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NK在沙土鼠脑缺血预处理中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Kitagawa等[1]在沙土鼠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首次观察到机体对短暂亚致死性缺血的适应性反应能增加神经元对致死性缺血的耐受性,由此提出了脑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的概念.此后各国学者对IP的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假说.近年来,以受体激活为起点,以细胞内信号转导为主线,构成预处理保护机制研究的重点,其中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MAPK)途径在IP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其他文献
海马CA1区对脑缺血最为敏感,即使短暂的脑缺血也可造成锥体细胞凋亡[1].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多巴胺D2受体激动剂培高利特(pergolide)可显著减轻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行为学异常,减少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凋亡,其脑保护作用与诱导bcl-2并抑制bax基因的表达有关[2]。
嗜酸性膀胱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良性罕见病.临床表现以尿频、排尿困难、血尿、耻骨上区疼痛、尿潴留等为主,临床诊断困难,易与膀胱肿瘤等疾病相混淆,确诊依靠病理.治疗以抗炎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人工胶体作为血容量扩充药,在低血容量、休克的治疗及预防中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的羟乙基淀粉溶液(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研制,商品名:贺斯(HES))是继明胶和右旋糖酐类胶体之后的第三代人工胶体.1999年国内开始同类产品的开发,目前已研制成功6%羟乙基淀粉( 200/0.5 )氯化钠注射液(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为评价6% 羟乙基淀粉(200/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