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新课程改革倡导 “学进去,讲出来,练到位”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扮演引导者、辅助者和合作者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然而,笔者通过对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微观察,发现存在如下弊病。
一、严肃的面孔——拉远教与学有效距离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学生的稻草人,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的确,一个让学生害怕的地理教师实际是失败的,得不到学生真正的崇拜与尊敬,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试想,当学生震慑于你的威吓时,心里只想着别挨打、别挨训,还怎么敢去向你求教?面对一脸严肃的你,学生又怎会向你说出他的心里话?还谈什么“亲其师而信其道”?须知,傲慢必然产生偏见,冷漠只会制造屏障。而微微一笑,却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赞许与期盼,消除师生之间的思想隔阂,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你微笑的注视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自信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就是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学生,把和谐的欢乐洒向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虚假的讨论——小组合作价值缺失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若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现实中不少合作学习成为优生发挥个人潜能、表现个人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展、表现的机会。
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只是一声令下“大家讨论一下”!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表面看,课堂热热闹闹,师生活动频繁,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定格浅显思维,只是处于敷衍应付层面。
例如,有些教师将小组合作简单地理解为小组讨论,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度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地理问题。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讨论价值不高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的大量浪费。如此,小组合作并不能达到“讨论—求异—反思—辨析—质疑”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益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地理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地理疑难问题,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地理合作学习的初衷。
三、频繁的转换——投影偏多降低效果
PPT课件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等现代技术将地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隐为显,使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感知一些抽象微观的现象和理论,从而提升学习地理兴趣,拓展教学信息传递的通道,加快地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但随着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过度使用,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呈现的片断性影响到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动画过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等。有些地理课成为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学生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与体验中。
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或增大信息量,PPT课件往往制作页数过多。但课件翻页和学生接受新页面信息,都需要时间,如某些教师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放映一张张各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占据近一半的教学时间,而使“通过各地自然景观的不同,揭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这些教学重点内容被弱化。过多的页数无形中侵占了较多时间,笔者认为,正常一节地理课PPT张数以不超过15张为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PPT课件的便捷,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则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会使学习浮于表面。地理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而不只是作为课件的观众,才能学得深入扎实。
四、行为的霸权——学习处于被地地位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知识课堂”观的影响下,地理教师成为地理知识的惟一代言人,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霸权的地位,表现如下:具体教学行为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记”。具体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学时间分配为教师的讲解、讲述占据一节课80~90%以上的时间,而学生的思考、探讨、归纳、概括、练习、内化的时间则少得可怜。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地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晕头转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很疲劳。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是“书呆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应有的灵性。
改正这些毛病其实不难。现在“翻转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推广,需利用录播教室,将自己的授课过程录下来,重新观看并及时纠正,再辅以必要的训练和精心的备课,经过探索,这些问题将不复存在。
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场所,成功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时时产生生命的冲动,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对教师而言,一堂好课应该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洁。”这样的地理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地理课堂才真正领悟并践行新课改的真谛!
一、严肃的面孔——拉远教与学有效距离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不可把自己当成惊吓学生的稻草人,使学生见了自己的面就害怕。”的确,一个让学生害怕的地理教师实际是失败的,得不到学生真正的崇拜与尊敬,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试想,当学生震慑于你的威吓时,心里只想着别挨打、别挨训,还怎么敢去向你求教?面对一脸严肃的你,学生又怎会向你说出他的心里话?还谈什么“亲其师而信其道”?须知,傲慢必然产生偏见,冷漠只会制造屏障。而微微一笑,却能让学生感到教师的鼓励、赞许与期盼,消除师生之间的思想隔阂,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你微笑的注视下,学生会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从而自信地驶向成功的彼岸。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就是把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学生,把和谐的欢乐洒向学生,从而赢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喜爱,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虚假的讨论——小组合作价值缺失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若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现实中不少合作学习成为优生发挥个人潜能、表现个人才能的舞台,而学困生则往往被忽视和边缘化,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展、表现的机会。
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任务布置过于简单,只是一声令下“大家讨论一下”!学生没有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表面看,课堂热热闹闹,师生活动频繁,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定格浅显思维,只是处于敷衍应付层面。
例如,有些教师将小组合作简单地理解为小组讨论,不管问题合适与否、难度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地理问题。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讨论价值不高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的兴趣,造成教学时间的大量浪费。如此,小组合作并不能达到“讨论—求异—反思—辨析—质疑”的效果。因为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益的成分修正自我观点。这样的地理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地理疑难问题,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地理合作学习的初衷。
三、频繁的转换——投影偏多降低效果
PPT课件通过图像、音响、色彩、动画等现代技术将地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隐为显,使学生可以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感知一些抽象微观的现象和理论,从而提升学习地理兴趣,拓展教学信息传递的通道,加快地理信息的传递和接受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但随着PPT课件在地理教学中的过度使用,削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内容呈现的片断性影响到知识体系的整体认知;动画过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等。有些地理课成为一张张幻灯片的播放与讲解,学生被教师精心制作的多媒体画面同化到统一的认知与体验中。
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或增大信息量,PPT课件往往制作页数过多。但课件翻页和学生接受新页面信息,都需要时间,如某些教师上“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课,放映一张张各地的自然景观图片,占据近一半的教学时间,而使“通过各地自然景观的不同,揭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产生地域分异规律的原因”这些教学重点内容被弱化。过多的页数无形中侵占了较多时间,笔者认为,正常一节地理课PPT张数以不超过15张为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PPT课件的便捷,剥夺了学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则不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就会使学习浮于表面。地理教学中只有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学习,而不只是作为课件的观众,才能学得深入扎实。
四、行为的霸权——学习处于被地地位
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在“知识课堂”观的影响下,地理教师成为地理知识的惟一代言人,课堂中,教师处于绝对霸权的地位,表现如下:具体教学行为表现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记”。具体教学过程表现为“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教学时间分配为教师的讲解、讲述占据一节课80~90%以上的时间,而学生的思考、探讨、归纳、概括、练习、内化的时间则少得可怜。这种状况导致的后果是地理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晕头转向;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很疲劳。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是“书呆子”、“饱鸭子”,往往缺乏应有的灵性。
改正这些毛病其实不难。现在“翻转课堂”正在如火如荼地在全国各地推广,需利用录播教室,将自己的授课过程录下来,重新观看并及时纠正,再辅以必要的训练和精心的备课,经过探索,这些问题将不复存在。
好的课堂应该是师生释放生命活力的场所,成功的教学应该使学生时时产生生命的冲动,那种没有使学生产生过任何生命冲动的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对教师而言,一堂好课应该做到:教学目标简明、教学内容简约、教学环节简化、教学方法简便、教学媒介简单、教学用语简洁。”这样的地理课堂才具有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地理课堂才真正领悟并践行新课改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