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是一部荟萃世界文明精华的百科全书,是一个展示中国发展新貌的宽广舞台。参与世博、建功世博,是举国上下的光荣与梦想。世博园建设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中国国家馆,其“中国红”幕墙工程则是体现建筑思想、传递中华文化神韵的核心工程。凌云集团践行“有1%的希望,做100%努力”的竞争理念,发扬“不干则已,要干就争一流”的凌云作风,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甘于奉献,让“中国红”从这里走向世界……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开园迎宾。浦江两岸,鲜花斗艳,人流如织。
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独具匠心的展馆汇聚这里,风情各异、美轮美奂。寓意“东方之冠”、“天下粮仓”的中国国家馆以其富有中华民族精神气韵的“中国红”和别出心裁的空间结构秩序,显得格外抢眼。
让世博园这一核心建筑盛装亮相的,就是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的一支劲旅——凌云集团。为了拿下这个著名建筑的幕墙工程,让“中国红”从意象变成具体、从设想变成现实,并大气磅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凌云人付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做精幕墙工程,为世博会添彩
上世纪90年代,凌云人在黄浦江畔成功承建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的幕墙工程,跻身为中国幕墙行业的排头兵。然而,进入新世纪,凌云幕墙在上海市场一度低迷,徘徊不前。
“上海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缩影,一定要把上海市场做强,重振凌云幕墙雄风!”2006年,公司实施“做精做强”的发展战略,借世博会机遇,跟踪世博园建设工程,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想为世博添彩的又何止凌云!国内外14家知名幕墙企业云集上海滩,展开了一场比技术、较质量、赛毅力的角逐。
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的核心建筑,拿下其“中国红”幕墙工程是成功突围的关键。在竞争对手对“一轴四馆”普遍撒网的情势下,时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刘鹏通过深思熟虑决定破釜沉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个近似冒险的决策得到了时任建装总公司董事长孙健、总经理蔡继红的坚决支持。
伴随着愿望和决心而来的,是对“中国红”的一次艰难的追寻之旅。国家馆幕墙颜色被定为一种称作“中国红”的红色,但能够反映“中国红”的色调成千上万,哪一种红最能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怎样才能准确表现,并不容易。国家馆建设伊始,其他方案早已确定,而“中国红”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决策层、设计师和各类专家心目中的抽象概念,迟迟难以敲定。
2008年初,凌云集团抽调精兵强将汇聚上海,提前消化理解建筑设计思想理念,全面配合设计团队展开“中国红”及其幕墙表现形式的研究。公司专门派出得力人员分赴全国上百个厂家,行程数万公里,选用几十种材料做了上千次试验,几乎试遍了所有能够表现“中国红”的形式,最后确定了玻璃材质和铝材两种待选方案。
自行投入100多万元,用玻璃材质和铝材制作了8套样板。专家组设想的他们实现了,专家组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前面,做到了前面。
住帐篷、吃干粮……上到项目经理,下到普通工人,在荒草丛生条件极其艰苦的工地上,不分昼夜,加班加点……
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实物挂样模拟……在他们的努力下,设计方提出的国旗红、故宫红、朱砂红等上百种不同色调的红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被一一试了个遍,各种不同的方案得到了充分展示。
“把最好的红组合起来、融合起来,色调沉稳、富有质感、承载丰富,就是中国红!”专家组的同志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中国红’色调、内涵、精神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过程。没有凌云集团的辛勤努力,很难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努力,2009年4月25日,设计团队在凌云人的热忱帮助下,终于确定了灯芯绒状肌理铝板“中国红”方案,同时敲定国家馆馆体颜色由7种红色自上而下、由深及浅组成,确保不同光照条件下“中国红”的最佳视觉效果。
随后,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一鼓作气,迅速拿出了幕墙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文件。严谨过硬的作风、简洁的工程设计,一流的技术实力、规范的工艺流程,精确的工程报价……凌云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博园工程指挥部的信任。
经过8轮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竞标答辩和综合考察,世博局最终把“中国红”幕墙工程建设的重任郑重交给了凌云集团。
拿出看家本领,打造“世界级”精品
“说了算,定了干”,“不干则已,要干争一流”,“干一个工程,树一块牌子,占一片市场”……,在长期市场砥砺中,凌云人形成了一系列可贵的文化理念。这次,他们又把这些贯穿于“中国红”幕墙工程始终。
世博园建设计划严密,中国国家馆建设工期紧张,要在2009年底前峻工,工程浩繁,千头万绪。按倒计时安排,幕墙工程被限定在5月25日~7月25日之间完成,需要制作、安装8296块外墙铝板、1232块特种玻璃、5290块保温铝板,这相当于以往1年的工作量。
特别是,每块玻璃将近400公斤,即使在平地上,搬运都非常困难。国家馆的玻璃层处于楼层之间的悬空部位,并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在不允许用脚手架和吊篮的情况下铺装,难度非常大。
2009年3月5日,第一次试装玻璃,40多个人忙乎了一个上午才装好一块。盯在施工现场的世博局领导急了:“按照这样的进度,别说两个月,两年都完不成,后面的工程怎么办?”
