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m内镜对空肠上段病变的诊治价值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888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1.4 m内镜对空肠上段病变的诊治价值.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09年间,对疑为空肠上段出血或其他上消化道疾病,并已行一次或一次以上内镜检查和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而未发现确切病变者作为实验组,共115例,均换用1.4 m内镜检查,至十二指肠降段后,再尽量深插至空肠上段,如发现病变,对其进行活检或治疗.选择2004年至2007年间与实验组病情条件类似者115例作为对照组,仍采用胃镜检查,经同样方法进行诊治.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成功插镜至十二指肠降部.实验组和对照组插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分别是112例和107例,插至升部分别是109例和72例,插至近段空肠分别是102例和35例.实验组插至十二指肠水平部、升部和近段空肠的成功率分别为97.39%、94.78%和88.70%;对照组分别为93.04%、62.61%和30.43%,实验组和对照组插镜成功率,在十二指肠水平段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十二指肠升部和近段空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实验组共发现病变31例(26.96%),对照组共发现病变6例(5.22%),组间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实验组成功活检或内镜下治疗20例,其中12例占位性病变其病理和位置与术后基本一致;对照组成功活检证实水平部间质瘤、腺癌和P-J综合征各1例,钩虫病3例.结论 1.4 m内镜能比胃镜更深入地插入空肠,对十二指肠降段以下尤其是空肠上段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治价值.

其他文献
近年来,正常腔道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得到迅速发展,内镜微创技术在胰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ER—CP正朝着技术更加全面、更成熟方向发展。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cuteobstructivesuppurativecholangitis,AOSC)是急性胆管炎的严重阶段,是导致良性胆道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病死率高。自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我们采用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AOSC患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和美国波士顿科学国际有限公司主办的2010年第二届波士顿科学中国消化内镜高峰论坛于2010年12月11日至12日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厦门成功召开!中华消化内镜学会领导、委员等38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同时特邀美国华盛顿大学Steven Edmundowicz教授(GIE杂志副主编)一起演讲并交流。
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申请,经中华医学会第23届理事会组织工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批准,中华消化内镜学分会经自然腔道内镜手术学组(NOTES学组)正式于2010年11月7日在上海成立,并举办了学组第一次高峰论坛。中华医学会组织管理部张辉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主任委员李兆申教授
显微镜结肠炎(microscopic colitis,MC)包括胶原性结肠炎(collagenous colitis,CC)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ymphocytic colitis,LC),是一类以慢性水样腹泻、结肠镜下表现正常或大致正常、并有特征性组织病理学表现的少见疾病,1976年由Lindstrom[1]首次报道.MC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考虑是一类以免疫异常为主的综合性因素所致的疾病.
不同性质的胰腺囊性病变治疗手段截然不同,如何正确区分非瘤性和瘤性病变是临床医师的工作重点.腹部B超、CT及MRI是诊断胰腺囊性病变的传统有效的手段,但易受腹壁脂肪、肠腔气体等因素影响(尤其是体表超声),往往不能准确判断病变性质,诊断价值有限.EUS能清楚地显示胰腺囊性病变,对胰腺囊肿周围组织的胰腺实质及胰管也有很好的分辨率,EUS引导下的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还能抽吸囊液作相关分析明确病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硬化治疗的工作在我科已经开展了十几年,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同时我们也发现硬化治疗后,尤其是急诊硬化治疗后肝性脑病的发生率会增高。因此我们收集总结了近6年中573例次硬化治疗患者的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肝门部胆管癌指发生于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和肝总管的癌肿,患者往往在就诊时已属中晚期,手术切除率不足20%[1],对失去手术切除时机的患者,可通过内镜方法解决胆道梗阻问题.但遇Ⅲ型或Ⅳ型肝门部胆管癌时,肿瘤侵犯左、右肝管,造成肝管互不交通,若要充分引流必须同期置入两根以上的支架于互不交通的左、右肝管,而完成此项操作的前提是必须保持两根导丝穿过肿瘤侵犯的狭窄段,超选至左、右扩张的肝管.操作中经常遇到导
期刊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SOD)是指Oddi括约肌运动异常致患者胆汁、胰液排出受阻,使胆管、胰管内压升高,临床上表现为胆汁淤积、胰源性腹痛或急性胰腺炎.有报道胆囊切除术后有1%发生SOD,可能的发病机制有括约肌痉挛、去神经性敏感性导致的高张力和括约肌收缩波的连续性或频率异常[1].但由于胆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尚对该病认识不足.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新技术.但与EMR相比,ESD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出血的可能性明显增加[1].虽然ESD术后的迟发性出血并不常见,但迟发性出血可能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危险,严重者会导致失血性休克,因此预防、诊断和及时治疗术后的迟发性出血非常重要.近年我院内镜中心ESD治疗的1975例患者中18例发生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