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20世纪中叶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一种全球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已远远超过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范围,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金融危机、文化摩擦、恐怖袭击等。 通过国际理解教育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别人和了解自己。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历史等学科和领域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素养和能力决定了国际理解教育各项目标是否能顺利落实。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中应具备的意识和操作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应有的“知”
1. “知”一:理解要求双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要吸收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但同时,我们也不可放弃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因为,没有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就很难成为平等的世界公民。我们要超越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理解他国和被他国理解的双向的教育。”[2]中国的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史,也是一部不断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我们在对世界的开放中,通过理解别人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在文化的继承和汲取中保存和增强了自己。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学习和理解他文化的同时,同样应该让别国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否则我们就可能丧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附庸。比如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在有关“二战”的叙述中,美国教科书花了很多笔墨反映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对日本在亚洲尤其在中国所犯的罪行,却熟视无睹。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则至今还在歪曲历史。中国如果不被世界真正地理解,相互的尊重、和谐发展、共存共生就会是一句空话。所以,国际理解应该是双向的理解,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第一个重要意识。
2. “知”二:互动寻求共识
理解社会和理解生活根本上说是理解他人。“理解他者并不仅仅是对他者知道的比过去更多一点,而是要创造一种对话,借助这种对话,双方的思想和问题得以被质问和讨论,从而在这种对话中共同生产出建设性的结果。也就是说,理解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也不仅是双方面的互相知识,而必须是共同的产品。”[3]通过有效的对话,生成诸如全球本位的道德观、全球本位的公民意识、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事实上,历史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二战后新的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44个国家齐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经过激烈的争论而建立的。这为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再如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的成立,都是为了规范世界市场、建立有效的贸易规则,各国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在讲一战后国联、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内容时,我们老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互动中寻求共识”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这对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国际责任感、协调解决世界性共同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 “知”三:异己谋求共生
一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織认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之间和平共处的途径就是“理解”,但 “9·11”的硝烟暴露出认识论基础上理解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使国际理解教育开始转向倡导“与不可理解的他者共生”。具体表现为“学习面对不可理解或无法接受的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承认不可理解的事物之不可理解性”,“认识到知与不可知之间的界限”等。[4]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对越来越多的决定生死存亡的共同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学会在“不理解基础上的合作”。事实上,人类自己也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典范性的尝试。如二战中,面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凶恶的法西斯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27个国家摒弃了先前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之争,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挽狂澜,终究降服法西斯恶魔,赢得二战的胜利。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既要有“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更要有“异己间谋求共生”的务实意识,并且挖掘一切教育资源,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学生。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可有的“行”
1. “行”一:学科教学渗透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5]事实上,我们高中历史学科和国际理解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有很多契合点的。如下图所示:
与此配套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也设置了大量世界史的内容。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做到“有意识、勤挖掘、巧渗透”,就能有效落实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时,教师可以强调“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文学、艺术只有具足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只有扎根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才会创造出让世界赞叹和欢迎的作品。反之,如果丢失自己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一味迎合、模仿西方,被西方各种流派弱化甚或替代,则会失去自己自然也就失去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获得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则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关于科技,教师则可以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产品,各国间可以相互启发和享用,从而来改善人类共同的物质世界和各自的精神家园。又如,讲“希腊文明的摇篮”时,历史教师用“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取代“五阶段”的机械发展论,适时给学生介绍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汲取异质文明的精髓,形成宽容大度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中引导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希望学生成为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去建设公民社会去推动民主宪政、法治建设。”