“再难啃的骨头我们也要啃下来!”由项目管理精英、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小组迅即展开研究攻关。试验,改进,再试验……十几套解决方案相继出炉,经过上百次论证、筛选,玻璃和铝板安装系统很快研发成功。
采用这两套系统,可将玻璃和铝板自动起吊到位、装入轨道,自行滑入精确位置安装,实现了自动化施工,使工作效率和精确率提高了几十倍。这两套系统填补了行业施工技术的空白,并获得国家专利。
特殊的工期和质量要求,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拿出12分的小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就是一个镙丝钉出现差错,都会造成大量返工。
施工之初,工程技术人员按照习惯做法对建筑表面挂点进行了抽样测量,形成了一个两页纸的测点报告。
“如果按照这个报告施工,我们既保证不了质量,又保证不了进度”,工程总指挥刘鹏严肃地说,“必须把每个挂点的数据都测出来。”
测量上万个挂点,烦琐而枯燥,工作量极大,技术人员很不理解。刘鹏就反复向他们灌输,国家馆幕墙工程是国家工程、必须打造成世界级精品。只有认真测量每一个挂点的精确坐标信息,确定好每一块材料的编号和位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才有保证。
认识的统一化为实践的动力。他们在20天之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20049个挂点的80196个数据的测量和录入。2页纸的测点报告变成了120多页。依据测量结果,他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400多页的施工流程规范,对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程序、标准和要求,对每一块材料都进行编号,确定了生产、运输、安装的程序和时间节点。为弥补土建误差,他们以往施工只用2~3套幕墙板块转接系统,这次根据测点报告专门设计、制作了16套系统。
一系列举措,为工程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5月25日,随着一声发令枪响,鞭炮齐鸣,两块中国红金属肌理板徐徐吊升到44米高的国家馆外立面,第一抹“中国红”引来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凌云集团总经理孙健在幕墙开工仪式上庄严承诺,要把国家馆装扮成为大上海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这一天开始,整个工程的运转就像电脑一样精确、高效。7月25日,绚丽夺目的“中国红”幕墙工程如期完工,那一抹动人的红,映照着波光鳞鳞的黄浦江,完美地凸现在了世界的东方。
世博局领导对工程质量非常满意,专程前往凌云集团武汉总部举办仪式,将锦旗和10万元奖金郑重地递到凌云集团总经理孙健手中,以表达世博局的感激之情。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又授予凌云集团世博中国馆项目部“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不穿军装的军人,敢打硬仗的铁军”
这是一支勇于牺牲,特别能吃苦的队伍。
这是一支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特别听指挥的队伍。
……
无论世博建设有什么样的要求,总是第一时间完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克服……
2009年6月,“中国红”幕墙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世博局领导检查中国馆施工进度时,不经意地说,如果用木板把玻璃墙内层封闭起来,同时展开的内装和布展就方便了。在场的有很多承建单位领导,只有凌云集团意识敏锐。两天后,凌云集团已经把玻璃墙内层全部封装完毕。世博局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对他们雷厉风行、不讲价钱、主动作为的作风大为赞叹:“没想到你们这么快!1万多平方米,两天就拿下了。凌云就是不一样,还是你们最可靠!”
