的观点。
线条在“双线如意壶”上的运用具备了人类共同的审美观念,体现出人类的认知意识,表达出人类的情感,反映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因而,体悟和表达紫砂“双线如意壶”的意境,正确理解点、线、面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点、线、面是紫砂壶形体的基本要素,在此壶成型过程中,线条的起笔落笔、转弯曲折、抑扬顿挫,都如工笔画般交待清楚。其次,此壶壶面该光则光,线条该直则直、该曲则曲,点该方则方、该圆则圆,都不带半点含糊。再次,此壶的壶嘴与壶把在一直线上,并且分量均衡,壶口与壶盖结合严紧,这也是体现了紫砂壶制作的基本要求。
3 结 语
综观紫砂“双线如意壶”,采用实与虚的对比手法,通过点、线、面的有机组合,使得整个壶体既有面的变化,又有线的变化。此壶点、线、面的结合协调柔腻,既变化又统一,体现了其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之美,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参 考 文 献
[1]樊磊.“骨法用笔”再认识——著名花鸟画家沈光伟教授谈“谢赫六法”[N].大众日报.2011.5.17
[2]徐建新.试论《周易》象数思维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影响[J].甘肃社会科学,2009(1):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