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正心 三余余三

来源 :新湘评论·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n649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溪蛮荒,莽莽山野。泱泱中华之农业文明,耕读孝友之兴家理念,却在此得以传承、发扬。怀揣着对文明遗风的追溯与探索,我穿过重山溪涧、田畴阡陌,但见峰回路转,古藤绕枫,蔟蔟不知名的山花辉映下的小桥、流水、青砖黛瓦,顷刻间映入眼帘,似诗画、如梦境。
  五宝田古村位于与溆浦、中方交界的辰溪县上蒲溪瑶族乡,层峦叠嶂、依山傍水,地形呈渔网状,意为“网中有鱼”,有鱼则“余钱鱼米”,从村口公路依稀可见这独特的风水风貌。古时,村前田野有五个形似“元宝”的土包,寓招财进宝之意而得名。古村由兰陵萧氏子孙建于清康熙年间,占地200余亩,遗古楼36栋,巷道37弄。村落按八卦阵营建造,布局合理、格调统一;古建筑构思巧妙、错落有致、气势磅礴。2010年,五宝田古村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1年,五宝田村古建筑群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耕读所
  走进五宝田,年逾古稀的乡贤萧守造老人早早地便在“耕读所”门口等候。“耕读所”与古村大院隔玉带溪相望,矗立在田埂阡陌之间,是五宝田萧氏一族读书习文的教习场所。“耕读所”占地近1000平方米,是土木混合结构的二层小楼,独门独院、气势恢宏,建筑风格古朴清雅,构造精美。
  “三餘餘三”,我情不自禁地指着大门横梁上方遒劲有力四个大字念了起来。萧守造老人会意地一笑,说道:“我从七岁第一天上私塾开始,先生就开始讲解这个古怪的词语,并要求我们烂熟于胸。‘三余余三’衍生于耕读,是萧氏子孙必须牢记的家风,是对耕读的具体展开,更是本宗族延续耕读兴家传承的精髓。‘三余’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雨者晴之余’,告诫族人要珍惜光阴,善于挤时间,倍加努力,学足‘三余’;‘余三’即‘三年之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之耕而余三年之食’,教育族人节俭持家,勤于农耕,以备饥荒。‘三余余三’四个字,正读反读,首尾回环,读书耕田,不可分离,是对‘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理念的升华。”
  我国农业文明发达,耕读兴家的观念深入人心。萧氏一族始终将耕读作为正心、修身、齐家的基本准则,要求族人既学谋生,又学做人。耕是谋生的手段,指农业生产,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全生命;读是做人的路径,指学习圣贤教诲,知诗书,达礼仪,正心修身,以立道德。萧氏一族尤其重视“读”,它并不简单地理解为读书做官,重要的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历代传承即使不读书、不识字,也要学会做人。也正因为萧氏深明正心、修身的大义,才将忠勤爱国、公平正义的伏波将军马援敬若神明。村头的伏波庙至今香火不断。
  跨过厚重的青石门槛,走下坚实的石板台阶,在萧守造老人的引导下走进“耕读所”。飞檐翘角,雕龙镂凤,精美绝伦的木雕石刻动静相宜、端庄有致、活灵活现,散发着别样的气韵和灵光。咔……咔的快门声打破了小院的静谧,融入鸟语虫鸣,似天籁般自然、和谐,令人无限遐想。
  “你们有没有发现‘耕读所’有什么特别?”萧守造老人的问题,打断了我对这份和谐与静谧的畅想。环顾四周,我不由得仔细揣摩,老人迫不及待地解说道:宝凤楼、花园、操场等供教书育人;偏房谷仓、晒楼、草楼、牛栏、伙房、千斤桶和水车等建筑供农耕所需。“一楼谷仓,二楼学堂,将耕读兴家的理念融进了建筑,意寓‘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彰显着族人对‘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深刻诠释”。“瞧那!”朝着老人手指的方向,老旧斑驳的木质阁楼中间,分立“宝凤楼”左右的“教·养”二字尤为醒目。“教者,左孝右文,饱含孝老爱亲,习文广识之意;养者,修养、供养,寄寓正心、修身、齐家之要。”“耕读所”的特别,充分体现了古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寄寓了萧氏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随着时势的变迁,“耕读所”从私塾变成了学堂,“耕读正心,三余余三”的家风逐渐惠泽四乡八里,承载了培养忠勤爱国铁血男儿的使命。
  门额题志
  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穿过田畴,意犹未尽地跟着老人离开“耕读所”,走上通往古村的溪坎,跨过蜿蜒奔流的玉带溪。溪边欣欣向荣的青蒿、水杨柳、野菊花等平日里常见的植物,伴随着潺潺溪流,给五宝田平添了几分韵味。它们恪守着大自然生命更替、兴衰成败的法则,和群山一同见证着五宝田的枯荣岁月。