工程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时,各省市的地区馆与国家馆连接部墙体的装饰工程突然陷入困境。这部分工程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头绪繁锁,所需的成千上万件材料无法批量生产,只能一个一个单独设计、制作。很多参建单位虽然想拿下这些工程,但是经过世博局反复考察,实力和技术都无法满足要求。
最后,世博局领导找到凌云,请他们帮忙啃下这块“硬骨头”。虽然全体员工已经在工地上鏖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但考虑到世博建设大局,他们再次毫无怨言地投入新的攻坚战……
独特的设计,精细的施工,国家馆与地区馆巧妙地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让“中国红”独有的风采和神韵更加光彩夺目……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凌云人的身影。世博局领导亲切地称他们是世博园建设的“救火队”、“消防队”。临近2010年春节,世博园指挥部突然决定对国家馆顶部进行改造,任务又一次下达给他们。
“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我们不上谁上!”80多名工人毅然放弃了回家过年的计划……
“参建世博是一辈子的光荣!我一定要带家人再来世博园,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我参加的工程。”一位工人对媒体记者说。
正是在这种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鞭策激励下,每个员工都能顾全大局、勇于奉献,主动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
工程冲刺的关键阶段,工程副总指挥蔡佑元的岳母重病住院,妻子哭着打电话让他回家,直到工程结束,他才回去;主设计师王福东接到岳父病危通知书,他只回家看望了一眼,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岗位……
凌云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向国家、向世博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0年4月19日,凌云集团参与施工的最后一批工人在中国国家馆前合影。照片上,工人们灿烂的笑脸与国家馆的“中国红”融为一体,构成了朝气蓬勃的绝美画面……
2010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开园迎宾。浦江两岸,鲜花斗艳,人流如织。
189个国家和57个国际组织独具匠心的展馆汇聚这里,风情各异、美轮美奂。寓意“东方之冠”、“天下粮仓”的中国国家馆以其富有中华民族精神气韵的“中国红”和别出心裁的空间结构秩序,显得格外抢眼。
让世博园这一核心建筑盛装亮相的,就是中国建筑幕墙行业的一支劲旅——凌云集团。为了拿下这个著名建筑的幕墙工程,让“中国红”从意象变成具体、从设想变成现实,并大气磅礴地呈现在世界面前,凌云人付出了非凡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
做精幕墙工程,为世博会添彩
上世纪90年代,凌云人在黄浦江畔成功承建了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金茂大厦等地标性建筑的幕墙工程,跻身为中国幕墙行业的排头兵。然而,进入新世纪,凌云幕墙在上海市场一度低迷,徘徊不前。
“上海是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城市建设的缩影,一定要把上海市场做强,重振凌云幕墙雄风!”2006年,公司实施“做精做强”的发展战略,借世博会机遇,跟踪世博园建设工程,开始了新的征程。然而,想为世博添彩的又何止凌云!国内外14家知名幕墙企业云集上海滩,展开了一场比技术、较质量、赛毅力的角逐。
中国国家馆是世博园的核心建筑,拿下其“中国红”幕墙工程是成功突围的关键。在竞争对手对“一轴四馆”普遍撒网的情势下,时任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刘鹏通过深思熟虑决定破釜沉舟,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这个近似冒险的决策得到了时任建装总公司董事长孙健、总经理蔡继红的坚决支持。
伴随着愿望和决心而来的,是对“中国红”的一次艰难的追寻之旅。国家馆幕墙颜色被定为一种称作“中国红”的红色,但能够反映“中国红”的色调成千上万,哪一种红最能传递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怎样才能准确表现,并不容易。国家馆建设伊始,其他方案早已确定,而“中国红”在很长一段时间只是决策层、设计师和各类专家心目中的抽象概念,迟迟难以敲定。
2008年初,凌云集团抽调精兵强将汇聚上海,提前消化理解建筑设计思想理念,全面配合设计团队展开“中国红”及其幕墙表现形式的研究。公司专门派出得力人员分赴全国上百个厂家,行程数万公里,选用几十种材料做了上千次试验,几乎试遍了所有能够表现“中国红”的形式,最后确定了玻璃材质和铝材两种待选方案。
自行投入100多万元,用玻璃材质和铝材制作了8套样板。专家组设想的他们实现了,专家组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前面,做到了前面。
住帐篷、吃干粮……上到项目经理,下到普通工人,在荒草丛生条件极其艰苦的工地上,不分昼夜,加班加点……
一次又一次的反复试验,一次又一次的实物挂样模拟……在他们的努力下,设计方提出的国旗红、故宫红、朱砂红等上百种不同色调的红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被一一试了个遍,各种不同的方案得到了充分展示。
“把最好的红组合起来、融合起来,色调沉稳、富有质感、承载丰富,就是中国红!”专家组的同志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中国红’色调、内涵、精神的不断研究和认识过程。没有凌云集团的辛勤努力,很难达到这么好的效果!”
