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说《高手》完成练习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m1815126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答题“路线图”]
  ①结合文本,发掘意蕴:解答探究能力题,一定要从文本出发,不可抛开文本随意发挥。个性化解读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仍然要以文本为基础,结合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某些问题作进行解读。这里“结合文本”就是明白地告诉考生,“探究”要从文本中寻找答案。
  ②紧扣提示,把握角度:探究能力题往往通过题干提示考生多角度思考。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11题中的第(4)题题干:“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这里“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便是向考生提示了三个思考方向。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高手
  刘学林
  孔老四十岁当上处长,六十岁还是处长。自觉政绩不错。孔老不吸烟,不喝酒,不钓鱼,不养花,惟一的癖好是饭后茶余到街心花园观棋。观而不弈,无胜无败,无喜无怒,修养成鹤发童颜,仙风道骨。时间久了,棋盘上的各种高招绝技、阴谋杀手、圈套陷阱,尽皆谙熟。有时看双方棋艺悬殊太大,便给失利者指点几步,失利者无不茅塞顿开,反败为胜。于是,会聚在这里的棋迷们都尊他为高手。
  一天晚饭后,日光斜照,余热未散,晚霞未成。孔老摇一把雁翎扇,悠悠然来到街心花园。一群人重重叠叠围成浑厚的一圈,伸长脖子如长颈鹿一般。孔老凑上,目光如锥竟插不进去。他拍拍一小伙子肩膀,问:“谁和谁?”小伙子扭头一看,大喜,松出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孔老来了。”众人一听,都如身释重负一般,忙两边让开。孔老趋前,见是本土棋王老钟正和一面生的中年汉子对弈。老钟执红子,中年汉子执绿子。红帅已被兵困皇城,虽不一招即死,却也命在旦夕。故老钟眉头锁紧,目光凝结棋盘;中年汉子坦然自若,左手心玩健身球一样玩着两枚棋子,极熟练。孔老手摇羽扇,观透棋局,说:“舍炮杀士。”老钟看了一会,犹犹豫豫照办了。中年男子落士杀炮干脆利索。孔老说:“进马。”老钟不再犹豫,因为他已看出对方如果不撤车逼马,就有一步高调马死棋。中年汉子果然撤车看马。红帅遂解围。之后过程中孔老又点拨两步,老钟竟然赢了中年汉子。
  中年汉子手中依然玩着两枚棋子,对孔老挑战地一笑,说:“我想向这位老同志请教一局。”“是我多嘴了。”孔老歉意一笑,又谦虚说,“对不起,我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说:“您刚才几步够绝的,怎么说向来不下棋呢?”孔老说:“我是向来不下棋。”中年汉子咄咄逼人:“那就请老同志破例赐教了。”孔老执意谦让,众人早已不平,纷纷怂恿:“孔老,您就和他下一局。”孔老说:“不下不下。”然而众人早已替他摆好棋子,不由分说簇拥他坐在中年汉子对面。“晚辈就先走了。”中年汉子说着已执绿子架起当头炮。孔老迫不得已,只好上马为应。才走几步,已觉局促如辕中驹,继之破绽屡出,先丢一炮,再折一车,不到十分钟,红帅已受靖康之辱。众人还以为孔老欲擒故纵,先礼后兵,就有人说:“好汉不赢前三局。”可是孔老此时却已面如死灰,汗迸如豆,艰难一笑如哭,起身琅跄就走。
  回到家中,孔老很是沮丧。心想:我观那人棋艺并不算高明,我略加指点老钟便赢了他,可我亲自下场怎么会惨败如此呢?夜不成眠,静卧繁思,忽然大彻大悟,心明如镜。转天毅然写了退休报告。然后离开闹市,搬到市郊上街镇居住。
  依然爱观棋,不论在什么场合见到有人下棋必驻足观之。不觉十年,孔老越加出神入化,目光一扫纵览全局,细察秋毫,棋观十步以外。偶尔给人点拨几步,对方不论是怎样高手,必败无疑。但绝不与人对弈。上街镇的象棋爱好者都把他奉为棋仙。这日,省青年象棋冠军到镇俱乐部辅导象棋,孔老自然前去观看。冠军名叫寇克,年轻有为又虚心好学。寇克和一青年表演赛时,孔老拈须站在青年身后。当青年处于困境时,孔老只说了一步棋就令寇克惊羡佩服之至,忙恭聆尊姓大名。孔老含笑不答,飘然而去。寇克问那青年,青年说大家都称老人棋仙,并不知老人名字。寇兑怎肯放过这样好的机遇,打听到孔老住处,备下厚礼,登门请求赐教一局。孔老笑容可掬地一口回绝。寇克不肯罢休,学技心切,长跪不起。孔老无奈,叹一口气说:“你若心诚,三日后再来。”
  好不容易熬过三日,寇克急急登门。大门紧锁,久叩不开。问邻居,说孔老已经搬家。问搬到了何处,邻居摇头一笑,关上房门。寇克怅然痛惜,连说:“异人,异人!”孔老隔窗看寇克走远,拈须而笑。