  古村院落依山傍水次第而建,呈半月形坐落于龙脉山首,网形山脚。村落建筑坐东朝西,地势西高东低,由内而外、自上而下均用青石板铺地,大人小孩“出户不湿鞋,进屋不带泥”。石下纵埋排污道数圈,与大院小巷排水管网纵横连接,虽历经沧桑300多年,仍功能完整,从未淤塞内涝。外围封火墙高两丈,集防匪、防盗、防火于一体。大院结构紧凑,木质四合院,错落有致,四季冬暖夏凉。“八字”大门采集当地玉竹石砌成,门梁、照面、廊坊等石材精雕花、鸟、龙、兽各形图案——有“双龙戏珠”“双凤朝阳”“凤穿牡丹”“天官赐福”“喜鹊话梅”“野鹿含花”“麒麟送子”“蝙蝠抱桃”及“太极八卦”等,精美绝伦、栩栩如生。威严的玉竹石门下,单级台阶厚重有力,相传是乐善好施的萧氏望族为方便向前来乞讨的难民施粥而专门设计成圆弧形。精致的木房门窗楼阁饰以鸟、兽、花卉等图,生动形象,美轮美奂。镂刻、浮雕的图像皆源于自然,意寓美好、和谐,充分表达了萧氏一族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古村的布局与建筑特色,通过创新融合,集湘西古建筑艺术风格与国外建筑格调于一体,充分反映着清代建筑风貌,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并以此彰显人与自然的共生和谐。
  一路观瞻,领略这巧夺天工的建筑镂雕之余,不免对十几栋古宅老旧斑驳的门额上遒劲有力的“派演天潢”“酂侯家声”“师俭清风”“兰陵家兴”“文元继世”“儒学名家”等门额楹联颇感好奇。暗自揣摩,感觉其中似乎蕴含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意,并以深厚的文化渊源承载着某种寄托,记载着某种辉煌。当我饶有兴致地问萧守造老人,老人简单干脆地答道:“正心铭德,门额题志。”“莫非也跟‘耕读正心,三余余三’的家风有关?”我似懂非懂地追问。“这些题了楹联的,都是五宝田萧氏‘八大家’之后,都是四乡八里有名的大户,每一家的楹联都出自名家之手,背后都承载着萧氏辉煌的历史与尊师重教的传统,用意教育、激励后人,告诫子孙牢记祖训家风。比如‘派演天潢’,天潢指皇族,点明萧氏原本南北朝萧姓皇族之后,寄寓子孙延续昔日的辉煌;‘酂侯家声’,酂侯指汉相萧何,希望子孙奋发图强,有朝一日封侯拜相,重整汉相的声望;‘师俭清风’,意指尊师勤俭、质朴清廉,教育子孙勤耕读、知勤俭、扬正气;‘文元继世’,‘元’有开始,本源之意,意指读书明理,学为根本,博闻强识,教育子孙知诗书、达礼仪,以文继世……”经老人一讲,我恍然大悟,暗自为五宝田萧氏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钦佩不已。   “正心铭德,门额题志”八个字简单凝练,却凝聚了萧氏一族“勤耕读,显家声,志高远”的修身进取精神,折射出萧氏祖先对子孙寄予的厚望和教子兴家的智慧;昭示着萧氏子孙对祖训的崇敬与传承。
  乡贤传道
  古人云: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那么,五宝田萧氏又是如何将耕读传家的祖训发扬,口口相传300多年?
  穿行在古村深巷,巧遇75岁的萧典文老人。问清来由,老人拽着我们进屋,热情地端上几杯瑶乡清茶后,取出一本泛黄的《萧氏族谱》,说道:“萧氏传家至今18代,不光靠耕读所教书育人、承袭家风,将家道家风雕刻在门额、牌匾警醒子孙,更重要的是家家都有一本崇德向善的《萧氏族谱》,乡贤传道,世代传袭,以族训诫子,以族规树人。”
  按捺不住对家族辉煌历史的自豪感,萧老一边小心翼翼地翻开泛黄的族谱,一边开始如数家珍般讲述记忆中萧昌瑞、萧洪量、萧守训、萧湘伟等萧氏“八大”名家传承家风、兴家立业的故事。翻开族谱,字辈排行尊卑有序,承嗣之法由亲及疏,族祠主管、村房理事,皆择善而从、择贤而立。
  《萧氏族谱》中“爱国家、睦宗族、亲乡邻、孝父母、亲兄弟、重勤俭、戒非为”的族训族规,鞭辟入里、力透纸背。翻阅品读之余,乡贤萧守造老人引以自豪地说道:“我村历经风雨300多年,萧氏代代相传——能使家族延续久远的不是官位和财产,而是传承正心铭德之品性,谨记‘三余余三’之良训。族训21字,正是对‘正心铭德’的深入解读。爱国家,意在训诫子孙有国才有家、忠党爱国;睦宗族,意在训诫子孙团结友爱、和气致祥;亲乡邻,意在训诫子孙以诚待人,以和处众;孝父母,意在告诫子孙事父母,能竭其力,百善孝为先;亲兄弟,意在告诫子孙谦和礼让,兄弟齐心;重勤俭,意在告诫子孙‘业精于勤,俭可养廉。不勤则怠,怠则必荒;不俭则穷,穷则必贪’;戒非为,意在告诫子孙务实上进,谦虚谨慎,以立道德。”
  听着萧老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解释,能感觉到作为乡贤的他对《族训》的领略至正至纯,亦能体会到《族训》对他的深刻影响。作为五宝田萧氏“八大家”的嫡系后代,萧老在古村德高望重,7岁熟读家风族训,从记事起便肩负着传承家风、训诫子孙的家族使命。虽然,几个孩子早已在外成家立业,老伴也跟着孩子们进了城,他却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地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守着这座记载了家族枯荣历史的古村。每天打更预警、走门串户排查安全隐患,义务打扫巷头巷尾,并将“族训21字”结合自身的亲历、亲闻、亲感,借休息之余在门廊、小巷,向萧氏子孙讲授“耕读正心,三余余三”的家风和家族历史,传授着“21字”族训族规,培养萧氏子孙“忠勤诚信”做人做事的美德。“族训21字”字字不忘训诫子孙正心立德、承袭家风。从7个方面,弘扬并传承着“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优良传统,诠释着萧氏一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表达着萧氏“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责任与担当。看着老人炯炯双目,钦佩之情油然而生:萧氏家风,以耕读正心,以正心立德,以立德传世,不止于镶嵌于青石、楼宇,早已渗入了子孙的血液,深入了骨髓。
