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谋划出好课 合理运用显成效——方法要素视角下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分析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者认知、情感、态度与行为上的统一。但启发式教学中的"启而不发",参与式教学中的"简单肤浅",沉浸式教学中的"共情缺失",开放式教学中的"能力不足"等问题,让课堂教学事倍功半。改变这一现象,需要我们潜心谋划、精心设计。即基于教学目标、现实学情和时代要求,注意大"题"小做、以小见大,逐"新"激趣、因时而进,以"事"蕴理、巧用类比,从而更好地释放理论说服力、课堂吸引力、时代感召力。
其他文献
青少年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而思政课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主阵地,思政课堂至关重要。现阶段,高中思政课教学仍然存在很多亟须解决的问题,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讲解灌输层面,课堂单调、死板,学生被动接受,需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乐于体验、主动感悟,最后达到提升自身素质的目的,而学习任务单就是一种有效的载体。教师根据课本内容设计一系列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或活动,引导学
议题式教学是伴随《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出台而产生的一种"议中学"的教学方法,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小小议题,大大乾坤。文章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小题(依据核心素养细化议题)大做(坚持崇真、笃信、悟思践行)",为一线教师开展议题式教学提供借鉴和参考。
政治认同素养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确定的四大核心素养要素之一。要真正发挥思政学科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思政课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培育当代中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实现新课标强调的正确价值引领。文章以"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为例,从三个视角阐释如何在日常思政课教学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讲好中国故事,直击学生心灵;尊重客观事实,增强学生使命;"隐藏"有形教育,注重实践引领。
中国构建新的话语体系、扩大国际社会共识、提升国际影响力,需要培养一大批能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才。外语应该服务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开展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实践,以家乡故事、中华文化和红色故事为主题,提高学生叙事能力,增强学生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一论述充分体现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为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