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问题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f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苏教版教材里的部分注释解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注释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被使用多年,入选的文言文更是经过时间考验后适合高中生学习要求的经典。但是,部分文章的注释不尽如人意,不仅使学生对某些文言文字词产生了误解,也使得文言文教学出现诸多障碍。本文以苏教版高一教材为分析对象,对其注释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考证和分析,希望能对文言文的教学有所裨益,也希望能对文言文教材的完善提供绵薄之力。
  1.望文生义
  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字词在古文中的意思和在现代文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截然相反。如果不注意时代特征的变化,仅仅就字面的意思加以解释,而且解释的非常简单马虎,将给课文的理解和教师的教学带来重重困难。
  必修四《滕王阁序》中“控蛮荆而引欧越”的教材注解是:“控制南方的荆楚,接引东南的欧越。”这里把“控”理解成了“控制”,这仅仅是从字面上理解,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因为《说文解字》中说:“控,引也。匈奴名引弓控弦。”意思是:控是引的意思,匈奴将拉开弓弦称作“控弦”。因此,“控”在这里的意思应该是“连接,接引”。
  2.用今解古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因此有些文言文字词的解释必须要回归古义。但是在《劝学》中,还是出现个别用今义去解释古语的现象。
  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一句中,“利足”的课文注释是“脚走得快”,可我们仔细推敲下会发现,这句话是对偶句,因此,“利足”与“能水”是对应的,如果说“能水”的意思是“善于游泳”,“能”是“善于”之意,“水”是词类活用,由名词活用成动词“游泳”的话,那么“利足”要与其形成对偶,则“利”字也必须当情态动词用,而“足”也必然是一个词类活用,因此,解释为“脚走得快”就过于牵强,不仅不符合对偶要求,上下文的意思也不够连贯。所以“利足”解释为“善于走路”更合理。而且《书·周官》中“无以利口乱厥官”中的“利”就是作“善于”解。
  3.不符语境
  不符合语境就是指在理解时没有按照古汉语的思维,运用古汉语的语法来进行注解,而是套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解释。
  在必修二《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课文注解是“这话对了。得之,得其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就整句话来说,如果说是意译也说得通。但具体到“得之”二字时,就值得商榷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是名词,在汉语语法中,前面的“得”应该是动词或者形容词,如果是形容词,这句话就缺少谓语,所以只能是动词,如果是动词,简单地把得翻译成“得到、获得”,就太脱离语境了,此处的“得”最合理的解释是“符合”,“此言得之”即古人的话符合上面的道理啊。
  4.忽视破读
  破读字是指同一个字形因词义不同而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时候,在上下文中读它习惯上认为最通常的读音之外的读音,就叫做“破读”。破读字在文言文中非常常见,产生“破读字”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词义引申引起了词义变化或词性转变。破读现象如不加以注释,学生很容易在字音和词义的理解上产生错误。
  《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食、饮”分别理解为“吃、喝”的意思,所以应该读成“sì、yìn”,古文中相类似的有“箪食壶浆、饮马长江”等等,虽然学生在理解这两个词语上没有障碍,但是如果不把这个语法知识讲清楚,学生在以后遇到类似字词的时候就很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再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我们很容易读为“xíng”。在《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中对“行”的解释有两种:“一、行步也,适也,往也,去也;二、景迹,又事也,言也。”可见“行”在“行走、到、往”之义上读“xíng”;在“行为、德行”之义上读“xìng”。根据句义,“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中的“行”应为“品行、德行”之义,故此处“行”应破读为“xìng"。
  5.无视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句子中临时用如乙类词,临时具有乙类词的基本功能。词类活用现象在文言文中不胜枚举,了解这类现象可以给中学生读懂古书提供很大的便利,可是教材对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却并未提及。《劝学》中“其曲中规”中的“曲”,本为形容词“弯曲的”,在这里处于定语“其”字后,临时用如名词,代表弯曲的弧度;“非能水也”的“水”,本为名词,在这里处于能愿动词“能”后,临时用如动词,意为“会游泳,“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下”,本为方位名词,这里与动词连用,非主谓,非前宾,临时用作状语,表“食”与“饮”的处所和方向。故教材对“曲”、“水”、“上”、“下”应该分别注释为:“曲,形容词用如名词,弯曲度;“水,名词用如动词,会游泳;“上,名词用作状语,向上;“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是达到教学目的的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而古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更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因此,教材的编写,包括注释这些细节,都要注意严谨科学。如若采取回避态度,模棱两可,那么学生就很容易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理解字词,造成读错音、会错意的现象,甚至以今释古,曲解文义。笔者认为在兼顾教材编写的简洁性原则的同时,可以在相关文言学习单元后附加延伸阅读和相关文言知识的归纳总结,以使学生不论在今后独立阅读古书还是进行古典文化方面深造时都能找到治学良方,少走弯路。
  【作者简介】
  张海洲(1982.10.20-),男,汉族,江苏人,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引导学生制作并运用植物电子标本,进行植物识别、探析校园生物现象等活动,逐步发展多元化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电子标本;课堂;教学  在众多的生物学研究对象中,植物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因为植物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中处处有植物的身影,当谈及植物方面的话题时,他们总能将生活经历侃侃而谈,甚或根据所读书籍提出深入的分析观点。同时,在高中生物教材中也大篇幅的涉及到植物
【摘 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中、 初级实用型会计技术人才, 是每一位会计教师所面前的一个非常现实又迫切的问题。开展实训教学,提高学生们的实操能力,对培养应用型的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浅析几点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技校;财务会计;教学  一、知识更新势在必行  学校
【摘 要】 职业技术学校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学习兴趣;教学效率  以前我总认为电子技术基础这门课就是都会学生如何焊接元件,课堂上无非是老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过程然后学生再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些反应
【摘 要】生物课程作为高中重点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实验性。在课程改革大潮中,高中生物教学同样面临着师资、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新挑战。因此,要促进高中生物教学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生物学思维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力,必须针对过去的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本文主要围绕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展开探讨,并尝试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