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一天到晚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未来的汽车生活

来源 :世纪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kai1986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7年前,彼时还在造摩托车的李书福准备发力造汽车,在2001年央视《对话》节目现场,当时包括“教父”柳传志、王石等在内的企业家认为李书福的“造车梦”有点“天方夜谭”,“汽车疯子”的称号由此而来。17年后,柳传志不得不承认,以“狂人”这个标签形容李书福最为贴切。在李一举拿下戴姆勒9.69%的股份后,柳传志慨叹当初错看了李,力赞道,“这不是给中国企业家长脸吗?”
  李书福是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从1997年造车正式启动至今,李书福浸淫汽车行业已二十余载,其间因“民营”身份遭遇种种质疑。从为一纸“准生证”奔走呼号的“造车黑户”到从低端市场切入的“模仿者”,再到“民营汽车的品牌典范”,李书福在整个汽车产业不断变化的潮流中借势借力,完成了一次次成长与蜕变。他的造车史,是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中国汽车行业从弱到强的缩影。
  李书福曾说自己在汽车领域“一天到晚四处奔波,就是为了‘未来的汽车生活’”。2018年,他再次强调了自己的新目标——吉利全面发力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90%以上的吉利汽车都将是新能源汽车”。

寻找汽车产业“奶酪”


  这注定成为中国汽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2月24日,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宣布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
  李书福从小就有一个“奔驰梦”。小时候喜欢用泥巴做很多汽车,放在床底下,虽然挨父亲责骂,但他对汽车的兴趣丝毫未减,坚信自己终有一日会进入此行业。
  早年,李书福并非一脚就踏入汽车领域。1982年,恰逢改革开放之初,高中毕业后还不满20岁的李书福开过照相馆、电冰箱厂,干过装潢、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第一次动造车的念头源于1989年一次在深圳学习的机会,但当时条件不成熟,李书福决定从造摩托车过渡。
  无论是造摩托车还是造汽车,面临的第一道关口都是国家的“准生证”。据李回忆,为了拿到摩托车的“准生证”,他当年非但没有进入机械部的大门,还反被里面扫地的人奚落。1998年,国家机械部才正式批准了吉利摩托车生产权。

  在涉足摩托车行业的同时,李书福也从公司内部搜罗了三位懂汽车的人才,开始进军造车。奔波各地观察学习、买零部件拆解研究,直到1998年,吉利生产的第一辆车下线。不过问题也接踵而至,最大的难题是尽快争取到国家给的汽车生产许可证,也就是外界所说的“准生证”。
  彼时,国内对汽车的需求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像德国大众、日本丰田、美国通用等外国品牌均已进入中国市场,而中国一些民营企业想要拿到“准生证”,进入国内汽车生产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简直比登天还难。事实上,从开始造车的那一刻起,李书福就不断为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而四处奔走呼号,但国家的产业政策就像城堡的大门一样紧闭着。很长一段时间,李书福别无选择,只能等待。
  最终李书福开始采取迂回战术,他通过向四川德阳监狱汽车厂注资控股“借”到了一张许可证,由此双方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后改为“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吉利占70%股份。但这家公司只能生产一种像轿车但不是轿车的客车。随后,李书福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的第一个汽车厂。
  造车的想法从萌生到落地一直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被人当成犯罪一样,好像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屡次碰壁的李书福呐喊,“为什么不把我们作为一个民间造车的试验田?” 1999年,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视察吉利时,李书福甚至向他请求:“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尝试,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
  当时也是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前夜,有不少关于中国加入WTO后中国民营企业何去何从的讨论。有人认为,一个只投了十来个亿的民营企业在WTO前有限的保护期内,可能还能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中国加入WTO之后,吉利是危险的,毕竟面对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无论是资本实力、技术人才、营销网络等方面吉利都不占优势,难以形成竞争力。
  1999年9月,在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依然未见“吉利”之名,这令李书福黯然神伤。他曾在2001年接受本刊采访时回忆,有一次,酒喝多了,他就哭了,说,自己真是何苦这样呢?何苦一次一次重复着危险的游戏?但酒醒之后,李书福也只是自嘲一阵子“自己脑袋有病”而已。
  在造车这件事情上,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他写诗写歌词聊以慰藉,坚信“民营企业进入汽车工业是迟早的事”。
  2001年11月9日,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前夜,李书福终于拿到了苦苦等待了近十年之久的汽车生产许可证,“是托了WTO的福”,李书福笑言,吉利集团也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彼时,柳传志对李书福大胆进军汽车之举持怀疑态度,认为李拿到的只是寻找汽车产业“奶酪”的权利而非“奶酪”本身,“有可能还要经过十八层地狱的考验,还真说不定呢!”柳传志在前文所述《对话》节目中笑称。彼时,李书福一脸释然地回应,“17年前造汽车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判断力”。

