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探讨

来源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ix55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及其增强程度与肿瘤侵袭性的关系。

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1例患者共73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病灶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对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增强程度甲状腺乳头状癌其包膜和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的差异。

结果

73个甲状腺乳头状癌灶中超声造影表现低增强52个(71.2%),等增强13个(17.8%),高增强8个(11.0%)。52个低增强的病灶中包膜侵犯23个(44.2%),等增强及高增强21个病灶中包膜侵犯15个(71.4%),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增强52个病灶中淋巴结转移25个(48.1%),等增强及高增强21个中淋巴结转移13个(6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造影不同增强程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侵袭性相关,等增强及高增强者更多出现包膜侵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不同时期女性的肛提肌收缩功能,评估产后不同阶段女性肛提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46例产后女性,在产后6~8周及产后半年进行随访观察,选取43例未育女性作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经会阴盆底超声检查,分别采集静息期和收缩期的盆膈裂孔图像,测量盆膈裂孔前后径(L)和面积(A),计算肛提肌收缩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改变量(ΔL)和面积改变量(ΔA),比较不同组别间ΔL、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acoustic radiation force impulse,ARFI)技术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联合诊断肝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在我院进行肝组织活检并经病理确诊为急性排异反应的58例肝移植患者行常规超声检查及CDFI、ARFI检查,主要观察指标为移植肝前后径、门静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