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重视和提高。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是通过提问、交谈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本文分析了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交流
引言
新一轮的课标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原则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响应、自觉配合师生交流活动,锻炼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共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了解、参与、感悟、总结,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优化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理论,而且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
1.1提问就是交流互动
大多数的课堂无非是教师在上面讲夹杂着不断地提问,学生们都不断地机械性地回应。表边上看起来也很热闹,但是这样做就是真正沟通么,就像某些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讲授《琵琶行》。
教师:诗人感到弹琵琶的女子所传达的矛盾情绪,从而有“感我此言良久立”这样的感叹对不对?
同学:“对”
教师:很好,诗人对弹琵琶的女子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写出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子的琴声呢?
同学:“却坐促弦弦转急”
教师:“非常好,那么诗人这里有种怎样的情绪呢? ”
同学:“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那么最后一次的琵琶曲是不是将诗人的感情推上了顶峰?
同学:对
以上举的例子就是众多语文课的缩影,看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交流得很火热,其实是不是真正地达到了融会贯通呢?这个有待考量,这样的课堂只是起到了传播作用,只是讲,没有授,学生们了解的就只是简单的这首诗,或者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教师并没有引导同学去进行自我的思考,学生们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以及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什么,教师似乎都不关心。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形式的沟通没有达到沟通交流的真正含义,因此,这样的提问不是沟通交流,高效的提问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1.2交流互动越多越好
现在我们实行了新课程的改革创新方案,许多教师也纷纷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认为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然而并没有真正掌握应如何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课堂中过于烘托学生,过多的提问与活动,令有些讲课内容无法体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讲授中,有些教师布置了各个不同方面的分析,比如“科举制度”,“主人公的特点”等,这些点都太过大而空,没有实际意义,同学们也不知道应该把目光放在哪里。结果就导致这篇文章没有主题,从而导致了失败,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不是让学生多多的参与课堂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的含义,要理解其内涵,掌握到方法,有质量的沟通才能使课堂进行得更为成功。
1.3交流就是言语过程
其实,我们从课堂互动交流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交流互动所利用的信息既包括言语信息也包括非言语的信息,提问、发言是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形式,交流不等于提问和发言。学生每天上课节数较多,每节课都有提问和发言的话,过多的提问和发言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且产生说话的抗拒感。如果教师能够明确交流互动不等于言语过程,适当地采取其他的方式,如把发言改为书写、听音乐、看视频,那么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基本策略
2.1有价值问题的提出
(1)设计的问题要独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就会很快地让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乐意学习,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设计有趣的问题一步步地培养的,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设计有趣的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意错问。举个例子,《愚公移山》中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教师只字不提"遗男”。直接说“他的父亲愿意让孩子帮愚公移山吗”,同学们猛地一愣,很快就会明白过来,这样的一惊一乍会让学生对“孀”和“遗”的掌握更牢固。
从不同的侧面提问题。例如《卖炭翁》这一课中。我这样问的:“‘半匹红绡一丈绫’,官吏还真够客套的,如果他们不给,卖炭翁也是干着急啊。”同学咋一想,觉得好像有问题,很快会有学生发表看法。这是官吏经常用的招数,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要设置适度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后要看同学的表情,假如他们皱眉思索,面露为难之色,可以肯定出问题了,问题的高度太高或者是教师语言叙述不够清晰,这时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提示,来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正常的思维状态上来。
(3)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一环套一环,可以让同学的思维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极大的激励着同学们去积极思考,课堂上交流会稳而有序地进行。
2.2投同学之所好,让同学乐于学习,构建交流环境
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身心感到安全下,学习才最有效”,鉴于此,教师就要结合学习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去营造轻松,和谐,让学生感到安适的交流的环境,教师与同学之间要民主,融洽,如亲人一般。在这种环境中,对学生的内心触动才最深刻,有利于他们打幵思维的大门,更能挖掘它们内在的潜力,创新往往从这里开始,还能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积极交流。这样有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发光点,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机会,和他们经常谈心,创设舒心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很有用的。
3结束语
只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更好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娜.论新课标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3.
[2]陈霞:关注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28卷第2期,第132-133页。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语文;课堂交流
引言
新一轮的课标改革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原则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响应、自觉配合师生交流活动,锻炼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集体意识共同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亲身体会、了解、参与、感悟、总结,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优化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理论,而且对教学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误区
1.1提问就是交流互动
大多数的课堂无非是教师在上面讲夹杂着不断地提问,学生们都不断地机械性地回应。表边上看起来也很热闹,但是这样做就是真正沟通么,就像某些教师采用这种方式讲授《琵琶行》。
教师:诗人感到弹琵琶的女子所传达的矛盾情绪,从而有“感我此言良久立”这样的感叹对不对?