  加入WTO后,外界驚呼“狼来了”,李书福豪情万丈,挥笔作诗,对中国民营汽车品牌即将到来的“春天”迷之自信——“寒冬去,春天到,埋头苦干静悄悄。不要吵,不要闹,自主品牌撑大腰。欧美风,韩日潮,崇洋媚外何时了?中国车,飞多高,奋战十年变大雕!”

“世纪汽车婴儿”的蜕变


  按照李书福的说法,“准生证”给了他99%活下去的可能性,但活下去意味着更加残酷的战场。造车门槛极高,作为后入者,吉利如何在风卷残云般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吉利进入低端产品市场的时机也刚刚好,“早三年,政策不允许进入,晚三年,完全来不及积累经验。”李书福曾在2011 年的一次公开活动上提及,“上世纪 90 年代国家基本垄断汽车制造,这反而让价格低、质量次的民企造车有了生存空间。”于是,吉利有了第一辆组合版的试制车“吉利一号”以及“豪情”诞生。不过弊端亦随之而来,吉利豪情灯组漏水严重,车门密封性差,以致于不得不全部报废。
  靠占领低端市场并非长久之计。2006年,在汽车低端市场上摸爬滚打了五年后,吉利试图通过参与海外收购来实现自身的技术、品牌升级。彼时,不少车企早已对国外汽车品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热情。资料显示,2004年10月,上汽集团以5亿美元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48.9%的股权,借助后者的技术研发来发展自主品牌;北汽则以2亿美元收购萨博核心技术。
  早在2002年,李书福就在内部放出豪言,“我们要收购世界名牌沃尔沃!”同年,李书福瞄准了英国罗孚汽车,但因缺乏经验,又“不懂规矩”,最终输给南京汽车公司。
  四年后,他又盯上了奔驰汽车旗下Smart品牌,但对方一上来就提出了苛刻条件使得合作无果。2006年,吉利收购英国锰铜控股19.97%的股份,这也成为吉利海外收购的初次尝试。李书福终于如愿地“打破汽车制造的神秘感”——“只要有钱,就能买到技术、买到零配件、请到人、设计出好的产品。”
  2007年,吉利开始实施战略转型,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转向“造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全新的吉利汽车品牌形象日益清晰。实施战略后第三年,吉利汽车销量达33万辆,同比增长达48%;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增长28%。
  2008年,李书福又借金融危机带来的机会,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亚DSI自动变速器公司。
  很多了解李书福的人说,他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实现他的“沃尔沃之梦”。