经过近10个月的艰苦努力,2009年4月25日,设计团队在凌云人的热忱帮助下,终于确定了灯芯绒状肌理铝板“中国红”方案,同时敲定国家馆馆体颜色由7种红色自上而下、由深及浅组成,确保不同光照条件下“中国红”的最佳视觉效果。
随后,工程技术人员和商务人员一鼓作气,迅速拿出了幕墙设计方案、施工方案等文件。严谨过硬的作风、简洁的工程设计,一流的技术实力、规范的工艺流程,精确的工程报价……凌云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世博园工程指挥部的信任。
经过8轮严格得近乎苛刻的竞标答辩和综合考察,世博局最终把“中国红”幕墙工程建设的重任郑重交给了凌云集团。
拿出看家本领,打造“世界级”精品
“说了算,定了干”,“不干则已,要干争一流”,“干一个工程,树一块牌子,占一片市场”……,在长期市场砥砺中,凌云人形成了一系列可贵的文化理念。这次,他们又把这些贯穿于“中国红”幕墙工程始终。
世博园建设计划严密,中国国家馆建设工期紧张,要在2009年底前峻工,工程浩繁,千头万绪。按倒计时安排,幕墙工程被限定在5月25日~7月25日之间完成,需要制作、安装8296块外墙铝板、1232块特种玻璃、5290块保温铝板,这相当于以往1年的工作量。
特别是,每块玻璃将近400公斤,即使在平地上,搬运都非常困难。国家馆的玻璃层处于楼层之间的悬空部位,并且要以135度的外倾角,在不允许用脚手架和吊篮的情况下铺装,难度非常大。
2009年3月5日,第一次试装玻璃,40多个人忙乎了一个上午才装好一块。盯在施工现场的世博局领导急了:“按照这样的进度,别说两个月,两年都完不成,后面的工程怎么办?”
“再难啃的骨头我们也要啃下来!”由项目管理精英、工程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小组迅即展开研究攻关。试验,改进,再试验……十几套解决方案相继出炉,经过上百次论证、筛选,玻璃和铝板安装系统很快研发成功。
采用这两套系统,可将玻璃和铝板自动起吊到位、装入轨道,自行滑入精确位置安装,实现了自动化施工,使工作效率和精确率提高了几十倍。这两套系统填补了行业施工技术的空白,并获得国家专利。
特殊的工期和质量要求,每项工作、每个环节都要拿出12分的小心,才能确保万无一失。否则,就是一个镙丝钉出现差错,都会造成大量返工。
施工之初,工程技术人员按照习惯做法对建筑表面挂点进行了抽样测量,形成了一个两页纸的测点报告。
“如果按照这个报告施工,我们既保证不了质量,又保证不了进度”,工程总指挥刘鹏严肃地说,“必须把每个挂点的数据都测出来。”
测量上万个挂点,烦琐而枯燥,工作量极大,技术人员很不理解。刘鹏就反复向他们灌输,国家馆幕墙工程是国家工程、必须打造成世界级精品。只有认真测量每一个挂点的精确坐标信息,确定好每一块材料的编号和位置,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才有保证。
认识的统一化为实践的动力。他们在20天之内,一丝不苟地完成了20049个挂点的80196个数据的测量和录入。2页纸的测点报告变成了120多页。依据测量结果,他们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编制了400多页的施工流程规范,对每一项工作都明确了程序、标准和要求,对每一块材料都进行编号,确定了生产、运输、安装的程序和时间节点。为弥补土建误差,他们以往施工只用2~3套幕墙板块转接系统,这次根据测点报告专门设计、制作了16套系统。
