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22.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10-040-01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马拉松火热开展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马拉松热的主要原因受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和城市方面的影响,以期望完善马拉松赛事组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马拉松热 成因 思考
一、马拉松热现象
(一)马拉松赛事场数的激增
目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每年呈几何增长,据统计2012年,国内总共举办33场马拉松比赛。2013年,中国内地的39场正式马拉松比赛。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达到51场。由于马拉松赛事审批取消,赛事激增。中国田径协会宣布,2015年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增加到了56个,平均“每周一场都还多”。2016年马拉松赛事有望突破两百场。
(二)马拉松的参与人数激增
2012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在启动报名第4天被报满;2013年只用了13个小时;而2014年,主办方采取两次摇号方式半程马拉松的中签比率仅为14.2%。同年,5000个杭州马拉松参赛名额,2个半小时内被抢完;上海马拉松比赛中,230万人争抢1.8万个名额,所有名额在几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二、马拉松热的原因
(一)国家层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并出台《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马拉松赛事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还能提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大众身体素质。
(二)社会层面
1.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达300亿元。我国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小康,使得居民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锻炼健身中,大众需要大型的健身娱乐赛事,马拉松应需而生。
2.体质改革的促进
2014年12月30日,《意见》发布后,全国性体育赛事被分成 4 类: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赛事名录》内的赛事、《赛事名录》外的赛事和特殊项目赛事。
《意见》称,体育总局及其各厅司局、直属单位针对《赛事名录》外的赛事和特殊项目赛事的审批,一律取消。一个多月后,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对外宣布,中国田协将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将以简政放权的形式促进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
(三)个人层面
1.追求健康,超越自我
对经常坚持进行长跑练习、有运动需求的人来说,参加马拉松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各种器官能力,增加肺活量以及心脏的运动强度,加强人体肌细胞的线粒体耐久能力。同时马拉松的42公里对人的意志力也是一种极度的强化,一般人很难坚持,除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强大的心理意志力。所以人们积极参与马拉松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2.舒缓压力
对于在城市生活中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运动是很好对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方式,不仅身体得到合理的锻炼,身体内积蓄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被大量的释放,对心理健康是一种很好的调解和保护。定期参加短距离的马拉松赛事,能使上班族在跑步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跑友的热情、城市的感召,忘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种种压迫。
3.盲目跟风、炫耀心理
由于目前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新趋势,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弄潮儿,所以这些人蜂拥而至,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马拉松比赛,在朋友圈里自豪的晒出运动装备、抽签号码以及开赛时壮观景象。虽然这也是推动马拉松赛事火热起来的因素之一,但这种不考虑自身身体情况,盲目跟风的做法是以用生命为代价的炫耀。
(四)城市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
举办马拉松赛事,将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和观众在参与比赛之余,也为城市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在新常态下,服务经济正在成为主轴,加之考核机制的调整,官员更希望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
2.提升城市知名度
每个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魅力,马拉松赛事通过营销事件和传媒合力对城市知名度形成"叠加效应”,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在传媒作用下,展现独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特点,这种影响力巨大而广泛,传递和塑造着城市品牌价值。
3.提高城市活力
在中国,马拉松比赛承担着嘉年华、狂欢节的作用。城市需要这样一个展示自身形象和凝聚人心的平台。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来说,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整个城市的狂欢和节日,举办马拉松,能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使居民有主人翁的感觉,积极投身建设和维护城市,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对国内城市马拉松“热”潮的“冷”思考[N].解放日报.2014.12.4.008.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