8年,18亿


  在吉利9次海内外并购案例中,最耀眼的当属收购沃尔沃,这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最成功也是最具挑战的海外汽车并购案。如果以“跨国恋”来形容此次并购,那么为这次“牵手”,李书福前后耗时8年、斥资18亿美元,终“抱得美人归”。这段联姻始于2002年李书福的一个想法。基于对北美汽车市场即将饱和的判断,李书福大胆预测,已于1999年收购沃尔沃的福特公司必然抛售前者。他认为当时规模和消费能力都在快速成长中的中国汽车市场需要沃尔沃这样的高端品牌。
  2007年,李书福亲自前往拜访福特公司高层,当时深陷财政危机的福特并没有出售沃尔沃之意。李书福仍不甘心,连续两年跑到美国底特律参加车展,找机会和福特的首席财务官喝咖啡、聊天,但对方很明确地回绝,“我们福特一年的销售额是1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1000多亿元。”
  李书福发出的两次正式邀约都被对方回绝,2008年的金融危机才给李书福带来了机会。巨亏100亿美元、打算出售沃尔沃的福特首先想到了这位多年来执著的中国民营企业家。
  拿到了竞购沃尔沃入场券的吉利还面对着其他竞争者,谈判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吉利的收购提议在福特总部被讨论了数月,为了说服福特公司,李书福组建了一个200多人的谈判团,挖来业内熟悉此类并购套路的精英。关键时刻,他甚至亲自上阵,操着一口不怎么标准流利的英语来应答。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在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和中国吉利集团当中作出了选择,宣布后者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这意味着买卖双方已经基本明确,接下来可以谈收购细节。当时首次提出60亿美元收购要价,这对草根出身的吉利而言不啻天价,毕竟当时吉利的总市值也才不到200亿。两个月后,双方将价格调整为18亿美元,福特对外宣布已和吉利达成框架协议。《哈佛商业评论》曾以“教科书般的合作” 评价这桩交易。毋庸置疑的是,并购沃尔沃成为吉利品牌进阶之路上极为关键的一步。
  2010年3月28日,在签字仪式上,李书福会心一笑,他为自己8年的梦想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一个不被理解的“疯子”


  近两年,一向“语出惊人”的李书福在公开场合变得低调了许多。

  去年两会上,有记者在会后拦着采访他:“你还是汽车疯子吗?”李书福不急不恼地回应,“我们还是实实在在地讨论。”今年两会,李书福有了新身份,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的他,除了带来网约车和甲醇汽车两项建议之外,再次强调了自己此前所提及的“新目标”——吉利全面发力于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90%以上的吉利汽车都将是新能源汽车”。
  他关注着一切与汽车、互联网出行有关的话题——新能源、自动驾驶。面对互联网技术的冲击,李书福表态,“做汽车闭门造车是不行的,要学会使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在汽车传统工业变革中迎接新挑战。”在他看来,互联网技术与汽车产业的合作是大势所趋,有利于各方协同效应的放大。

