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临床诊断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8例3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眼压为28~5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为(46.3±10.3) mmHg。视力<0.05者24只眼,0.05~0.08者1只眼,≥0.1者5只眼。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4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为90°~360°,平均激光光凝范围为(232.5±77.6)°。激光光凝范围<180° 4只眼、180°~270° 6只眼、>270° 20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和药物使用数量的改变情况。观察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激光光凝范围与手术后眼压下降幅度的关系。
结果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为12~36 mmHg,平均眼压为(18.5±4.4) mmHg,较治疗前下降了49.4%。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7,P<0.01)。30只眼中,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 24只眼,占80.0%;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 1只眼,占3.3%;眼压仍不能有效控制,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5只眼,占16.7%。视力<0.05者15只眼,0.05~0.08者3只眼,≥0.1者12只眼。手术前后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97,P>0.05)。30只眼中,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手术前视力提高8只眼,占26.7%;视力无改变15只眼,占50.0%;视力降低7只眼,占23.3%。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1种。手术前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2,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越大,手术后患眼眼压下降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r=4.160,P<0.05)。所有患眼手术中均未出现悬韧带断裂、角膜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后除有轻微炎症反应外,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眼压过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交感性眼炎或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结论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降低患眼眼压,稳定或提高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