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式太极拳发展过程中弱势向优势的转化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nqi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晚期,河南温县赵堡镇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师从邻里陈清平习拳,后在北京供职。在理学名臣李棠阶的影响下,对太极拳进行了重大改革。尤使太极拳理论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周易》理论、医家之学、儒家的主张来指导规范拳架,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创编了“带理架”,即和式太极拳。近二百年的传承与发展使它更加具有文化性与历史性。然而,即使其历史久远,在社会各界依然会称和式太极拳是太极拳领域的一颗新星,后起之秀。直到近些年,和式太极拳以其独特的技术特点与运动风格,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与理论特色,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当前,相对于其他流派太极拳的发展,和式太极拳的发展起步晚。和式太极拳在编创之初,鉴于和兆元的特殊身份(在京为官),仅在家族里传承。加之处在社会变革时期,内忧外患,使赵堡流传的太极拳出现了断层,传播也相对闭塞。直到1928年,当时政府大力提倡国术,在形势鼓舞下,年逾71岁的和庆喜宗师为弘扬祖传绝技,不顾年迈,开山授徒传艺。和庆喜先生是兆元公的长孙,自幼习拳,深得拳法精义,与人和善,德高望重。他在教学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视学者年龄、体质、文化不同施以不同教法。在短短数年内,教出了一大批象和学信,郑伯英、和学敏、郑悟清、郝玉朝、陈桂林、郭云、柴玉柱、刘世英等各怀绝技的门徒,他们成为日后弘扬和式太极拳的中坚力量,和庆喜成为这一流派承先启后的杰出人物。
  此后,和式太极拳在河南温县赵堡及周围各地盛行。抗战爆发后,和学信迁居宝鸡业医教拳,郑伯英、郑悟清先后迁居西安致力传拳,享有“和式太极西北二郑”之美称。使和式太极拳的传播变得更广阔。
  和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和士英公行医之余在赵堡镇传授和式太极拳,“文革”期间,被迫中断,只在家中传拳于子、侄。在十年动乱时期,和式太极拳也和其他优秀文化一样备受摧残,造成和式太极拳一片萧条景象。
  种种原因造成和式太极拳的发展晚于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这是和式太极拳发展的劣势。然而,从另一方面讲,如果正确分析这些劣势,当前的发展状况对于和式太极拳研究和发展也是优势。
  其一,俗语有云,十个徒弟就会有十一种风格。这是在传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所幸和式太极拳的师承脉络清晰,和式后人从未间断习练,拳架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了传统风貌。这使得拳法及和式太极文化得到了“原生态”的保护,和式后人以及大部分门徒珍视先祖遗产,对拳架的习练刻苦用心,并且不断研究并充实理论,使和式太极拳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其二,在当今和式太极拳界,所说的大架小架之分,其实也是和庆喜在传授过程中遵循祖父和兆元拳理精要,即练拳速度可快可慢,但均匀适宜。架式可大可小,以自然舒展为度。庆喜公根据习练者身体情况,因材施教,所以才会有郑锡爵与郑悟清两者风格不同的架势。其实二郑所学为同套拳,二人身体素质及诸多情况迥异,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风格,并没有大、小架之分别。庆喜公的善教造就了两位太极大师,而两位大师的成就也让我们看到和式太极拳的又一优势——和式太极拳适合广泛人群。
  再者,现时期各大流派的太极拳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健身、表演技术为一体的太极拳被列为重点研究和推广项目;并赋以时代意义,把练拳健身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了增强人民体质普及太极拳,国家体委编制了易于学习的简化太极拳,出版了陈、杨、武、孙、吴五式太极拳专著。”(《人文百科》)显然,其他流派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要早于和式太极拳。现阶段,和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的创编工作也开始着手筹划。
  浅从以上这三个和式太极拳的现状,我们可以以此分析,总结出和式太极拳在未来发展的几大优势。
  从第一点,和式太极拳的师承脉络清晰,我们以此可以清楚地记录和式太极拳的师承表,对研究和式太极拳的历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对于理论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也有了更明晰的路子。这对和式太极拳各方面的研究都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