  随着对“五宝田”历史文化的挖掘,而今的萧老已然名副其实地成了古村最有影响力的“导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乐此不疲地给来自全国各地游客讲解古村历史、古村建筑、古村的名人轶事,古村家风也逐渐从四里八乡,走向神州各地。2015年6月,从五宝田家风传承形式中得到启发,以讲传统、讲历史、讲故事、讲感受为主要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业技能等融入了基层文化的“乡贤文化讲堂”,从这里起航。由萧老及一批本土道德模范组建的“乡贤文化讲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与乡土文化、乡土人情相结合,通过乡贤的声望和示范效应,利用各自的公信力和感召力,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故事情节和乡土语言,在宣传思想工作最前沿的基层农村传经送道,培植文明。他们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汇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以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将美德和正能量传授于人,感动于人,激励于人,涵育文明乡风,开启了加强基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的创新之路。
  道别萧守造、萧典文两位老人,踏着青石铺就的石阶、巷道,走过一面面斑驳的老墙,驻足、蹲坐,有如走进了辉煌时期的五宝田历史。在威严雄壮的玉竹石门前,轻轻拂过雕花的纹理,仰望飞檐翘角,远眺碧水青山,倾听溪流涌动,号子回荡,双眸微合,似乎穿越到了清时的古村,一个遗世出尘的“世外桃源”。山野田间,勤劳朴实的萧氏男儿,吆喝着民歌号子,耕田垦荒;玉带溪边,清逸脱俗的瑶家女子,就着潺潺溪水,浣洗嬉戏;耕读所里,意气风发的兰陵子弟,朗朗书声,余音绕梁……
  临别前,不由地蓦然回首品味“三余余三”,心潮涌动,心生感慨: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惜寸功。
其他文献
保护公民隐私不仅写入国家的法律,而且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可在一些电视台,披露个人隐私的节目比比皆是。前段时间,一家电视台播出了一期节目,内容是一个年逾花甲的包工头和一个饭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于今年7、8两月份发布了两个报告。第一个“时尚之毒”报告涉及雅戈尔和国泰两家企业,但报告所列名称和数据较为粗糙,没有说服力。第二个“毒隐于衣”,从13
目的探索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药房出院带药漏取率工作中的效果与体会。方法对住院药房出院带药漏取率偏高进行原因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
桂东县城的工农红军革命活动纪念馆,留下了当年毛泽东主席的足迹。纪念馆位于桂东县城红军路11号。1967年在唐家大屋旧址附近兴建的“毛泽东在桂东革命活动陈列馆”,金字匾额,系郭沫若手书。1983年,更名为“工农红军在桂东革命纪念馆”,由王震题名。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几棵挺拔的苍松翠柏掩映下的毛主席塑像。  一尊与“陈列馆”同时修建的主席塑像  井冈山时期,因为建立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的需要,毛泽
雪峰山区的中方县,山道弯弯,夜色沉沉。一道道手电筒光,不时划破山道与夜色的宁静,那是干部们在“夜访农家”。   夜访的队伍中,有一位女性的身影,她就是中方县委书记张霞。“夜访农家”,她是发起者、推动者,也是最认真的参与者。   3年多来,农民朋友的许多难事在干部夜访后得到解决,他们因此亲切地称呼张霞为“霞书记”。   在中方,张霞还被称为“葡萄书记”“改革书记”“贴心书记”。   一个个爱
采用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和双(2-氯乙基)醚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硬脂酰胺基Gemini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优化的合成工艺为:n(硬脂酰胺丙基二甲基胺)∶n[双(2-氯乙基)醚]=2∶1,w(异丙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