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吸收外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连续下降。本文在分析外资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利用外资的现状和外资下降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利用外资的建议。
关键词:外商投资作用;外资现状;政策建议
一、外商投资的作用
(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外资的进入,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加快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品的提升,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进步
1、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外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而推动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实现直接效应:
(1)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项下的资本货物进口,大部分是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2)引进研发能力和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截至2007年底, 世界排名前500强的制造业跨国公司, 已有460多家来我国投资。来华投资的企业类型由中小型向跨国公司的转变,使外商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方式实现的。具体的溢出渠道包括:
(1)当地配套。国内企业以供应商的身份或外商高质量产品的用户身份,与外商形成一种长期性交易关系,从而可以获得外商较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性培训,这对提升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才流动。不少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员工流动到了本土企业,或进行自主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在外企所学的知识扩散到了本土企业,从而提高了本土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3)模仿示范。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通过模仿和改进,国内企业可以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 进而实现技术创新。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基础相对比较强, 跨国公司进入产生的技术示范作用在一些行业比较明显。
(三)增加劳动力就业
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一)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有9个月在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合同外资有7个月下降,最大降幅超过50%。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用外资金额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
(二)外资企业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分为12174.4亿美元,同比下降13.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2.1%。
(三)外资的区域投资情况
近几年,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中西部吸引外资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占比都比较小。2009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5.8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6.2%;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3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1%降至5.9%;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71.0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7.9%。区域之间利用外资量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下降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我国吸收外资下降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FDI流入量从2007年19790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6970亿美元,下降了14%。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也明显减弱。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跨国公司的总部出现资金紧缺,他们急需撤回资金以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不少国家放宽了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加剧。此外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重视回升,采取财税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资金回流。
(二)目前我国投资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受政策约束和市场垄断的影响,目前我国投资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许多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没有开放,外资难以进入大量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仍存在行政壁垒,使得我国在吸收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提升。
(三)多项政策调整对我国吸收外资产生影响
2008年以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下调、"两税合一"新政以及政府加大土地及环保管理控制,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都在不同程度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成本,这使得一部分外资企业放缓了对我国的投资。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当前我国吸收外资面临暂时的困难,但只要应对得当,仍有可能化"危"为"机"。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流入,需要全面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减少"乱收费"和重复检查;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投资便利化。
第二,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投资附加值大、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扩大内需安排的各项投资项目,并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中发挥作用;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完善地区总部功能。
第三,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化外资的区域结构。为优化外资的区域投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加强对口合作,实现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
第四,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利用FDI的质量。我国利用外资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引进而不加以吸收创新。这使得我国的技术长期依赖外国的先进技术。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江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9年第12期.
[2]王卓,顾幼瑾.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3]赵红娟.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7 期.
[4 ]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 ] .基建管理优化,2006 (3) .
作者简介:孟文秀(1985.12.31-),女,山东泰安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09级国际贸易研究生;李玲(1985.2.28-),女,河北涉县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09级国际贸易研究生。
关键词:外商投资作用;外资现状;政策建议
一、外商投资的作用
(一)促进国民经济增长
外资的进入,缓解了我国经济建设中资金紧缺的问题,加快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促进了我国技术水品的提升,从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促进了我国企业技术进步
1、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外资企业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而推动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通过以下的途径实现直接效应:
(1) 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升国内产业技术水平。20世纪90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投资项下的资本货物进口,大部分是先进的加工设备,这有效的提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
(2)引进研发能力和能够高效率使用先进技术的管理能力。截至2007年底, 世界排名前500强的制造业跨国公司, 已有460多家来我国投资。来华投资的企业类型由中小型向跨国公司的转变,使外商在华投资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2、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主要是通过"技术溢出"方式实现的。具体的溢出渠道包括:
(1)当地配套。国内企业以供应商的身份或外商高质量产品的用户身份,与外商形成一种长期性交易关系,从而可以获得外商较全面的技术支持以及相应的售后服务和技术性培训,这对提升内资企业的生产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人才流动。不少在外资企业工作过的员工流动到了本土企业,或进行自主创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在外企所学的知识扩散到了本土企业,从而提高了本土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3)模仿示范。外资企业的进入会对国内企业产生示范效应。通过模仿和改进,国内企业可以实现"干中学"式的技术进步, 进而实现技术创新。我国国内企业的技术基础相对比较强, 跨国公司进入产生的技术示范作用在一些行业比较明显。
(三)增加劳动力就业
外商投资企业吸纳了我国大量的劳动力就业。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直接吸纳就业4500万人,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我国利用外资现状
(一)实际利用外资额情况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2008年6月到2009年6月,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有9个月在下降,其中6个月降幅超过两位数;合同外资有7个月下降,最大降幅超过50%。这是自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利用外资金额首次出现全面持续下降。
(二)外资企业进出口情况
据海关统计,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值分为12174.4亿美元,同比下降13.7%。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67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2.1%。
(三)外资的区域投资情况
近几年,随着中西部的崛起,中西部吸引外资在不断的增大,但是无论是绝对量还是占比都比较小。2009年,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5.8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为86.2%;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3.35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8.1%降至5.9%;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71.09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7.9%。区域之间利用外资量仍存在着很大差距。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下降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变化是导致我国吸收外资下降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全球跨国直接投资规模大幅缩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FDI流入量从2007年19790亿美元下降到2008年的16970亿美元,下降了14%。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跨国公司对外投资能力下降,投资意愿也明显减弱。
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不少跨国公司的总部出现资金紧缺,他们急需撤回资金以调整其资产负债表;同时为应对金融危机,不少国家放宽了对外资准入的限制,出台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我国吸收外资的国际竞争加剧。此外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重视回升,采取财税等措施吸引跨国公司资金回流。
(二)目前我国投资市场开放程度不够
受政策约束和市场垄断的影响,目前我国投资市场开放程度不够,许多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没有开放,外资难以进入大量具有投资价值的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等行业仍存在行政壁垒,使得我国在吸收外资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提升。
(三)多项政策调整对我国吸收外资产生影响
2008年以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劳动合同法》实施、出口退税下调、"两税合一"新政以及政府加大土地及环保管理控制,再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都在不同程度增加了外商投资企业成本,这使得一部分外资企业放缓了对我国的投资。
四、政策建议
第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当前我国吸收外资面临暂时的困难,但只要应对得当,仍有可能化"危"为"机"。为了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流入,需要全面清理和规范涉及外商投资的行政收费和检查事项,减少"乱收费"和重复检查;继续推进外商投资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下放外商投资审批权限;完善外商投资企业联合年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投资便利化。
第二,加强产业引导,优化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外商投资附加值大、带动农民增收的农业、养殖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行业;支持外商投资企业参与我国扩大内需安排的各项投资项目,并在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中发挥作用;进一步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培训中心等,完善地区总部功能。
第三,促进外商到中西部地区投资,优化外资的区域结构。为优化外资的区域投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倾斜;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鼓励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加强对口合作,实现东中西互动、协调发展。
第四,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利用FDI的质量。我国利用外资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只是引进而不加以吸收创新。这使得我国的技术长期依赖外国的先进技术。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江银.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利用外资的思考[J].福建金融,2009年第12期.
[2]王卓,顾幼瑾. 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积极效应[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3]赵红娟.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年第7 期.
[4 ]樊薇.提高我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水平的策略研究[J ] .基建管理优化,2006 (3) .
作者简介:孟文秀(1985.12.31-),女,山东泰安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09级国际贸易研究生;李玲(1985.2.28-),女,河北涉县人,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09级国际贸易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