[3] 阮伟,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M].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5] 范明志 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文化[J].视野.2015(04)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马拉松火热开展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马拉松热的主要原因受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和城市方面的影响,以期望完善马拉松赛事组织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 马拉松热 成因 思考
一、马拉松热现象
(一)马拉松赛事场数的激增
目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每年呈几何增长,据统计2012年,国内总共举办33场马拉松比赛。2013年,中国内地的39场正式马拉松比赛。2014年全国马拉松赛事达到51场。由于马拉松赛事审批取消,赛事激增。中国田径协会宣布,2015年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马拉松赛事增加到了56个,平均“每周一场都还多”。2016年马拉松赛事有望突破两百场。
(二)马拉松的参与人数激增
2012年北京马拉松3万个名额在启动报名第4天被报满;2013年只用了13个小时;而2014年,主办方采取两次摇号方式半程马拉松的中签比率仅为14.2%。同年,5000个杭州马拉松参赛名额,2个半小时内被抢完;上海马拉松比赛中,230万人争抢1.8万个名额,所有名额在几小时内被一抢而空。
二、马拉松热的原因
(一)国家层面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指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丰富体育赛事活动。推动专业赛事发展,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丰富业余体育赛事,在各地区和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等单位广泛举办各类体育比赛,引导支持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加强与国际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精品赛事。并出台《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马拉松赛事不仅能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体育产业发展,还能提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大众身体素质。
(二)社会层面
1.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马拉松赛事运营的收入达到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收入超百亿元,2015年达300亿元。我国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小康,使得居民有时间、精力和金钱投入到锻炼健身中,大众需要大型的健身娱乐赛事,马拉松应需而生。
2.体质改革的促进
2014年12月30日,《意见》发布后,全国性体育赛事被分成 4 类:全国综合性运动会、《赛事名录》内的赛事、《赛事名录》外的赛事和特殊项目赛事。
《意见》称,体育总局及其各厅司局、直属单位针对《赛事名录》外的赛事和特殊项目赛事的审批,一律取消。一个多月后,国家体育总局田管中心主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杜兆才对外宣布,中国田协将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的审批,并将以简政放权的形式促进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在中国的普及开展。
(三)个人层面
1.追求健康,超越自我
对经常坚持进行长跑练习、有运动需求的人来说,参加马拉松有利于增强人体的各种器官能力,增加肺活量以及心脏的运动强度,加强人体肌细胞的线粒体耐久能力。同时马拉松的42公里对人的意志力也是一种极度的强化,一般人很难坚持,除了自身的身体素质以外,还需要强大的心理意志力。所以人们积极参与马拉松来挑战自己,战胜自己。
2.舒缓压力
对于在城市生活中忙碌的上班族来说,运动是很好对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方式,不仅身体得到合理的锻炼,身体内积蓄的压力和负面情绪会被大量的释放,对心理健康是一种很好的调解和保护。定期参加短距离的马拉松赛事,能使上班族在跑步的过程中享受运动的快乐、跑友的热情、城市的感召,忘记快节奏生活带来的种种压迫。
3.盲目跟风、炫耀心理
由于目前跑马拉松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新趋势,大部分人都希望自己能成为弄潮儿,所以这些人蜂拥而至,报名参加各种类型的马拉松比赛,在朋友圈里自豪的晒出运动装备、抽签号码以及开赛时壮观景象。虽然这也是推动马拉松赛事火热起来的因素之一,但这种不考虑自身身体情况,盲目跟风的做法是以用生命为代价的炫耀。
(四)城市方面
1.促进经济发展
举办马拉松赛事,将给城市带来不菲的经济效益,参加马拉松赛的选手和观众在参与比赛之余,也为城市的饮食、购物、住宿、交通、旅游等相关行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在新常态下,服务经济正在成为主轴,加之考核机制的调整,官员更希望通过举办大型赛事活动,带动旅游消费和经济社会发展。
2.提升城市知名度
每个城市有其独特的文化和魅力,马拉松赛事通过营销事件和传媒合力对城市知名度形成"叠加效应”,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在传媒作用下,展现独有的历史风貌和人文特点,这种影响力巨大而广泛,传递和塑造着城市品牌价值。
3.提高城市活力
在中国,马拉松比赛承担着嘉年华、狂欢节的作用。城市需要这样一个展示自身形象和凝聚人心的平台。对于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来说,马拉松不仅仅是一场赛事,更是整个城市的狂欢和节日,举办马拉松,能调动市民的积极性,使居民有主人翁的感觉,积极投身建设和维护城市,提升城市活力。
参考文献:
[1] 陈华.对国内城市马拉松“热”潮的“冷”思考[N].解放日报.2014.12.4.008.
[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
[3] 阮伟,钟秉枢.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15)[M].社科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 体育总局关于推进体育赛事审批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5] 范明志 马拉松运动的社会学分析文化[J].视野.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