同学:“对”
教师:很好,诗人对弹琵琶的女子的遭遇感同身受,从而写出千古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那么是如何描写琵琶女子的琴声呢?
同学:“却坐促弦弦转急”
教师:“非常好,那么诗人这里有种怎样的情绪呢? ”
同学:“江州司马青衫湿”
教师:那么最后一次的琵琶曲是不是将诗人的感情推上了顶峰?
同学:对
以上举的例子就是众多语文课的缩影,看似教师和学生们之间交流得很火热,其实是不是真正地达到了融会贯通呢?这个有待考量,这样的课堂只是起到了传播作用,只是讲,没有授,学生们了解的就只是简单的这首诗,或者这首诗的表面意思,教师并没有引导同学去进行自我的思考,学生们的思想是怎么样的,以及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是什么,教师似乎都不关心。这样的课堂只是表面形式的沟通没有达到沟通交流的真正含义,因此,这样的提问不是沟通交流,高效的提问才能达到沟通的效果。
1.2交流互动越多越好
现在我们实行了新课程的改革创新方案,许多教师也纷纷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认为起主导作用的应该是学生,然而并没有真正掌握应如何融会贯通,真正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在课堂中过于烘托学生,过多的提问与活动,令有些讲课内容无法体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比如,初中课本中的《孔乙己》这篇文章的讲授中,有些教师布置了各个不同方面的分析,比如“科举制度”,“主人公的特点”等,这些点都太过大而空,没有实际意义,同学们也不知道应该把目光放在哪里。结果就导致这篇文章没有主题,从而导致了失败,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不是让学生多多的参与课堂就是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的含义,要理解其内涵,掌握到方法,有质量的沟通才能使课堂进行得更为成功。
1.3交流就是言语过程
其实,我们从课堂互动交流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交流互动所利用的信息既包括言语信息也包括非言语的信息,提问、发言是交流互动的主要形式,但却不是唯一的形式,交流不等于提问和发言。学生每天上课节数较多,每节课都有提问和发言的话,过多的提问和发言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且产生说话的抗拒感。如果教师能够明确交流互动不等于言语过程,适当地采取其他的方式,如把发言改为书写、听音乐、看视频,那么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优化初中语文课堂交流活动的基本策略
2.1有价值问题的提出
(1)设计的问题要独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这样就会很快地让学生进入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产生交流表达的愿望。只要学生愿意学习,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要让学生乐意学习,就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学习热情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设计有趣的问题一步步地培养的,所以教师的重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设计有趣的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故意错问。举个例子,《愚公移山》中的“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教师只字不提"遗男”。直接说“他的父亲愿意让孩子帮愚公移山吗”,同学们猛地一愣,很快就会明白过来,这样的一惊一乍会让学生对“孀”和“遗”的掌握更牢固。
从不同的侧面提问题。例如《卖炭翁》这一课中。我这样问的:“‘半匹红绡一丈绫’,官吏还真够客套的,如果他们不给,卖炭翁也是干着急啊。”同学咋一想,觉得好像有问题,很快会有学生发表看法。这是官吏经常用的招数,用假象迷惑人,欺骗人。这样一来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2)要设置适度的问题。教学过程中抛出问题后要看同学的表情,假如他们皱眉思索,面露为难之色,可以肯定出问题了,问题的高度太高或者是教师语言叙述不够清晰,这时教师要及时地予以提示,来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正常的思维状态上来。
(3)要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一环套一环,可以让同学的思维交流得到更深层次的提高。极大的激励着同学们去积极思考,课堂上交流会稳而有序地进行。
2.2投同学之所好,让同学乐于学习,构建交流环境
罗杰斯提出:“学生只有在身心感到安全下,学习才最有效”,鉴于此,教师就要结合学习的知识,采用多种方法,去营造轻松,和谐,让学生感到安适的交流的环境,教师与同学之间要民主,融洽,如亲人一般。在这种环境中,对学生的内心触动才最深刻,有利于他们打幵思维的大门,更能挖掘它们内在的潜力,创新往往从这里开始,还能激发他们自主参与,积极交流。这样有助学生的心理健康,可以使同学认识到自己的发光点,充分调动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机会,和他们经常谈心,创设舒心的环境,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很有用的。
3结束语
只有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更多的和学生进行交流,才能更好的提高学校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娜.论新课标下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 3.
[2]陈霞:关注语文课堂交流的有效性[J].宁波大学学报.2006年第28卷第2期,第132-1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