[6] 2. “行”二:校本课程开发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以历史教研组为核心,整合各方力量,挖掘课程资源,编制校本教材。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丰富多彩。如:①开设国际问题讲座。如《当今世界的十大问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影响世界进程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等。这种讲座的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讲授系统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②精选经典影视放映。中国有许多能反映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优秀影视。比如有史诗般格局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霸王别姬》;颂扬中华民族激昂奋进精神的《红高粱》等。而了解西方文明的纪录片和影视也是俯拾皆是。如探讨西欧文明、被喻为“电视史上的代表作”的《文明的轨迹》;从薄伽丘名著《十日谈》中精选九个故事拍摄成的电影《十日谈》等。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声、光、电技术,其强烈直观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③聘请外教双语教学。近几年我校给外教安排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及普及一些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计划性和体系性。事实上,我们可以让外教和历史组老师合作,列出若干主题,主题设定可以是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也可以是介绍各自国家的一些习俗,也可以是历史书中的大事件,这种做法有利于“我们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丰富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因此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可以使人们产生双重意识:不但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且意识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存在。”[7]
3. “行”三:实践活动延展
除了上述方式,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1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依然可以在国际热点问题和历史教科书中选择。比如《认识我们的近邻——日本》,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古代、近现代与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相信学生会获得比教材零星知识深刻得多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重塑中日关系,构建和谐亚洲,是有深刻意义的。再比如《抗美援朝内幕》,通过研究中国、朝鲜、美国、苏联等国对这场战争原因、影响的不同分析、评价,对于各国价值观、国际立场的了解很有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世界意识也是很有好处的。
2 社团。社团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如果用心指导,同样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喜歡辩论的同学可以组建“辩论社”,老师建议辩辩“华盛顿蓄奴问题”;喜欢搞公益活动的同学可以组建“爱心公益社”,建议学生看看特雷西嬷嬷的事迹,了解世界公益的发展情况,理解信仰的力量。
③国际交流合作。如近年我校与韩国大邱高中结成姐妹学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养成尊重异国文化的心态,从小树立全球意识。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可以给韩国学生讲一讲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韩国、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韩国,反过来也听听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韩国师生进行实时互动,对于深入了解彼此文化,对于以后两国深层次的和谐交往,是有很大意义的。
在全球化、大开放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国际沟通能力、解决世界问题的技能等方面,责无旁贷。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必须打开心量,开阔视野,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态度和方法。知行合一,坚持不懈,如此,一定会“行得春风化夏雨”,打开历史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为理解而对话》,《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郭富斌:《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中学历史教学》 2016年第9期。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36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历史等学科和领域应该广泛渗透国际理解教育。中小学教师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识、素养和能力决定了国际理解教育各项目标是否能顺利落实。本文就高中历史教师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中应具备的意识和操作方法作粗浅探讨。
一、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应有的“知”
1. “知”一:理解要求双向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理解其他国家、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并要吸收其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但同时,我们也不可放弃自身传统文化的价值。因为,没有本民族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就很难成为平等的世界公民。我们要超越本土化和全球化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理解他国和被他国理解的双向的教育。”[2]中国的一部近代史,是一部救亡史,也是一部不断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历史。我们在对世界的开放中,通过理解别人更好地理解了自己,在文化的继承和汲取中保存和增强了自己。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学习和理解他文化的同时,同样应该让别国理解我们的民族文化。否则我们就可能丧失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独立性,成为世界强势文化的附庸。比如在美国的历史教科书中,在有关“二战”的叙述中,美国教科书花了很多笔墨反映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暴行,对日本在亚洲尤其在中国所犯的罪行,却熟视无睹。日本的历史教科书中则至今还在歪曲历史。中国如果不被世界真正地理解,相互的尊重、和谐发展、共存共生就会是一句空话。所以,国际理解应该是双向的理解,这是高中历史教师应有的第一个重要意识。
2. “知”二:互动寻求共识
理解社会和理解生活根本上说是理解他人。“理解他者并不仅仅是对他者知道的比过去更多一点,而是要创造一种对话,借助这种对话,双方的思想和问题得以被质问和讨论,从而在这种对话中共同生产出建设性的结果。也就是说,理解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也不仅是双方面的互相知识,而必须是共同的产品。”[3]通过有效的对话,生成诸如全球本位的道德观、全球本位的公民意识、解决全球共同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等。事实上,历史教材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二战后新的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44个国家齐集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经过激烈的争论而建立的。这为战后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再如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的成立,都是为了规范世界市场、建立有效的贸易规则,各国斗争和妥协的结果。在讲一战后国联、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内容时,我们老师都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互动中寻求共识”的国际理解教育原则,这对培养学生世界公民的意识、国际责任感、协调解决世界性共同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 “知”三:异己谋求共生
