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低估对手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荆轲刺秦之事传开后,当时有名的剑客鲁句践万般感慨道:“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鲁句践将荆轲刺秦的失败归结于“剑术”,即,荆轲不认真修习剑术,剑术平庸。东晋诗人陶潜在《咏荆轲》中也有“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的慨叹。时代不同,但两人的看法惊人相似。不排除后者是“抄袭”前者的看法。当然,鲁句践之说也值得抄袭。毕竟,对剑术的评价鲁句践具有权威性,何况他与荆轲处在同一时代。然而,我要说的是,荆轲刺秦的失败不能简单地归结于剑术。
   教这篇文章时,我特地引導学生注意一个细节——一个被许多同行忽略的细节。
   在刺秦一段中,当荆轲“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时,“秦王自引而起,绝袖”。其中“绝袖”二字,就是一处重要的细节。我问学生读到这里有什么想法。有的摇头,有的说“不就是说秦王衣袖断了?”我再问,这俩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信息?有学生回答说秦王的衣袖太不扎实。当然,多数同学毫不犹豫地否定了此说,却一脸懵懂、不知究竟。我启发道:“如此富甲天下的秦国,如此一个声威卓著的秦王,在“大喜”(原文)的情况下以当时最隆重的“九宾”之礼接待外国使臣会穿一件劣质衣服吗?同学们摇头。我又问:“这是什么季节?”有说秋天的,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我再问:“为何不是夏天?”有学生一口就说出“风萧萧兮易水寒”。我追问道:“刺秦的地点在哪里?”“咸阳宫!”这个答案没有任何争议。“咸阳在哪里?”我接着问道。“北方!”“陕西!”同学们纷纷答道。“此时的秦王应该穿着怎样的衣服?”“棉衣!”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对!不是棉衣起码也是蛮厚的衣服,否则怎能抵挡这个季节西北地区的寒气!而且是锦缎做的,远比一般衣服扎实!”我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接着道,“然而这样的衣服一下子就‘绝袖’了,是为什么?”“是不是秦王预事在先,事先准备了刀片?”一些同学笑了,说“不可能!”“因为秦王是在‘大喜’的情况下接见荆轲的!”突然,有学生高声道:“秦王力气太大了!”“秦王的反应太敏捷了!”
   略去课堂讨论不说。在我看来,荆轲绝非轻敌之人,从他刺秦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他让秦王宠臣蒙嘉事先给秦王说的那一番铺路性质的说辞中都不难看出这点。再说“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也是他在“请”樊於期人头之前就设计好的本以为万无一失的招式,即便你秦王闪退得再快,我死死地扯住你衣袖不放,你退,我也可以如影随形!何况我那见血封喉的毒剑距离你是那样的近!一击不中可以再来?然而,谁能想到有“绝袖”这样的镜头出现?
   秦王既有如此功夫,那么此后荆轲追之不及也就正常了。何况人家是“还柱而走”!何况还有那么多秦臣徒手阻击荆轲!更何况还有夏无且的偌大暗器(视线、心神专注于秦王的荆轲当时不可能明白那只是药囊)袭身……荆轲最后将匕首掷出不过是眼见大事已去的孤注一掷罢了!其实,从秦王的闪躲过程中,不难预见,荆轲的飞剑出手也必然是无济于事。当然,从这最后一招,的确可以看出荆轲的飞剑功夫尚欠火候。他虽然思虑周密、准备充分,恐怕也万万没有想到秦王的反应如此之快、力气如此之大。本来嘛,秦王自小便是危局求生的高手,年少便“质于赵”,历尽艰险。登基后,就连老谋深算的吕不韦、阴毒凶残的嫪毐不都败在他手里吗?那时的秦王还是那样的年轻!这一切,荆轲理应也考虑到了,但仍然没有想到他如此厉害,荆轲的结局告诉我们:永远不可低估对手!