  1.“高手”作为这篇小说构思的关键,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是一个老干部“饭后茶余”的寻常生活;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观点一:启迪读者思考小说的主题意蕴。
  ①表层义写的都是棋事,骨子里写的是人事和世事。人生至晚年,摆脱官场纠葛,修心养性最为重要;②人要有自知之明,“观而不弈”,力避争强斗胜,这才是“无胜无败,无喜无怒”的棋仙境界。③人到晚年,“余热未散”,应退居二线,当好参谋、顾问,支持那些有干劲的年轻人。④透过下棋中“高手”的故事,体现作者对人事中“高手”的深刻思考。 
  观点二:激发读者了解”高手”的塑造手法。
  ①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中,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凸显了一个一个不同类型的“高手”形象;②在场面描写中,众星拱月,铺垫、烘托了一个接一个的高手形象,让人如临其境;③在语言、行动描写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不同类型的“高手”性格,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④在细节描写中,强化高手的性格特征。如青年“高手”寇克请求赐教“常跪不起”的细节,孔老不肯赐教,隔窗看寇克“拈须而笑”的细节便是。
  观点三:提示读者把握小说的结构艺术。①以“高手”出场为线索,串联了四个高手三个对弈场面,场面转换熨帖,接榫自然;②结尾以“高手”孔老不肯赐教作结,与开篇对孔老的介绍遥相呼应,符合人物性格发展逻辑,意蕴厚实丰润,耐人寻味。 
  2.示例一:孔老。理由:①孔老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小说从年龄、职务、爱好、动作和个性化的语言等多方面刻画了这一人物形象;②孔老是贯穿全文始终的角色,起于孔老,终于孔老,中间人物、情节无不与孔老有关;③写本土棋王老钟、中年汉子、冠军寇克都是为了突出孔老这个形象。
  示例二:寇克。理由:寇克尽管是作者着墨不多的一个人物,但他是作者尽力褒扬的年轻一代。他棋艺高超,年轻有为,虚心好学,性格鲜明。文中本土棋王衬托了中年汉子,中年汉子衬托了孔老,而孔老则又衬托了冠军寇克。
  3.题干中的“一个老干部‘饭后茶余’的寻常生活”提示我们,可从题材角度思考,题干中的“意蕴”、“精致”提示我们,可从文本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和结构角度思考:
  示例一:这篇小说从题材来看,叙说的是一个老干部“饭后茶余”的寻常“癖好”和心理状态,却体现了作者对“余热未散”的老干部的关注、尊重和人文关怀,对他们乐于指导、长于指导的赞赏和淡泊名利品格的敬仰。(从题干中提示的“寻常生活”即题材角度思考) 
  示例二:这篇小说意蕴丰富。写的是棋事,其实就是人事。①孔老从“自觉政绩不错”,到“毅然写了退休报告”,是他品味棋事“大彻大悟”的结果,启示人们:面对人生的失意或困惑,不要沉湎于其中的痛苦,不妨作一个观棋者,冷静从容地面对,便会豁然开朗。②孔老一向都是只看棋不下棋,那一次为什么还是跟那中年人下上了?仅仅是别人的”怂恿”和“簇拥”么?③孔老对那真诚请教的青年寇克,为什么就是不肯“赐教”?
  (从题干中提示的“意蕴丰富”角度思考,你会越发觉得作品厚实丰润)
  示例三:参考“实战演练”第1题参考答案中的“观点三:提示读者把握小说的结构艺术”(从题干中提示的“精致”角度思考。)
  
  【作者简介】
  韦秉文,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射阳县陈洋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任占华
  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举重若重的“稀土之父”徐光宪  2009年1月9日,人民大会堂灯火璀璨、鲜花竞艳。当国家主席胡锦涛亲手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颁给银发满头的“中国稀土之父”、化学教育家徐光宪院士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成了这一研究的领军人物。从量子化学到配位化学,再到核燃料化学,直到最后
一、考查预测  1.散文主流,小说点缀。除了先期进行新课改实验的省市,其它省市应以散文的备考为主,兼顾小说。  2.国内为主,国外为辅。2010年高考,只有3个省市选择了外国作品。由于民族习惯、语言隔阂等诸多方面原因,高考命题材料选择本国作品,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而且为了降低选文难度,拉近和考生的情感距离,大多省市选择了当代作家的作品,即使是选择了现代作家,也是非常著名的作家,如老舍。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