一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織认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之间和平共处的途径就是“理解”,但 “9·11”的硝烟暴露出认识论基础上理解方式所具有的局限性,从而使国际理解教育开始转向倡导“与不可理解的他者共生”。具体表现为“学习面对不可理解或无法接受的问题时所应采取的态度”,“承认不可理解的事物之不可理解性”,“认识到知与不可知之间的界限”等。[4]全球化的今天,人类面对越来越多的决定生死存亡的共同问题,必须转变观念,学会在“不理解基础上的合作”。事实上,人类自己也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多典范性的尝试。如二战中,面对德国、意大利、日本等这些凶恶的法西斯国家,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27个国家摒弃了先前的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社会制度之争,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力挽狂澜,终究降服法西斯恶魔,赢得二战的胜利。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既要有“和而不同”的价值观,更要有“异己间谋求共生”的务实意识,并且挖掘一切教育资源,把这种意识传达给学生。
二、高中历史教师在国际理解教育中可有的“行”
1. “行”一:学科教学渗透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明确指出:“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5]事实上,我们高中历史学科和国际理解教育在教育目标上是有很多契合点的。如下图所示:
与此配套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内容选择上,也设置了大量世界史的内容。
鉴于以上分析,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做到“有意识、勤挖掘、巧渗透”,就能有效落实国际理解教育目标。如在讲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技文艺》时,教师可以强调“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文学、艺术只有具足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只有扎根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才会创造出让世界赞叹和欢迎的作品。反之,如果丢失自己的民族性和传统性,一味迎合、模仿西方,被西方各种流派弱化甚或替代,则会失去自己自然也就失去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要获得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则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关于科技,教师则可以强调“科学无国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科学产品,各国间可以相互启发和享用,从而来改善人类共同的物质世界和各自的精神家园。又如,讲“希腊文明的摇篮”时,历史教师用“一元多线”的历史发展观取代“五阶段”的机械发展论,适时给学生介绍世界各大文明的起源、演变及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汲取异质文明的精髓,形成宽容大度的文化价值观。 “教学中引导学生既从中国看世界,也从世界看中国。希望学生成为既有中国灵魂、又有世界眼光的现代公民,去建设公民社会去推动民主宪政、法治建设。”[6] 2. “行”二:校本课程开发
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开发校本课程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以历史教研组为核心,整合各方力量,挖掘课程资源,编制校本教材。课程内容和形式都可以丰富多彩。如:①开设国际问题讲座。如《当今世界的十大问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影响世界进程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等。这种讲座的方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入讲授系统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②精选经典影视放映。中国有许多能反映本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性格特征的优秀影视。比如有史诗般格局和深刻文化内涵的《霸王别姬》;颂扬中华民族激昂奋进精神的《红高粱》等。而了解西方文明的纪录片和影视也是俯拾皆是。如探讨西欧文明、被喻为“电视史上的代表作”的《文明的轨迹》;从薄伽丘名著《十日谈》中精选九个故事拍摄成的电影《十日谈》等。影视作品以其特有的声、光、电技术,其强烈直观的教育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比拟的。
③聘请外教双语教学。近几年我校给外教安排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训练学生的英语口语及普及一些西方文化。教学内容比较松散,缺乏计划性和体系性。事实上,我们可以让外教和历史组老师合作,列出若干主题,主题设定可以是当今世界的一些热点,也可以是介绍各自国家的一些习俗,也可以是历史书中的大事件,这种做法有利于“我们放开眼界,接受差异、承认差异、并认识到其他人民也有丰富的和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因此对其他文化的了解可以使人们产生双重意识:不但意识到自己文化的独特性,而且意识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存在。”[7]
3. “行”三:实践活动延展
除了上述方式,我们还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1 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课题依然可以在国际热点问题和历史教科书中选择。比如《认识我们的近邻——日本》,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古代、近现代与中国的错综复杂的关系研究,相信学生会获得比教材零星知识深刻得多的理解和感悟。这对于重塑中日关系,构建和谐亚洲,是有深刻意义的。再比如《抗美援朝内幕》,通过研究中国、朝鲜、美国、苏联等国对这场战争原因、影响的不同分析、评价,对于各国价值观、国际立场的了解很有意义,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世界意识也是很有好处的。
2 社团。社团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老师如果用心指导,同样可以在社团活动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如喜歡辩论的同学可以组建“辩论社”,老师建议辩辩“华盛顿蓄奴问题”;喜欢搞公益活动的同学可以组建“爱心公益社”,建议学生看看特雷西嬷嬷的事迹,了解世界公益的发展情况,理解信仰的力量。
③国际交流合作。如近年我校与韩国大邱高中结成姐妹学校,互派学生进行交流学习。在学习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养成尊重异国文化的心态,从小树立全球意识。高中历史教师在这些活动中也是可以有所作为的。比如可以给韩国学生讲一讲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韩国、我们中国人心目中的韩国,反过来也听听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韩国师生进行实时互动,对于深入了解彼此文化,对于以后两国深层次的和谐交往,是有很大意义的。
在全球化、大开放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世界公民意识、国际沟通能力、解决世界问题的技能等方面,责无旁贷。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自己必须打开心量,开阔视野,具备国际理解教育的知识、态度和方法。知行合一,坚持不懈,如此,一定会“行得春风化夏雨”,打开历史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的新局面。
【注释】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34页。
杨秀玉:《为理解而教育,为理解而对话》,《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
赵汀阳:《没有世界观的世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9页。
姜英敏:《东亚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冲突探析》,《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5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5页。
郭富斌:《精神成长的10块界碑》,《中学历史教学》 2016年第9期。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第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