其他文献
周志雄的《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试图对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的形态、结构、话语进行宏观整体的透视,对具体的情爱叙事文本作精致细人的解读,从而阐释中国当代情爱叙事的深层内涵及其演变的内在动因,其研究方法恰当而又别致。由于情爱话题与人的道德规范、社会伦理、现实秩序密切相关,对文学作品中的情爱问题的研究就极容易被社会道德伦理等左右,陷入空泛、简单的道德化、政治化的价值评判之中。《中国当代小说情爱叙事研究》
今年“世界读书日”,有家报纸倡导“重归经典”,引述专家“以《论语》《老子》《孙子》《周易》四本经典古籍为源头”的意见,问我看法如何。我说挑出这四本书,未必恰当。《庄子》似乎应该在列,而《老子》不能代表《庄子》,《孙子》倒是与《老子》有点儿“靠”。《孙子》是兵书,《周易》尤其《易经》是算卦的书,都不必号召大众去看;至于《孙子》在现代商场上有用处,则是另一码事。  专家学者研究是一回事,若要向大众推荐
现在的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章的故事情节都非常具体详细,人物形象也鲜明生动,具有很强的表演性。笔者对初中阶段6册课本中的文言文适用教学形式进行了粗略的整理,整理出相当一部分具备强烈的矛盾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以及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可编演性的文章。于是,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表演,使课堂成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表演法是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加上自己的诠释、演绎,以舞台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
写作教学既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201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描述写作教学的目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然而,写作教学的三大目标之一—认识自我,却常常在写作教学的实际中被忽略。“虚假化”作文、[1][2]“无我化”作文[3]、“美文化”作文[4]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不仅与写作教育的真正目的
赫德逊在其名著《欧洲与中国》中曾经提到,在十四世纪初期,中国和欧洲的交往越过了商人之间进行贸易的门槛,而开辟绕过非洲到达印度和中国航线这一决定性一步的是葡萄牙人。与他们的先驱热那亚商人不同的是,葡萄牙冒险家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国家和皇室垄断。这也是西方近代民族国家与中国交往之始。(《欧洲与中国》,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1页)但相对于中英、中法、中德、中意、中俄等关系史,中葡500年的关系史之研究似
作为一篇经典散文,《紫藤萝瀑布》深受教师们的喜爱,在各类杂志上發表过非常多的课例。但细思之下,笔者认为,这些课例所确定的教学内容多有值得商榷之处。下面笔者结合各类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课例,谈谈自己的看法,同时对原文中的感情进行分析,并试图以文本体式为依据,确定这篇经典散文的教学内容。   一、见花不见情——《紫藤萝瀑布》教学内容综述   王荣生教授曾指出:“教学内容是教学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即‘实际上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收入了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一文。自《昆明的雨》入选统编版教材以来,一线教师开始对本文有了一些讨论,文章淡而有味的语言和文中蕴含的深情是主要焦点。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开始有老师注意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幅画可能是解读本文的关键。张永梅老师《从“我的那张画是写实的”说开去》[1]课堂实录(以下简称“张文”)和何宁老师《画意之外趣味生》[2]一文(以下简称“何文”)都试图从这幅画入
《蒙元史暨民族史论集——纪念翁独健先生诞辰一百周年》  郝时远、罗贤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2月版,168.00元。    我曾写过《才貌是可以双全的——林徽因侧影》一文,发表在《随笔》(1992年第1期)上,其中有这么一段:  我还记起了那时的一个传闻:清华、北大、南开是联合招生,梁再冰填的第一志愿当然是清华,却被分数线略低于清华的北大录取了。林徽因无论如何也不相信爱女的考分竟够不
如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之于庐山瀑布,“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也成为八百里洞庭湖袭貌传神的文字写真。当然,诗文以山水传情、山水借诗文传诵也是传统的审美所在、风雅所系,故而在众多山水诗中,山水以诗文名传、诗文以山水情生,在物与人的相互观照中,人与物各获其所需,各得其所是。于是透过古今传诵的“气蒸”与“波撼”,我们看到洞庭湖景色的壮阔雄奇拍空而至,与诗人勃发感
吾乡山西老前辈谷景生晚年有篇题为《史说的,说史的》的短札,看了十分感慨。他说:  “给历史穿衣戴帽是有些人的一大偏好。孩子们可怜,自己不知道的事,只有听爷爷们去说。过来人也可怜,果真到了老骥之年,伏枥无奈,唯志在‘名垂千古’可为。事隔久远,人面全非,言论自由,亲历者是权威,旁观者也是权威,年长者是权威,权威者更是权威。历史学家更可怜,他们身上挑起的‘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担子太重。一星史事,‘知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