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前言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llovezk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世界,说简单可以简单得只剩下一句话,“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说复杂,便复杂成“全球问题综合体”,牵一发而动全身。
  有些游戏可以双赢,许多打斗却注定双输,人类与自然界的抗争即是双输的典型。
  曾几何时,绿色铺满原野,百鸟欢叫,百兽相逐。可是,人类不愿与“异类”共享这个世界,执意要成为万物的主宰——人类“赢”了,“征服”了自然界,自己同时却也败得涂地难收——在大自然成为需要人类保护的对象的时候,人类也亲手毁掉了自己曾经无限美好的家园。
  在人类为自己构建的霓裳彩虹、五光十色的城市中,绿色淡隐了;在“发展中的”辽广绵延的乡野山村里,绿色被玷污了。人类“主宰”世界了,生存环境和未来程途中也危机四伏了。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清醒,清醒后的人们所向往的绿色,已不只是在最初从无机界合成有机质的植物细胞器——叶绿体中的叶绿素的自然颜色,它还指现今人类保护生态环境、修复自然的行为和引导新时尚、建设新文明的事业。
  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是我们的同类,自然界的山川湖海、土壤、空气、矿脉都是我们无机的身体。宇宙无垠,地球只是其中一叶孤行的扁舟。人类或许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彻底毁掉作为一个星体的地球,但却有能力毁掉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地球。因此,善待自然也便是人类自珍自重。如今,在人类的环境意识已经觉醒之时,迫切需要的是我们每一个觉醒后的个体将绿色意识付诸行动——改变既成的生活方式,追随绿色时尚,建设绿色文明。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接口,保护环境、拯救地球的事业就在我们的生活细节中。为了十几年前的春天还可以让我们衬着蔚蓝澄澈的天空仰望盛开的杏花和玉兰的自然;为了利奥波德笔下几十年前还曾有数百种鸟雀共栖一树婉转啁啾的自然;为了沟壑万千、百川纳海、磅礴浩瀚、婀娜娇艳,“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自然,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的子孙后代……让我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刘兵主编,张亚力绘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出版,定价:1000元。)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法律总意味着公平和正义。公平和正义既是法律的本质特征,也是法律追求的价值目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法学家们孜孜以求的就是尽可能把这种理想对象化。对法律的这种信仰是法学家们努力的内在动力,也是公民遵守法律的根本理由。但美国著名法律社会学家唐纳德·布莱克在他那篇幅不大、影响却不小的《法律的运作行为》一书中,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揭示了现实中的法律和理想状态的法律有很大的距离
期刊
轴心时期    然而,大约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中叶,大约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全世界出现了一些非凡人物,各自从他们的社会中凸现出来,并宣称重要的新洞见。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子 ɑ蛘摺兜赖戮返哪涿髡郀┖湍印T谟《扔星谴鹉捶鹜印㈥饶墙檀词既舜笮?《奥义书》以及后来《薄伽梵歌》的作者)。在波斯有琐罗亚斯德。在巴勒斯坦有希伯来先知,如阿摩司、何西阿、耶利米、以赛亚 ü灿腥鲆匀菭┖
期刊
近日,侨居在布鲁塞尔的布隆迪人玛丽-路易丝·希巴朱莉牗Marie-Louise Sibazuri牘收到一封家乡朋友寄来的信,得知在外界的强烈抗议下,布隆迪一家法院以强奸罪把一名在办公室里施暴的公司经理关进了监狱。   于是,这位39岁的布隆迪胡图族人牗Hutu牘给她的广播系列剧《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家园》构思了一出新情节。该剧目前正以基隆迪语每周在布隆迪播出3次,每集都取材于真人真事,深受听众的欢迎
期刊
母亲,这是一个十分神圣的称谓,由此衍生的母爱则是普天之下人皆享有之情。按说,母爱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天性,只要作了母亲就自然产生舔犊之情,无须外界教化。然而,严酷的现实随时在提醒人们,如何作一个称职的母亲,如何施放温馨的母爱,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民族能否兴旺发达的社会问题。母爱适当,儿女幸甚,家庭幸甚,民族国家也因之幸甚。母爱无意错位,则后患无穷。徐力弑母便是典型的事例。在全国
期刊
近读林鹏先生新著《蒙斋读书记》,收文30余篇,皆反封建专制之作也,今对有关篇章有感而发,偶成数则。    读“比干不通”感    《吕氏春秋·过理》曰:“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诸家皆注:其指纣,窍指心窍。而林老独释“其”指比干,何也?我们顺着林老的思路走下去便清晰起来,原来古代王不是至高无尚的,如对宗亲(王族庶孳)大臣屡谏不纳,大臣就可以用“
期刊
最近,斯里兰卡一位佛教界朋友送给我一套《佛本生经传》,令我大喜过望,爱不释手。因为这部经典巨著虽诞生了2000多年,在佛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至今未有完整的中文译本,要想全文阅读这部经典,领略其中的精华,真是非常困难。      《佛本生经传》又称《佛本生故事》,由于佛教僧人讲经时经常引用,以警示人们行善去恶,流传十分广泛。它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第四次佛教结集之时,开始以文字形式传布于世,并传播
期刊
我读了秋石著《萧红与萧军》后,深感此书的特色十分明显而突出。这特色就是作者在“代后记”和贾植芳在“序言”中都强调的一段话:“作为人,在评判先人尤其是在评判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和建树的人物时,首要的一条是要尊重史实,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  面对当前不断涌现的所谓“传记文学”作品,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个挑战!因为,是否敢于和能够直面现实,尊重历史,是治史者和传记文学作者唯心还是唯物的重要分界;是否
期刊
在苏联时期,一位颇有名气的科普作者伊利英曾在自己的一本书中写过这样几句话:“我们最需要什么?我们最需要机器。但是,为了造出机器,需要金属。而为了机器能开动,需要动力。”  这几句话道出了从20年代末起到整个30年代中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核心。或者,套用当年常用的一个充满了激情和理想的政治口号来说,那就是这几句话点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和精髓。自从斯大林中止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改行自己的“新
期刊
近读《温故戊戌年》,不是1997年张建伟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那个版本,而是他在看到台湾戊戌变法史专家黄彰健的《戊戌变法史研究》之后写就的、列居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之首的那个版本。同一书名下两个不同版本的写法,我不知道在中国著作史上有没有第二。  夜读新版,心惊肉跳,决不亚于史蒂芬·金的小说所制造出的恐怖。手边没有旧版,无法对证新版与旧版之间究竟有多大差别,也就是说看不出张建
期刊
拜读《博览群书》第2期上徐雁平先生大作《〈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与晚年陈独秀》,以为甚好。不过,徐先生似不知陈独秀著《小学识字教本》已在台湾海峡两岸先后出版。  三年前台北出版的《台静农先生珍藏书札》(一),堪称珍稀。陈独秀是书法大家,此书是真迹影印,所披露的新史料也为内地许多陈独秀研究者未知未见。笔者数日朝夕面对此书,一者欣赏陈氏书法,再者辨认揣摩,感慨不少。这些感慨说之无益也就不说了。最触目的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