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观察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kh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眼内窥镜下睫状体激光光凝(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疗效。

方法

临床诊断为难治性青光眼患者28例30只眼纳入研究。患眼眼压为28~58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眼压为(46.3±10.3) mmHg。视力<0.05者24只眼,0.05~0.08者1只眼,≥0.1者5只眼。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4种。所有患眼均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为90°~360°,平均激光光凝范围为(232.5±77.6)°。激光光凝范围<180° 4只眼、180°~270° 6只眼、>270° 20只眼。手术后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5.2个月。对比分析手术前后眼压、视力和药物使用数量的改变情况。观察手术中及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激光光凝范围与手术后眼压下降幅度的关系。

结果

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为12~36 mmHg,平均眼压为(18.5±4.4) mmHg,较治疗前下降了49.4%。手术前与末次随访时患眼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37,P<0.01)。30只眼中,未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 24只眼,占80.0%;应用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21 mmHg 1只眼,占3.3%;眼压仍不能有效控制,但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下降5只眼,占16.7%。视力<0.05者15只眼,0.05~0.08者3只眼,≥0.1者12只眼。手术前后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197,P>0.05)。30只眼中,末次随访时视力较手术前视力提高8只眼,占26.7%;视力无改变15只眼,占50.0%;视力降低7只眼,占23.3%。患眼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1种。手术前后平均使用降眼压药物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02,P<0.01)。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手术中激光光凝范围越大,手术后患眼眼压下降越明显,两者呈正相关(r=4.160,P<0.05)。所有患眼手术中均未出现悬韧带断裂、角膜穿孔等并发症。手术后除有轻微炎症反应外,所有患眼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偏位或脱位、眼压过低、视网膜脱离、脉络膜上腔出血、眼内炎、交感性眼炎或眼球萎缩等并发症。

结论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ECP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可降低患眼眼压,稳定或提高视力。

其他文献
内界膜(ILM)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组成。由于ILM剥除(ILMP)手术可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的牵拉,预防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常规ILMP手术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且有可能改变黄斑区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故衍生出保留黄斑中心凹的ILMP以及各种形式的ILM填塞手术等一些改良的IL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及玻璃体填充物眼内填充是治疗黄斑裂孔(MH)的常规方法,但手术后视力和MH闭合率等手术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后,逆时针环形剥除约1个视盘直径大小的ILM,其末端留一小蒂并将其反折填塞到MH中,然后剥除MH周围至上下血管弓范围内的ILM。ILM翻瓣手术是MH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重要改进方法之一,对于直径较大、ILM剥除手术后MH仍未闭合等复杂特殊的M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