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于知识点的落实和理解以数学的思维来进行
考试大纲中列出了26个子目85个考点,依据考纲进行讲解或复习时,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理解为数学中的公式。比如:宗法制,应该掌握它的定义、目的、内容、作用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和相关结论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某个定理。这样记下来的历史知识不只是停留在记忆上,而且已经有了应用的想法。举个例子: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周部”提示了该制度产生的时间,排除了C和D,分封制在秦被废除,不符合题干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扩充”的说法,所以排除B,答案是A。数学思维方法就是宗法制产生于西周,封建时代一直延续并不断完善,这是知识点中的表述。用这种方法记忆和判断准确性较高。
二、数学原理与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历史解题变简单
平时学生都说历史题尤其是高考题题干太难,材料就更难了,读不懂,分不清,也不知道哪句话有用。这是由于知识点的特征不明,分析题的解答方法有偏差造成的。数学原理认为: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确定一个平面,平面外的一点与平面可以确定一个体。这三句话用在历史上,就是两个特征可以确定一个历史知识或历史事件,三个条件可以确定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三个以上的条件可以区分开众多相似历史事件。用这种数学的思维去考虑历史题干中的信息,解题就变成了简单的加法运算了,即A B=C,由A或者B都不能直接得出C,解题就变成找已知条件。举个例子:
有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
解析:题干中的第一个信息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第二个信息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由此可以判断答案是D。如果只找到一个条件:“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就判断,答案可能是C。所以数学的原理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适用于解答历史问题。
难一点的题就是题干中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条件才能做出判断的。比如: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以及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为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一共四个条件,由此能满足题干的只有D。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能错选。
三、用数学的加法原理和记忆方法去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章可循
对于历史知识而言,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和独特之处,把他们代入时,只要注意别代错了就行,最后按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对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和学习将发生重大改变。就像当年牛顿写的成名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样,它将打破传统历史的分析和解题模式,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了能更充分地说明问题,我再举个例题: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和“过火”,由此判断答案为A。
总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如何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好,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答出高分,这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将数学原理与方法引入历史教学只是我个人的拙见。我认为它的引入有利于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的实现,也符合课程改革中的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教学的要求,而且还有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我将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一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
(责任编辑庞丹丹)
考试大纲中列出了26个子目85个考点,依据考纲进行讲解或复习时,可以把每个知识点理解为数学中的公式。比如:宗法制,应该掌握它的定义、目的、内容、作用等,这些最基本的知识点和相关结论就相当于数学中的某个定理。这样记下来的历史知识不只是停留在记忆上,而且已经有了应用的想法。举个例子:
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周部”提示了该制度产生的时间,排除了C和D,分封制在秦被废除,不符合题干中“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扩充”的说法,所以排除B,答案是A。数学思维方法就是宗法制产生于西周,封建时代一直延续并不断完善,这是知识点中的表述。用这种方法记忆和判断准确性较高。
二、数学原理与方法的恰当运用会使历史解题变简单
平时学生都说历史题尤其是高考题题干太难,材料就更难了,读不懂,分不清,也不知道哪句话有用。这是由于知识点的特征不明,分析题的解答方法有偏差造成的。数学原理认为: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三个不在一条直线上的点确定一个平面,平面外的一点与平面可以确定一个体。这三句话用在历史上,就是两个特征可以确定一个历史知识或历史事件,三个条件可以确定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三个以上的条件可以区分开众多相似历史事件。用这种数学的思维去考虑历史题干中的信息,解题就变成了简单的加法运算了,即A B=C,由A或者B都不能直接得出C,解题就变成找已知条件。举个例子:
有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
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时
解析:题干中的第一个信息是“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有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第二个信息是“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由此可以判断答案是D。如果只找到一个条件:“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的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就判断,答案可能是C。所以数学的原理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的道理也适用于解答历史问题。
难一点的题就是题干中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条件才能做出判断的。比如: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以及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扩散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为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一共四个条件,由此能满足题干的只有D。忽视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就可能错选。
三、用数学的加法原理和记忆方法去理解和应用历史知识,历史学习就变得有章可循
对于历史知识而言,每个知识点都有自己的应用范围和独特之处,把他们代入时,只要注意别代错了就行,最后按法则算出来的结果一定是对的。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历史教学和学习将发生重大改变。就像当年牛顿写的成名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样,它将打破传统历史的分析和解题模式,改变人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为了能更充分地说明问题,我再举个例题:
1929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执行委员会宣传部编辑的《五四特刊》认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不是陈腐便是过火”。“过火”的思想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自由恋爱观
C.实业救国论 D.民主和科学思想
解析:题中的两个已知条件为“五四运动输入的西洋思想”和“过火”,由此判断答案为A。
总之,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如何把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好,如何使学生在考试中答出高分,这是每个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面对的课题,将数学原理与方法引入历史教学只是我个人的拙见。我认为它的引入有利于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的实现,也符合课程改革中的多种方法、多种角度教学的要求,而且还有方法创新和思维创新,我将继续去实践和完善这一教学理念和思维模式。
(责任编辑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