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考试不仅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而且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考试方式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创新意识的增强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考试方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鉴国外考试方式的先进做法,在考试目的、考试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与考试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的设想。
关键词: 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 创新型人才
一、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已日益普及,高校应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目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僵化,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在当今多变且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继续发展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目标的实施都要有配套的考试与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大力倡导并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课程考试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课程考试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以考促改的目的,更能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知和实践能力、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按照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改革现有课程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考试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某个重要环节,更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的差异及影响
目前,国内高校的考试方式相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功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考试目的过于片面。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评优、学分、学位、毕业证获取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获得理想的分数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生学分。学校重视考试过程的组织,而轻视对考试功能的定位与引导。
(二)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少采用口试、课程论文、答辩、实践操作等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培养。闭卷考试重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考核,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常局限于教材或上课讲授的范围,重知识接受性考核,轻能力应用性考核,高分未必高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以卷面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主要看成绩或排名,而且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因而学生为了考试通过不惜铤而走险,作弊现象非常严重。考风不正必然导致学风不浓,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相反,国外高校考试不论是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时间都相对灵活。有课后作业、报告、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实践操作、表演等,很少统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团队合作,强调师生互动。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少死记硬背内容。考试时间不固定,可有多次考试的机会,重视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诚信品格的培养,重视实践性操作。因此,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反映教风与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等诸方面的状况。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高等教育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些结论:国内高校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考试方式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因此,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与评价机制,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方式改革路径
(一)考试目的明确化。考试是一种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因此,学生要改变考试为了学分、为了评优、为了毕业证书等狭隘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将学习的过程作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情况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了考试的目的,才会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与方向。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传授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非满足学生获取学分为最终目的。
(二)考试方式多元化。为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考试方式必须灵活多元。我们要根据课程体系特点确定考核的主要方式。
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与选修)、专业实践课等。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是不一样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同。为培养专业能力,不同性质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选择,区别对待。
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一般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两课等,英语、数学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夯实,可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主渠道,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要丰富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外,考试方式也必须灵活有创意,比如开卷、课程论文、辩论会等。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应以闭卷为主。比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基础、基础会计、国际贸易原理等课程,其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考核方式仍应以闭卷考试为主,但考核内容应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应用能力的发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还可根据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考试方式。比如:课程论文、开卷、实验报告、策划书、小组作业、面试答辩等。专业实践课应以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考核方式为主,辅之以讨论、答辩等方式。增强教与学、考与评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三)考核内容合理化。采用试卷考核方式的,在考核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科学有效,避免条块化、低能化,尽可能地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使基础知识的命题少而精,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加大主观题的分量。尤其是经济类课程,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另外,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在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上应该有所区别。
采用其他非试卷考核方式的在考核内容上应主要体现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展示。比如课程论文,选题内容一方面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反映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相关的现实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见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再如小组作业,面试答辩等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潜力与合作精神。类似的考核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尤为关键。
考核内容合理化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效,真正体现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考试程序人性化。现有的考试安排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一般只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和少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一般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大部分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如果考试不过就要补考或重修。这种考试安排不合理,毕竟一次性考试存在一定比例的偶然性,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做到考核全程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面对一次考试的心理压力,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而且具人性化,有利于良好考风与学风的形成。这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大有裨益的。
(五)评价体系科学化。在成绩评定标准上,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现有的成绩评定标准一般为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或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平时成绩的评定随意性较大,与学生的平时真实表现联系不大。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过程性考核,比如平时表现、小组讨论、阶段性考查等。将过程性考核的指标量化,确保有据可依、切实可行。同时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比如不低于总成绩的50%。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以避免因一次性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真正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考核中。
在评价主体构成上,要避免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考核的情况。在过程性考核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使考核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进步。另外,在评价手段上要不断创新。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能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已呼吁了若干年,但成效甚微。这不是认识的不足,而是因为考试方式改革牵涉面广,它需要转变专业培养模式,长期规划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当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我们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与课程特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0-103.
[2]赵宏,王春,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1c0c31b59eef8c
75fbfb3ae.html.
