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思绿城:企业家本人的偏执个性,对于经营企业是把“双刃剑”,要努力把握纬度和尺度。
“绿城的成本管控够烂的,已经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在7月3日举行的绿城集团2012年半年工作会议上,54岁的董事长宋卫平终于发飙了,令他恼火的不只是内部管控这冰山一角,实际上,绿城已断臂求生:6月22日,绿城中国(03900,HK)将旗下长三角为主的9个项目的一半股权卖给了融创中国(01918.HK),融资额达33.72亿元。在此前的6月8日,绿城中国宣布向九龙仓(00004.HK)发行股份及可换股证券,筹资50.98亿港元。
凭借激进式高负债发展模式,行走中国房地产17年的绿城,一向被业界称作历次地产宏观调控的“活化石”。但2010年的地产宏观调控,一直令绿城挣扎于生死边缘,而到今年更堪称前途未卜。绿城将2012年定义为“转型年”,希望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先生存下来,再图谋发展。地产狂人宋卫平也表示:“绿城会认真且正常地走向明天”。
何以成为地产“风暴眼”?
从2011年11月始,绿城将破产的传言不胫而走。
随后,2011年12月28日,绿城以10.2亿元的价格将外滩地王的权益转让给SOHO中国;2012年1月5日绿城中国在一天内发布了四个公告,将无锡项目、杭州绿城兰园、新华造纸厂项目以及上海东海广场二期分别转让;今年4月,绿城中国又连续出售旗下6个项目的股权,回流现金近60亿元……
人们不禁要问,绿城还有多少项目可卖?而从绿城频频出让旗下优质项目来看,其危机显然远未解决。今年上半年,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评级机构不断降低对绿城中国的评级,并给出了负面展望,原因在于“该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上升,2012年绿城有大量短期债务到期。”
绿城是本轮房地产调控风暴中受影响最大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而其之所以成为“风暴眼”,有多重原因。“绿城中国的项目多定位于高端,且60%以上都属于限购范围,销售低迷,销售回款回笼缓慢,再加上负债压力大等各种因素,曾一度陷入崩盘边缘。”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对此表示。
的确,任何时候,将企业置之死地的永远是企业家本身及其团队。宋卫平为绿地制定的战略极为偏执且贪婪。“从上学以来就没有得过第二名”的他,很早就提出了“赶超万科”的目标,并选择了一条高负债扩张的路径。从2007年~2011年,绿城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2%、140.1%、105.1%、132%和148.7%。
早在2008年调控之后,万科等地产商已经开始对公司管理结构等进行系列调整,可绿城仍在疯狂扩张,2009年豪掷323亿元买地,成为当年买地最多的公司。
“我们那时候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知道这是个雷区,但是想要快速穿越它。”宋卫平后来如此表示。而就在他豪赌之时,2010年4月14日,被称为“新国四条”的地产政策开始实施,中国内地“史上最严厉”地产调控政策由此开始。“什么宏调政策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限购”,这一政策正撞到绿城等地产集团的“腰眼”上。
“说实话,以往在发展速度和拿项目上面,我有点过于激进。”6月8日在绿城获得九龙仓巨资驰援的发布会上,宋卫平首次公开承认错误。
痛苦转型
