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采用文献法,逻辑推理法,社会学方法等对全民健身体育的发展展开观察分析,从而意识到在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科技为主流的社会发展中,全民健身在社会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和谐体育 体育人口 农村体育 群众体育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稳定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而和谐体育就是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科学的认识全民健身的重要地位。
1.全民健身的概念及意义
1.1 全民健身的概念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1,2全民健身的意义
党的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曾经讲过:“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而我们的全民健身则是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它可以更好的将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进而让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 问题分析
2.1我国健身文化与西方健身文化的不适应
由于历史的差异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我国文化特性在与现代西方文化的结合上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当然作为文化形式的体育也不例外:古代奥运源于希腊,有较强有力的攻击文化体育,现代奥运源与法国,体现的是一种竞技美,而以中庸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往往不主张张扬,强调的是“为稳(忍)者好“,道德品质高于一切,而人的身体只是灵魂的载体,容易被突破。这也是影响我们全民健身的走向的文化要素之一。
2.2 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不适应
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繁忙,致使很大一部分人在心底里都压抑着一种冲动和释放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释放需要一种合理的途径。于是竞技运动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参与到竞技运动中去,相对更多的青年人来说,竞技运动是一种潮流,是对于运动偶像的追求,对技术的追求,是他们参与的动力。因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运动的意义,认识水平的低下和表面化使他们的运动目的认识缺乏一种科学性,系统性,往往忽视运动的本质。
2.3 我国体育人口少,各年龄层比例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城乡差距大
通过表一、表二,我们大致知道,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广大的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的贫困地区,人民有的还在努力实现温饱,根本谈不上体育健身。
2.3.2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利用不合理,文化素养不齐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的体育场馆尚能基本维持人们正常的健身需求外,多数中小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体育场馆根本不能满足其健身需求。场馆欠维护,破损严重,可利用率下降,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协调。同时文化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人口的比例。
2.3.3 各年龄段体育人口参次不齐,女生占有率较低
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呈现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而正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口数量都远远低于其他年龄段。我国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而16-25岁和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分别占该年龄段的33.4%和21.7%,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的数量占该年龄体育人口数量的22.2%,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我国青年,中年体育人口严重偏少,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2.4 城乡体育发展严重失衡,农村体育发展落后
2.4.1 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城乡体育差距日益加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城市逐步摆脱了对农村的依赖,走向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化,而农村却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例为1.84:1,1994年为2.96:1,2005年则是3.22:1,甚至更多。“城乡分治”的格局使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要素流动不平等,进而使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与城市。
2.4.2 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及文化水平的差异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城乡间的经济差别、工农差别、文化差别还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别,促使城乡间的不适应,城乡矛盾激发,城里人生活在高楼林立之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节奏性强,生态环境不自然,生活习惯不稳定。而相比之下,农村人生活节奏慢,压力小,较悠闲,且生活环境自然,导致城里人渴望自由,向往健康生活,在工作之余总是想让自己静一静或选择一种积极的休息,于是他们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相比之下,对于农村人来说,自我保护意识就远不如城里人,没病从不主动去医院,认为医院是病人去的地方。
3 解决方案与对策
3.1加强基础教育强化意识,发展科技,以科技带动和谐体育建设和全民健身的实施
体育的和谐发展最终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就要构建体育和谐队伍,是促进体育发展的根本,它的构建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合理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分清楚主次,以重点项目为主线,建设高素质体育人才,带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以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为主体,形成规模适度,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完整的人才队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人才的各个环节。通过政策导向完善机制,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等有效措施,保持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体育队伍奠定人才基础。
3.2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活体育市场
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谐体育的建设同样需要较高的物质水平,需要较发达的生产力.物质是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作为基础,一切体育活动也难以开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开展生产建设,积累大量物质财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相对与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体育完全作为福利事业,依靠国家拨款发展而言的,其实质是发展体育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的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建立体育事业良性运做机制.
3.3政策扶持、加大体育投资、加强指导
全民健身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和谐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强调整体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各个细小环节的建设和发展,并适时的做出有利可行的调整。体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干预和扶持,没有有利的政治作为保障,体育的发展最终只是泡影;与此同时,离开了经济,也就是对体育的投资,体育的和谐发展也就没有了物质的土壤,无法展开甚至会走向灭亡。
3.4加强国际与区域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弘扬体育精神
全民健身的具体实施与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理解和交流,如果我们的体育固守自封,那么我们最多也只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缺乏创造与活力.我们应清楚的全面认识自己,把握世界體坛的最新动态,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及时的做出回应和调整,最终与国际体育发展相适应,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技战术上都将得到提高和超越.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换加速了世界体育体系和体育学科的建设,为新型的世界体育开启希望之门.