关键词: 考试方式 考试内容 创新型人才
一、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已日益普及,高校应更注重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当前高校的考试制度对考试目的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课程考核的内容与方式僵化,已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指导原则。在当今多变且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较强的继续发展能力。在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这些目标的实施都要有配套的考试与评价体系。
目前,许多高校正在大力倡导并实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搭建了许多可以让学生参与实践创新的平台。课程考试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败。合理的考试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课程考试评价的诊断、评定、激励功能,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以考促练、以考促改的目的,更能使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素质、认知和实践能力、先天和后天的潜在能力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因此,按照高校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要求,改革现有课程的考试模式势在必行。考试不仅仅是课程教学的某个重要环节,更应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与保障。
二、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的差异及影响
目前,国内高校的考试方式相对缺乏科学性、全面性和功能性。主要表现在:
(一)考试目的过于片面。一直以来,高校学生评优、学分、学位、毕业证获取都以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因此,获得理想的分数成为众多学生学习的动机,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学生学分。学校重视考试过程的组织,而轻视对考试功能的定位与引导。
(二)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多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少采用口试、课程论文、答辩、实践操作等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特长的培养。闭卷考试重学生个体学习情况的考核,轻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考试内容不够全面。常局限于教材或上课讲授的范围,重知识接受性考核,轻能力应用性考核,高分未必高能,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以卷面成绩作为单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主要看成绩或排名,而且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因而学生为了考试通过不惜铤而走险,作弊现象非常严重。考风不正必然导致学风不浓,其危害性不容小觑。
相反,国外高校考试不论是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还是考试时间都相对灵活。有课后作业、报告、课程论文、口试、答辩、实践操作、表演等,很少统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重视团队合作,强调师生互动。考试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有较强的灵活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少死记硬背内容。考试时间不固定,可有多次考试的机会,重视过程性考核。课程考核注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诚信品格的培养,重视实践性操作。因此,高校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强。
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教育的思想与理念,反映教风与学风、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等诸方面的状况。国内外高校课程考试方式之所以存在上述差异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比如高等教育模式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等。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些结论:国内高校现有课程考核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较差;考试方式的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等。因此,我们必须虚心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做法,打破传统的考试方式与评价机制,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方式,努力实现考核方式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考试方式改革路径
(一)考试目的明确化。考试是一种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的检测与反馈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因此,学生要改变考试为了学分、为了评优、为了毕业证书等狭隘的观点,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将学习的过程作为增长知识、锻炼能力的机会,把考试作为检验自己学习情况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了考试的目的,才会有正确的学习动机与方向。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传授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的最终目的,而非满足学生获取学分为最终目的。
(二)考试方式多元化。为达到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的,考试方式必须灵活多元。我们要根据课程体系特点确定考核的主要方式。
高校课程体系一般可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必修与选修)、专业实践课等。不同性质的课程在专业知识结构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是不一样的,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塑造和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同。为培养专业能力,不同性质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选择,区别对待。
以经济类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一般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两课等,英语、数学是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继续学习其他课程的基本工具,所以基础知识必须夯实,可以闭卷考核方式为主。两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情操的主渠道,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要丰富教学的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外,考试方式也必须灵活有创意,比如开卷、课程论文、辩论会等。专业基础课考试方式应以闭卷为主。比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基础、基础会计、国际贸易原理等课程,其作用主要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显得尤为重要。为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其考核方式仍应以闭卷考试为主,但考核内容应联系实际,体现知识结构的整体性与应用能力的发挥。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种组合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方式外,还可根据课程的特点与专业特色选择合适的一种或多种考试方式。比如:课程论文、开卷、实验报告、策划书、小组作业、面试答辩等。专业实践课应以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专题论文等考核方式为主,辅之以讨论、答辩等方式。增强教与学、考与评的互动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三)考核内容合理化。采用试卷考核方式的,在考核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合理科学有效,避免条块化、低能化,尽可能地避免知识的机械性记忆,使基础知识的命题少而精,减小客观题的比重,加大主观题的分量。尤其是经济类课程,考核内容要与时俱进,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突出对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核,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目标。另外,同一门课程针对不同专业在考核内容的侧重点上应该有所区别。
采用其他非试卷考核方式的在考核内容上应主要体现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展示。比如课程论文,选题内容一方面要体现课程的特点,反映教学的内容与要求,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相关的现实问题或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或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开展研究。通过课程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见解,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写作能力。再如小组作业,面试答辩等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特征、潜力与合作精神。类似的考核方式选择合适的内容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尤为关键。
考核内容合理化有利于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功效,真正体现考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四)考试程序人性化。现有的考试安排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期中考试一般只针对公共基础课程和少量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一般以期末一次性考试为主。大部分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一次考试的机会,如果考试不过就要补考或重修。这种考试安排不合理,毕竟一次性考试存在一定比例的偶然性,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的机会,做到考核全程化。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面对一次考试的心理压力,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而且具人性化,有利于良好考风与学风的形成。这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格、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大有裨益的。
(五)评价体系科学化。在成绩评定标准上,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成绩评定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现有的成绩评定标准一般为期末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或平时成绩占20%,期中成绩占10%,期末成绩占70%。期末成绩所占比重较高,而且平时成绩的评定随意性较大,与学生的平时真实表现联系不大。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过程性考核,比如平时表现、小组讨论、阶段性考查等。将过程性考核的指标量化,确保有据可依、切实可行。同时提高过程性考核成绩比例,比如不低于总成绩的50%。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又可以避免因一次性考核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真正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考核中。
在评价主体构成上,要避免传统的以教师评价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考核的情况。在过程性考核环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使考核主体多元化,从而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勇于创新,不断进步。另外,在评价手段上要不断创新。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是能培养大批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要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考试方式的改革已呼吁了若干年,但成效甚微。这不是认识的不足,而是因为考试方式改革牵涉面广,它需要转变专业培养模式,长期规划专业建设,改革课程教学方式,不断完善考试制度。考试方式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更需要学校领导的重视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当然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既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又要科学分析、实事求是。我们要根据学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与课程特点,探求科学合理的考试方式,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韦海鸣.经济管理类专业多样化考核体系构建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00-103.
[2]赵宏,王春,朱春红.东西方大学考试方式的对比及对中国的借鉴[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91c0c31b59eef8c
75fbfb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