宋卫平本人可以称做地产界的“理想家”,激进且渴望规模的他,追求品质至上的绿城,把房子当成作品,甚至从城市遗产的角度来做房70有专家因此批评称“房子毕竟是庶民经济,不是高科技,不应该无限追求高精尖”。
造好房子,在中国地产粗放发展的今天,值得钦敬,但在国家号召“改善型购房需求”的背景下,绿城高端的产品线路,决定了其风险高居不下:
如今,这位最执著的地产理想家,面临转型难题。虽然他在2011年遭遇破产传言之时,曾连夜撰写干言书:“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不过,为纾解高负债压力,很快地,绿城加快了“代建”步伐,以尽量弥补公司单一产品价值的缺陷。
目前,绿城除了帮助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安置房、拆迁房等,还有商业代建和资本代建两种模式。后两种模式的收益稍高一点,绿城收取7%左右的项目管理费。虽然对于绿城紧张的资金链来说,代建的管理费只是“杯水车薪”。
绿城艰难转型的第二步,就是补齐营销短板。宋卫平对自己的产品一直绝对自信,以品质取胜的绿城并不重视营销。毕竟在地产行业爆发的前10年,“房子根本不愁卖”,但逆境中,绿城销售人员“没有过强开拓新客户能力”的短板很快暴露出来。
“不会让自己轻易失败”的宋卫平,准备绝地反击。他在年初的全员大会上为绿城定下转型的战略基调,“第一把火”就是销售改制。“今年,绿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售,把房子卖出去。”宋卫平表示。
连宋卫平本人也成了绿城一名卖力的推销员。他会开玩笑地让每个来见他的人帮忙联系客户。他用“你若来了,便是春天”的招聘海报来向全社会招聘销售人才,今年2月,绿城更是启动销售体制改革,除全员卖房外,还引入经纪人制度,改“坐销”为“行销”。撤销原来的营销管理中心,设立两家新的经纪公司,引入社会经纪人,全面整合所有外部资源进行销售。
虽然宋卫平的营销制度改革,也受到外界不少批评,不过从数据来看效果不错。今年1月至6月,绿城的销售画出了一条明显的上扬曲线,虽然销售额离全年至少400亿元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反思绿城
经历壮士断腕的绿城,已经和九龙仓及融创中国进行深入的战略合作,其中融创中国与绿城中国共同组建合营公司,而九龙仓将持有绿城中国24.6%的股份,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宋卫平家族的25.4%。未来,绿城将与两者共担风险与收益,在业界看来,绿城告别过去的高杠杆成长模式,走出了稳健经营的重要一步。
反思绿城,业界专家表示,企业家本人的偏执个性,对于经营企业是把“双刃剑”,要努力把握纬度和尺度,对于受宏观层面影响较大行业中的企业,抱着侥幸闯关的心理,只会令自己严重忽略战略方向的研判,不能做到因时制宜。另外,绿城注重品质没错,但营销永远是“王道”,不容忽视;除了“代建”以外,绿城还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线。
责任编辑:焦晶
“绿城的成本管控够烂的,已经到了不能再容忍的地步。”在7月3日举行的绿城集团2012年半年工作会议上,54岁的董事长宋卫平终于发飙了,令他恼火的不只是内部管控这冰山一角,实际上,绿城已断臂求生:6月22日,绿城中国(03900,HK)将旗下长三角为主的9个项目的一半股权卖给了融创中国(01918.HK),融资额达33.72亿元。在此前的6月8日,绿城中国宣布向九龙仓(00004.HK)发行股份及可换股证券,筹资50.98亿港元。
凭借激进式高负债发展模式,行走中国房地产17年的绿城,一向被业界称作历次地产宏观调控的“活化石”。但2010年的地产宏观调控,一直令绿城挣扎于生死边缘,而到今年更堪称前途未卜。绿城将2012年定义为“转型年”,希望在有限的市场空间中先生存下来,再图谋发展。地产狂人宋卫平也表示:“绿城会认真且正常地走向明天”。
何以成为地产“风暴眼”?