  再有,对于拳架在传承过程中保持了“原生态”这一点,笔者考察得知,和式太极拳非常重视家传。在《和式太极拳谱》中,介绍和式第四代传人和学信时提到,和学信在央求伯父和庆喜说:“大伯,咱家的宝贝您得给孩儿留下。”一心考验学信公的和庆喜宗师答日:“我一无金银,二无珠宝,有啥宝贝?”和学信答道:“宝贝就是太极拳。”和式家族对祖先创下拳术的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所以说,对于拳架“原生态”的保持,和式后人都可谓极尽所能。在习练传承过程中,不断将理论理解填充于拳架,在此基础上修润磨练。拳势传统风貌的保持,不论对其技击技术的研究还是理论的扩展充实,都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第二点,如果按照“理论为实践做指导,实践为理论提供新的理论来源”这一观点,那么郑锡爵与郑悟清因二人身体素质及诸多情况迥异,庆喜公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造成拳架大小不同的风格,就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出新知的结果。二郑在和式太极拳发展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并且二郑也就自己习练的和式太极拳风格归纳总结,丰富了和式太极拳的理论。二人的成就也验证了这个“结果”的正确性。
  这个“结果”告诉我们,和式太极拳在传承过程中,由实践证明它适合于各类身体条件的人。体弱老幼者,可以尝试将架势放小,体乏而要休息怡情时,也可以将架势放小,郑悟清的例子让我们看到,架势小,也是能将和式太极的真谛练出来。身强体壮,强身练功者,不妨把架势放大,将气势与功法练出来。
  这是和式太极拳的又一大优势,只是很少有人将它明确提出,也没把他当做一个宣传的切入点。甚至,有人还借此来分派和式太极拳,这真是非常令人痛心的。面对明显落后于其他流派的发展状况,和式太极拳传人该做的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团结,总结经验,将现状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共同创造和式太极拳的辉煌。
  还有一点,国家体委至今没有将和式太极拳的简化套路编定,而且和式太极拳的竞赛套路也没有定论。这些从表面上看,都不利于和式太极拳的发展传播,但是我们将眼界放开分析一下:
  早在二十多年前编排的各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相应于当时的社会认识与要求,社会各界过多的强调了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和表演的形式美,虽在普及太极拳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对太极拳技击特点的继承和研究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致使不少功法濒于失传。使许多流派的太极拳失去了其攻防含义,变成了健身娱乐的运动,也使大多数习练者忽视了太极拳内涵及文化的学习。
  好在近年来,当世界刮起“中华国学”热潮,国学文化复兴的口号越来越亮,人们开始驻足回望,审视自己过于心急的追求广泛传播,从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深度与宽度都受到了限制,疏忽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就像考古文物的发掘,因为科学技术的限制,造成大量珍贵文物发掘后得不到妥善的保护,对文物造成了损害。对于传统文化亦是如此,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进行系统的传播。所以,考古工作停止了对秦陵的发掘;所以,人们对武术传统套路进行了更深入地保护和继承。
  在这样的社会认识下,拥有“原生态”风貌的和式太极拳会不会更加让人们乐于接受?拥有丰富理论,积淀着传统文化的和式太极拳会不会让人们更加青睐?历经了历史考验的和式太极拳会不会展现出别有的魅力?
  并且,时至今日,科学研究较之八十年代,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么,对于武术套路的编排是不是会更加科学?
  和式太极拳的发展,有劣势,更有劣势所引思出的诸多优势。以上都是和式太极拳发展的优势,都是宣传和式太极拳的切入点。重要的是,和式太极拳的习练者们怎样去看待,怎样去利用。一个好的拳术,不论它的发展面临多大困境,只要摆对了视角,它都是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其他文献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随着西班牙的夺冠而尘埃落定.世界杯上.除了兴夼的球迷.激烈的比赛之外,围绕着球赛的各种博彩和预测也成了一大热点.预测者的职业五花八门.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一些科学家.他们在电脑上模拟世界杯赛程.对每一场比赛进行计算,最后得出总冠军和各队的排名.由于每一场比赛的预测过程中包含大量的随机数.计算机对每一场比赛模拟的结果也不是周定的.所以每一次运行“模拟世界杯”,得到的结果也不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