  有人说,李书福关注的话题有点超前,但这些似乎和他当年大胆提出“我要造车”如出一辙。如果说造车构成李书福的整个梦想版图,那么“新能源”、“无人驾驶”就是他版图上极为崭新的一块。从最初的造摩托车到造汽车,从办浙江经济管理学院到吉利大学,从收购沃尔沃到拿下戴姆勒,每件事似乎都不被外界看好,但李書福却都做到了,看起来做得还很不错。
  也有人说,这是李书福缺乏安全感的表现,正是这种不安全感使得他必须不断为吉利寻找安全边界。他时刻保持着对汽车行业发展的敏感与危机感,他生怕被时代抛下,昔日的汽车疯子李书福,依旧在做着“疯狂”的事。如今,这位55岁的“汽车疯子”依旧在路上,他的“造车梦”还在继续。
其他文献
所谓村落庙会,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村庄轮流主办,民众自发、自愿、自主举办的庙会。庙会祭拜的一般是自然神、祖先神或对当地、国家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女登、文王、扁鹊、岳飞;也有道教、佛教人物,如关帝、财神、龙王、观音。信仰的力量  在考察河北、陕西等多地村落庙会后,我们发现,村落庙会能够数百年甚至千年传承,民间信仰起到了巨大作用。  河北省井陉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人口不过三十多万,可村落庙会数不胜数。
伴随着商品房的发展,这20年来,中介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贝壳研究院近期回顾了房地产经纪行业的20年发展史,披露了众多一手数据,还原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野蛮生长到合作共生的全过程。全行业累计交易额突破30万亿  房产经纪是一个衍生行业,考察它的历史和发展需要将其放置到房地产市场大环境变迁之下。毫无疑问,二手房市场的崛起是推动经纪行业发展成长的驱动力。我国二手房交易市场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据贝壳统
平坦仕途  1962年,24岁的安南进入世界卫生组织日内瓦办事处,其后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等部门工作。1976年,38岁的安南调到纽约联合国总部,便开始了攀登权力顶峰的道路。  1992年,安南升为负责维和事务的副秘书长。1995年8月底,安南的一个重要决定使他得到了美国克林顿政府的青睐。当时,安南不顾秘书长加利的反对,批准北约轰炸南联盟塞族部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克林顿政府对加利的耐心终于耗尽
满目繁华,终归沉寂。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多名荧幕巨星、文坛才子在不经意间已纷纷陨落。在武侠小说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镛)先生的追悼会在香港殡仪馆低调举行之际,“美国版金庸”斯坦?李辞世的噩耗已传来。加上刚告别人间烟火的李咏、蓝洁瑛,2018年给人以更浓厚的沉闷情绪,这种心情比2003年梅艳芳和张国荣的长辞时更加复杂。  于1922年出生的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漫威之父”斯坦?李(Stan
这位李彦宏亲自从硅谷请回,寄托着百度转型厚望的明星职业经理人,在百度All in AI大战略行至中途,似乎在公司内外也赢得了个人口碑的时刻,突然交出对百度实际业务的管理权。  虽然,李彦宏称,陆奇“将继续担任集团公司的副董事长,”以这个身份继续留在百度,但在很多人看来,这更像是欲盖弥彰。  百度员工的微信群已经炸开,“觉得副董事长就是个虚职,先缓冲一下,下一步就走了。”  “虚职”的分析不虚。从百
这位39岁的企业家,自2015年以来首次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表示,他的目标是将用户群体扩大一倍。目前,美团为3亿多中国消费者提供从送餐、购买电影票到婚纱摄影等各种服务。王兴说,他并不会被他财力雄厚的竞争对手所吓倒。相反,他说,他只是在跟随中国新兴的中产阶层人群的步伐而已。  “当你去观察那些垂直领域时,你会发现它们的用户群体或多或少都会有重合,”他说。“那些想出去吃饭的人、想点外卖的人、想看电影的人
叶兆言不是唯一一个,却是读者公认的写南京最多也是最好的当代作家。  在叶兆言起码有一半寫到南京的作品中,人们记住了他的“夜泊秦淮”系列,他的《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他的《南京人》,还有他新近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的《刻骨铭心》,以及他于60岁之后写出的《南京传》。该书现已全部完稿,将于明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描述南京历史应该从三国开始  南京有着2500多年的建城史,头绪较多,“很显然,要描述南京历史,
马云的回答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而张瑞敏说:“我觉得更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这也是他对海尔这几年的总结。  那些年,“追上了曾经奉为经典的榜样”的张瑞敏,同时也苦于“失去了可资借鉴的标杆”。于是,当海尔驶至这个无人之境,张瑞敏的做法是:拆掉它。  传统企业向“互联网 ”的转型中,张瑞敏带领的海尔大概是最激进和决绝的一个——别人的变革,最多是颠覆式的,可张瑞敏的变革
11月17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程开甲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  在我国的核武器事业中,程开甲功勋卓著,一生情定。1946年8月,他远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师物理学大师波恩,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研究,与导师共同提出了超导电的双带模型。1948年秋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毅然回国,到浙江大学物理系工作。1962年,为两年内进行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程开甲被调
影壇全才,永生不灭  他是上四五十年代的影坛巨擘,伟大的演员。他在短暂坎坷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世留下了18部参演作品,贡献了教科书般的演技!他的代表作都在中国电影史上举重若轻:《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假凤虚凰》《腐蚀》《夜店》《艳阳天》。作为导演,他执导的电影《关连长》《鸡毛信》《天仙配》《雾海夜航》《我这一辈子》等堪称影坛珍宝!  同时,他笔耕不缀,勤于写作,还为我们留下了140多篇文字。他的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