一系列举措,为工程顺利展开奠定了良好基础。2009年5月25日,随着一声发令枪响,鞭炮齐鸣,两块中国红金属肌理板徐徐吊升到44米高的国家馆外立面,第一抹“中国红”引来众多媒体争相报道。凌云集团总经理孙健在幕墙开工仪式上庄严承诺,要把国家馆装扮成为大上海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从这一天开始,整个工程的运转就像电脑一样精确、高效。7月25日,绚丽夺目的“中国红”幕墙工程如期完工,那一抹动人的红,映照着波光鳞鳞的黄浦江,完美地凸现在了世界的东方。
世博局领导对工程质量非常满意,专程前往凌云集团武汉总部举办仪式,将锦旗和10万元奖金郑重地递到凌云集团总经理孙健手中,以表达世博局的感激之情。不久,中华全国总工会又授予凌云集团世博中国馆项目部“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
“不穿军装的军人,敢打硬仗的铁军”
这是一支勇于牺牲,特别能吃苦的队伍。
这是一支敢打硬仗,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这是一支纪律严明,特别听指挥的队伍。
……
无论世博建设有什么样的要求,总是第一时间完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是想方设法克服……
2009年6月,“中国红”幕墙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世博局领导检查中国馆施工进度时,不经意地说,如果用木板把玻璃墙内层封闭起来,同时展开的内装和布展就方便了。在场的有很多承建单位领导,只有凌云集团意识敏锐。两天后,凌云集团已经把玻璃墙内层全部封装完毕。世博局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对他们雷厉风行、不讲价钱、主动作为的作风大为赞叹:“没想到你们这么快!1万多平方米,两天就拿下了。凌云就是不一样,还是你们最可靠!”
工程建设进入收官阶段时,各省市的地区馆与国家馆连接部墙体的装饰工程突然陷入困境。这部分工程结构复杂、技术要求高、头绪繁锁,所需的成千上万件材料无法批量生产,只能一个一个单独设计、制作。很多参建单位虽然想拿下这些工程,但是经过世博局反复考察,实力和技术都无法满足要求。
最后,世博局领导找到凌云,请他们帮忙啃下这块“硬骨头”。虽然全体员工已经在工地上鏖战了200多个日日夜夜,但考虑到世博建设大局,他们再次毫无怨言地投入新的攻坚战……
独特的设计,精细的施工,国家馆与地区馆巧妙地融为一体,相互映衬,让“中国红”独有的风采和神韵更加光彩夺目……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凌云人的身影。世博局领导亲切地称他们是世博园建设的“救火队”、“消防队”。临近2010年春节,世博园指挥部突然决定对国家馆顶部进行改造,任务又一次下达给他们。
“我们是不穿军装的军人,我们不上谁上!”80多名工人毅然放弃了回家过年的计划……
“参建世博是一辈子的光荣!我一定要带家人再来世博园,自豪地告诉他们,这是我参加的工程。”一位工人对媒体记者说。
正是在这种自豪感和荣誉感的鞭策激励下,每个员工都能顾全大局、勇于奉献,主动克服个人和家庭困难。
工程冲刺的关键阶段,工程副总指挥蔡佑元的岳母重病住院,妻子哭着打电话让他回家,直到工程结束,他才回去;主设计师王福东接到岳父病危通知书,他只回家看望了一眼,第二天就返回工作岗位……
凌云人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向国家、向世博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10年4月19日,凌云集团参与施工的最后一批工人在中国国家馆前合影。照片上,工人们灿烂的笑脸与国家馆的“中国红”融为一体,构成了朝气蓬勃的绝美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