从2011年11月始,绿城将破产的传言不胫而走。
随后,2011年12月28日,绿城以10.2亿元的价格将外滩地王的权益转让给SOHO中国;2012年1月5日绿城中国在一天内发布了四个公告,将无锡项目、杭州绿城兰园、新华造纸厂项目以及上海东海广场二期分别转让;今年4月,绿城中国又连续出售旗下6个项目的股权,回流现金近60亿元……
人们不禁要问,绿城还有多少项目可卖?而从绿城频频出让旗下优质项目来看,其危机显然远未解决。今年上半年,标准普尔和穆迪两家评级机构不断降低对绿城中国的评级,并给出了负面展望,原因在于“该公司的流动性风险上升,2012年绿城有大量短期债务到期。”
绿城是本轮房地产调控风暴中受影响最大的大型房地产企业,而其之所以成为“风暴眼”,有多重原因。“绿城中国的项目多定位于高端,且60%以上都属于限购范围,销售低迷,销售回款回笼缓慢,再加上负债压力大等各种因素,曾一度陷入崩盘边缘。”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陈国强对此表示。
的确,任何时候,将企业置之死地的永远是企业家本身及其团队。宋卫平为绿地制定的战略极为偏执且贪婪。“从上学以来就没有得过第二名”的他,很早就提出了“赶超万科”的目标,并选择了一条高负债扩张的路径。从2007年~2011年,绿城净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8.2%、140.1%、105.1%、132%和148.7%。
早在2008年调控之后,万科等地产商已经开始对公司管理结构等进行系列调整,可绿城仍在疯狂扩张,2009年豪掷323亿元买地,成为当年买地最多的公司。
“我们那时候还是抱着侥幸心理。知道这是个雷区,但是想要快速穿越它。”宋卫平后来如此表示。而就在他豪赌之时,2010年4月14日,被称为“新国四条”的地产政策开始实施,中国内地“史上最严厉”地产调控政策由此开始。“什么宏调政策都想到了,就是没想到限购”,这一政策正撞到绿城等地产集团的“腰眼”上。
“说实话,以往在发展速度和拿项目上面,我有点过于激进。”6月8日在绿城获得九龙仓巨资驰援的发布会上,宋卫平首次公开承认错误。
痛苦转型
宋卫平本人可以称做地产界的“理想家”,激进且渴望规模的他,追求品质至上的绿城,把房子当成作品,甚至从城市遗产的角度来做房70有专家因此批评称“房子毕竟是庶民经济,不是高科技,不应该无限追求高精尖”。
造好房子,在中国地产粗放发展的今天,值得钦敬,但在国家号召“改善型购房需求”的背景下,绿城高端的产品线路,决定了其风险高居不下:
如今,这位最执著的地产理想家,面临转型难题。虽然他在2011年遭遇破产传言之时,曾连夜撰写干言书:“决不放弃绿城所秉持的理念,走正道,尽人力,听天命”,不过,为纾解高负债压力,很快地,绿城加快了“代建”步伐,以尽量弥补公司单一产品价值的缺陷。
目前,绿城除了帮助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安置房、拆迁房等,还有商业代建和资本代建两种模式。后两种模式的收益稍高一点,绿城收取7%左右的项目管理费。虽然对于绿城紧张的资金链来说,代建的管理费只是“杯水车薪”。
绿城艰难转型的第二步,就是补齐营销短板。宋卫平对自己的产品一直绝对自信,以品质取胜的绿城并不重视营销。毕竟在地产行业爆发的前10年,“房子根本不愁卖”,但逆境中,绿城销售人员“没有过强开拓新客户能力”的短板很快暴露出来。
“不会让自己轻易失败”的宋卫平,准备绝地反击。他在年初的全员大会上为绿城定下转型的战略基调,“第一把火”就是销售改制。“今年,绿城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销售,把房子卖出去。”宋卫平表示。
连宋卫平本人也成了绿城一名卖力的推销员。他会开玩笑地让每个来见他的人帮忙联系客户。他用“你若来了,便是春天”的招聘海报来向全社会招聘销售人才,今年2月,绿城更是启动销售体制改革,除全员卖房外,还引入经纪人制度,改“坐销”为“行销”。撤销原来的营销管理中心,设立两家新的经纪公司,引入社会经纪人,全面整合所有外部资源进行销售。
虽然宋卫平的营销制度改革,也受到外界不少批评,不过从数据来看效果不错。今年1月至6月,绿城的销售画出了一条明显的上扬曲线,虽然销售额离全年至少400亿元的目标仍有很大距离。
反思绿城
经历壮士断腕的绿城,已经和九龙仓及融创中国进行深入的战略合作,其中融创中国与绿城中国共同组建合营公司,而九龙仓将持有绿城中国24.6%的股份,仅次于第一大股东宋卫平家族的25.4%。未来,绿城将与两者共担风险与收益,在业界看来,绿城告别过去的高杠杆成长模式,走出了稳健经营的重要一步。
反思绿城,业界专家表示,企业家本人的偏执个性,对于经营企业是把“双刃剑”,要努力把握纬度和尺度,对于受宏观层面影响较大行业中的企业,抱着侥幸闯关的心理,只会令自己严重忽略战略方向的研判,不能做到因时制宜。另外,绿城注重品质没错,但营销永远是“王道”,不容忽视;除了“代建”以外,绿城还需要更加丰富的产品线。
责任编辑:焦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