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新课程,教法因人而异。但就思想品德课而言,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必要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思想品德得到提升,修德育人,是我们的教学宗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认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一、以身作则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教会学生做人,这就要求老师正人先正己,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新课程中“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节,其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如果做老师的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动不动暴跳如雷、心烦气躁,还怎么教导学生呢?因而我提出“宽容他人,从我做起”的口号,我首先带头在校报上撰文《校园呼唤宽容》,倡导师生之间要宽容,同学之间要宽容,整个校园都要宽容。我赞美宽容、歌颂宽容。课内课外,学生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我都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心平气和、宽以待人,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凡事替他人着想,俗说:人无完人,老师犯了错误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有一回我上课迟到了,首先诚恳地向同学们认错,请同学们谅解,这样师生共同营造宽容的气氛,和谐的环境。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宽容他人的同时,也要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要苛求自己,有的人就因为悔恨自责而自残,甚至自杀,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给自己留下改过的机会,善待自己、宽容自己。
二、鼓励升华法
学困生的转化是个老大难,老师不能只喜欢那些聪明好学的优秀生,因为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我经常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成长,由衷地赞赏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我班有个女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作业本上错别字满篇,我不厌其烦地逐字更正,有时带到办公室个别辅导,课课堂上我表扬她朗读声音洪亮,鼓励她多读。直到有一天,她忽然拉住我的手,塞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老师,感谢您常常关心我、表扬我,我保证学好思想品德课,期期末考一个好成绩,希望你保守秘密。前一次我投交作业本,还对您说交了,是我不对,我一定补上。”我真的好感动,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我深切的体会到那些学困生渴望得到老师喜欢的纯真之心,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发现他们心灵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种子,并浇水、施肥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鼓励、表扬学困生,不仅仅会使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找回了失落的自信和尊严,特别的他(她)理应受到老师特别的爱。
三、小品表演法
小品的夸张性、幽默性,常使人开怀大笑,而在笑声中,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启迪。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本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自编自演,既让学生展示了才艺,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在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主题探究中,要求学生自编校园交往小剧,搭建师生交往的舞台。如小品:数学课上,坐在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后面的空位上去。老师不停的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我分三组同学进行表演,看哪组对事情的结局处理得巧,处理得好,如何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三组同学各显其能,有的自扮老师循循善诱,有的要我扮老师,我很乐意的接受了,师生同台演出,愉快的完成了表演任务。既给了学生启迪,又拉近了是谁之间的距离。按照新课程要求,单元结束后,还要评选最佳演员、最佳编导等,学生参与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真正使课堂变成了师生“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
四、引导自学法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对课文中的思考题,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独立个性就会受到压抑,这与新课程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教学中,我努力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以热切的关注、勃勃的生气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自觉投入到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五、问题教学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当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时,学生心里就会呈现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便会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相反,如果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新教材就体现了问题原则,在编排上先诱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索问题。八年级上册《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开篇便由鹿群和狮子的竞争,联系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接着是思考题:学校生活中有没有竞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纷纷举手,积极踊跃地发言:“体育比赛”、“期中考试”、“数学竞赛”、“抢答问题”……然后请同学们再看下一个问题:这种竞争对我们大家有哪些影响?这下把他们难住了!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仔细地阅读课文,问题终于解决了。这种问题教法,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通过设疑提问,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以身作则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重在教会学生做人,这就要求老师正人先正己,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老师必须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新课程中“心有他人天地宽”一节,其目标是要学生学会宽容他人,善待他人,如果做老师的不能宽容学生的过错,动不动暴跳如雷、心烦气躁,还怎么教导学生呢?因而我提出“宽容他人,从我做起”的口号,我首先带头在校报上撰文《校园呼唤宽容》,倡导师生之间要宽容,同学之间要宽容,整个校园都要宽容。我赞美宽容、歌颂宽容。课内课外,学生有这样那样的过失,我都努力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心平气和、宽以待人,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凡事替他人着想,俗说:人无完人,老师犯了错误也要敢于承担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有一回我上课迟到了,首先诚恳地向同学们认错,请同学们谅解,这样师生共同营造宽容的气氛,和谐的环境。同时我提醒学生,在宽容他人的同时,也要宽容自己、善待自己,不要苛求自己,有的人就因为悔恨自责而自残,甚至自杀,我们一定要珍爱生命,给自己留下改过的机会,善待自己、宽容自己。
二、鼓励升华法
学困生的转化是个老大难,老师不能只喜欢那些聪明好学的优秀生,因为学困生更需要老师的爱。我经常鼓励那些学习有困难、基础差的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的成长,由衷地赞赏他们的每一个进步,尽可能地尊重他们。我班有个女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作业本上错别字满篇,我不厌其烦地逐字更正,有时带到办公室个别辅导,课课堂上我表扬她朗读声音洪亮,鼓励她多读。直到有一天,她忽然拉住我的手,塞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老师,感谢您常常关心我、表扬我,我保证学好思想品德课,期期末考一个好成绩,希望你保守秘密。前一次我投交作业本,还对您说交了,是我不对,我一定补上。”我真的好感动,能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是老师最大的幸福。我深切的体会到那些学困生渴望得到老师喜欢的纯真之心,我觉得我有责任去帮助他们,发现他们心灵中积极向上,追求真善美的种子,并浇水、施肥使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鼓励、表扬学困生,不仅仅会使他们脸上露出笑容,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找回了失落的自信和尊严,特别的他(她)理应受到老师特别的爱。
三、小品表演法
小品的夸张性、幽默性,常使人开怀大笑,而在笑声中,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和启迪。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本提供的素材,让学生自编自演,既让学生展示了才艺,又使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掌握了知识。在八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的主题探究中,要求学生自编校园交往小剧,搭建师生交往的舞台。如小品:数学课上,坐在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后面的空位上去。老师不停的催促小强,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不动,大家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我分三组同学进行表演,看哪组对事情的结局处理得巧,处理得好,如何化解师生之间的冲突。三组同学各显其能,有的自扮老师循循善诱,有的要我扮老师,我很乐意的接受了,师生同台演出,愉快的完成了表演任务。既给了学生启迪,又拉近了是谁之间的距离。按照新课程要求,单元结束后,还要评选最佳演员、最佳编导等,学生参与表演活动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真正使课堂变成了师生“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
四、引导自学法
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引而不发。对课文中的思考题,如果直接告诉答案,就会扼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其独立个性就会受到压抑,这与新课程新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在教学中,我努力用兴奋的情绪感染学生,以热切的关注、勃勃的生气去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内动力的驱使下,自觉投入到学习、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新课标要求,必须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自己身上时,学生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学习。
五、问题教学法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不是感知而是问题,当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时,学生心里就会呈现一种悬而未决而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学生便会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相反,如果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地思考和探究,那么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新教材就体现了问题原则,在编排上先诱发学生问题的意识,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和思索问题。八年级上册《竞争合作求双赢》一课,开篇便由鹿群和狮子的竞争,联系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接着是思考题:学校生活中有没有竞争?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的思维发散开来,纷纷举手,积极踊跃地发言:“体育比赛”、“期中考试”、“数学竞赛”、“抢答问题”……然后请同学们再看下一个问题:这种竞争对我们大家有哪些影响?这下把他们难住了!在我的引导下,同学们仔细地阅读课文,问题终于解决了。这种问题教法,能够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正是新课改的重要特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析疑——解疑的过程。通过设疑提问,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学探究,最终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