参考文献:
[1]刘鹏 牢记体育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力量(BE)
[2]罗孝军 张晓林 从北京奥运看奥运战略与全民健身的冲突与调试(J)湖北体育科技2006(2)163-165
[3]代永胜 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偏低的愿意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25-27
[4]黄爱峰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14-19
[5]江亮 体育的回归与超越 (J) 四川体育科技 2005(1) 14-16
[关键词] 全民健身 和谐体育 体育人口 农村体育 群众体育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稳定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而和谐体育就是要跳出体育看体育,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科学的认识全民健身的重要地位。
1.全民健身的概念及意义
1.1 全民健身的概念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
1,2全民健身的意义
党的领导人胡锦涛同志曾经讲过:“体育已经成为推广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要方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沟通世界、联系世界的重要桥梁”。而我们的全民健身则是体育事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它可以更好的将健康向上的大众体育精神传达给公众,推广健康生活的理念。进而让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让体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 问题分析
2.1我国健身文化与西方健身文化的不适应
由于历史的差异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导致我国文化特性在与现代西方文化的结合上出现了很大的不适应性,当然作为文化形式的体育也不例外:古代奥运源于希腊,有较强有力的攻击文化体育,现代奥运源与法国,体现的是一种竞技美,而以中庸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往往不主张张扬,强调的是“为稳(忍)者好“,道德品质高于一切,而人的身体只是灵魂的载体,容易被突破。这也是影响我们全民健身的走向的文化要素之一。
2.2 我国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不适应
由于工作的压力和生活的繁忙,致使很大一部分人在心底里都压抑着一种冲动和释放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释放需要一种合理的途径。于是竞技运动就成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意无意参与到竞技运动中去,相对更多的青年人来说,竞技运动是一种潮流,是对于运动偶像的追求,对技术的追求,是他们参与的动力。因而,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运动的意义,认识水平的低下和表面化使他们的运动目的认识缺乏一种科学性,系统性,往往忽视运动的本质。
2.3 我国体育人口少,各年龄层比例不均衡,经济发展不平衡。
2.3.1 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城乡差距大
通过表一、表二,我们大致知道,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地区,全民健身运动已经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广大的西部,尤其是西部农村的贫困地区,人民有的还在努力实现温饱,根本谈不上体育健身。
2.3.2 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利用不合理,文化素养不齐
目前,我国除了一些大中城市及沿海开放城市的体育场馆尚能基本维持人们正常的健身需求外,多数中小城市,尤其是广大农村,体育场馆根本不能满足其健身需求。场馆欠维护,破损严重,可利用率下降,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协调。同时文化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人口的比例。
2.3.3 各年龄段体育人口参次不齐,女生占有率较低
资料显示,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呈现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青少年与老年人群体是构成我国体育人口的主体,而正处于中间位置的青壮年,中年人口数量都远远低于其他年龄段。我国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而16-25岁和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分别占该年龄段的33.4%和21.7%,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的数量占该年龄体育人口数量的22.2%,这一系列的数据说明,我国青年,中年体育人口严重偏少,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
2.4 城乡体育发展严重失衡,农村体育发展落后
2.4.1 政策导向和资源分配的不公,城乡体育差距日益加大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城市逐步摆脱了对农村的依赖,走向了以城市为中心的市场化,而农村却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反哺。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对比例为1.84:1,1994年为2.96:1,2005年则是3.22:1,甚至更多。“城乡分治”的格局使社会资源配置不公与要素流动不平等,进而使农村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居民获得的福利性体育服务远落后与城市。
2.4.2 城乡生活方式的差异及文化水平的差异影响体育事业的发展
由于城乡间的经济差别、工农差别、文化差别还有生活方式上的差别,促使城乡间的不适应,城乡矛盾激发,城里人生活在高楼林立之中,生活节奏快,压力大,节奏性强,生态环境不自然,生活习惯不稳定。而相比之下,农村人生活节奏慢,压力小,较悠闲,且生活环境自然,导致城里人渴望自由,向往健康生活,在工作之余总是想让自己静一静或选择一种积极的休息,于是他们开始重视体育锻炼,相比之下,对于农村人来说,自我保护意识就远不如城里人,没病从不主动去医院,认为医院是病人去的地方。
3 解决方案与对策
3.1加强基础教育强化意识,发展科技,以科技带动和谐体育建设和全民健身的实施
体育的和谐发展最终是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就要构建体育和谐队伍,是促进体育发展的根本,它的构建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合理规划人才队伍建设,分清楚主次,以重点项目为主线,建设高素质体育人才,带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以管理人员和教练员为主体,形成规模适度,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梯次完整的人才队伍,紧紧抓住培养、吸引、使用、激励人才的各个环节。通过政策导向完善机制,结构调整,优化资源等有效措施,保持人才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和谐体育队伍奠定人才基础。
3.2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活体育市场
体育事业的发展,和谐体育的建设同样需要较高的物质水平,需要较发达的生产力.物质是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作为基础,一切体育活动也难以开展。所以我们要重视开展生产建设,积累大量物质财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体育产业是相对与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提出的,体育完全作为福利事业,依靠国家拨款发展而言的,其实质是发展体育事业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符合现代体育的基本规则的基础上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建立体育事业良性运做机制.
3.3政策扶持、加大体育投资、加强指导
全民健身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其和谐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各个组成部分的协调发展。所以,在强调整体发展的同时,我们应加强各个细小环节的建设和发展,并适时的做出有利可行的调整。体育的发展需要政策的干预和扶持,没有有利的政治作为保障,体育的发展最终只是泡影;与此同时,离开了经济,也就是对体育的投资,体育的和谐发展也就没有了物质的土壤,无法展开甚至会走向灭亡。
3.4加强国际与区域间的交流,促进资源共享,弘扬体育精神
全民健身的具体实施与和谐体育的构建离不开理解和交流,如果我们的体育固守自封,那么我们最多也只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浅,缺乏创造与活力.我们应清楚的全面认识自己,把握世界體坛的最新动态,进行交流与学习,并及时的做出回应和调整,最终与国际体育发展相适应,无论是在管理还是在技战术上都将得到提高和超越.同时,这种信息的交换加速了世界体育体系和体育学科的建设,为新型的世界体育开启希望之门.
参考文献:
[1]刘鹏 牢记体育社会责任,为构建和谐社会献力量(BE)
[2]罗孝军 张晓林 从北京奥运看奥运战略与全民健身的冲突与调试(J)湖北体育科技2006(2)163-165
[3]代永胜 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偏低的愿意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2) 25-27
[4]黄爱峰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6(6) 14-19
[5]江亮 体育的回归与超越 (J) 四川体育科技 2005(1)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