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香”的美感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jc198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摇篮。茶作为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不仅具有解渴,保健的社会功能,更以其独有的色,香,味,形的特色带给人美的享受,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其中茶的清香之美更是有别于其他的审美感官带来的审美感受,茶的清香之美在于清幽,在于持久,在于本真。
  关键词:美;美感;美学;嗅觉
  中图分类号:I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30-01
  一、背景材料
  美无处不在,但美的定义和美的本质一直被称为“美学之谜”。例如在《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中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论美时,时而认为合适就是美;时而又觉得有用就是美;接着又得出效能就是美;后来又得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所产生的快感……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呢?最后连伟大的苏格拉底都不得不说“美是难的”。无论美是什么,美都是在社会生活中的,凡是能唤起主体美的思想,美的情感的事物都可以说是美。当美的事物引起审美主体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时美感就产生了。
  1750年,德国鲍姆加通(1714-1762)首次提出了美学的概念。[1]随着美学的蓬勃发展及茶文化的兴盛,茶的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中国古典茶审美思想与人们追求健康和美的生活需要相吻合。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文人墨客写下大量关于“茶”的诗篇例如“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受此身”,“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二、嗅觉的美感不同于视觉,听觉等其他审美感官的美
  “香”是嗅觉的一种表现,嗅觉的美感不同于其他审美媒介带来的审美感受。嗅觉与直观形式的视觉与听觉不同,嗅觉的感知是人类的感官中最为神秘的,可以带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营造审美的意境,让人们通过自身直接感触中发挥想象产生美感。[2]在西方传统的美学理论中,嗅觉对象和味觉对象一样,是没有一席之地的。苏格拉底说:“嗅觉的快感没有刚才所说的那些快感(指听觉快感)那么带有神圣的性质……我们如果说味和香不仅愉快而且美,人人都会拿我们做笑柄[3]。
  在中国的传统的审美实践中,不仅可口的甘味被认为是美的,让人愉悦的香味同样也是美的,在中国古代美学理念中。“美”和“香”是相通的。例如《楚辞。九叹》中“甘棠枯於丰草兮,藜棘树於中庭。西施斥於北宫兮...”王逸注释曰:“甘棠者,香美之木也。”[4]由此可见,在中国美学史中,美和香是可以互相通用的。“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意象,香是美感的源泉,“香”的美感有别于其他审美媒介带来的审美享受,与视觉,听觉相比,香是无形的,更是易逝的,虚幻缥缈,朦胧含蓄,在虚幻间更有一层神秘与暧昧,创造出一种想象与诗意的氛围,大大拓展了我们的审美空间。“当我们闻到气味时,会引起大脑中枢神经的高度兴奋,这样作为审美意象的气味就会通过调节神经的方式,调整人的身体状况,达到舒缓,提神,兴奋或者刺激等效果,从而影响一个人的意识,思考和行为以及喜怒哀乐,从而把我们带入一种摒弃世俗纷扰和功利烦扰的迷狂状态,从而获得精神上的完全自由。[5]英国作家吉卜林说“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6]
  三、“茶”---独特的清香之美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当今社会,品茶早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部分,品茶所带给人们的感官享受和精神熏陶是其他任何东西所无法比拟的。中国作为一个饮茶的民族,以茶待客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现象,在种茶,采茶,制茶,泡茶的过程中,人们对茶的认识也由实践层面上升到精神的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茶美学。
  陆游诗写道:“客散茶甘留舌本,睡余书味在胸中”[7]茶既生津回甘,又清香扑鼻,所以古代称茶为“香茗”,中国的茶之美体现在“献茶,授茗,观色,赏味,闻香”的过程中,茶的香是评价茶的好坏的标准,茶的清香与文人墨客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心境相吻合,故有“琼浆初举欲沾口,茶兼花香味更强”。[8]不同于花香让人迷惑,会激起人内心的欲望,佛教中认为这种“香”属于六界“红尘”之一,谓之“香欲”,这种香会扰乱人的净心,迷惑人的真性情。茶的香不同于这种香,茶香主要源自于自身的清香,中国的十大名茶各有其特有的清香,由于茶的品种不同带来了茶的不同香味,或者是清幽淡雅,或者是高爽持久,又或者是甜润馥郁……总之,变幻无穷,也许正是茶的这种虚幻缥缈之感,让茶带有神秘的气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的空间和无穷的迷人的魅力。一杯香茗,茶叶或载或浮在水面上,茶色碧绿澄清,余韵持久,超然脱俗。茶与兰的香味都给人清香淡雅的感觉,所以古代有大量的文人墨客将茶香比作兰香,茶香作为一种审美意象,蕴含着淡然的高贵,给人一种旷达的心境和追求宁静之美。范仲淹诗中写道“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来称赞茶的味道比醍醐更加鲜美,比兰花的香气相似却更加清幽,犹如生在空谷之中。
  茶香的美不仅在于清幽,而且还在于它的悠长持久,“未须乘此蓬莱去,明日论诗齿留香。”这句话用夸张的手法说明饮茶之后,唇齿留香久久不能散去。香韵绵长,似有似无,在这种虚无缥缈的清香之中使人们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人与茶融为一体。茶香的美在于清幽,茶香是来自于茶自身,不需要假借他物。
  四、茶的清香之美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当下生活快节奏的发展,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空间的压抑与信息时代人们交流的障碍,工作紧张,与焦虑感。茶香比视听的意象更贴切生活,能够营造虚无缥缈的意境,让人仿佛置身其中,与自然相融合,涤除浮华,获得身心的解脱和自由,使我们有限的生命获得无限人生意义的强大支持,从而构建一个香韵意境世界,让生命更加丰盈和充实。茶的清香更是能营造一种和谐和平的氛围,让人们亲近自然,协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炳坤,等马克思主义原理新探[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张薇.嗅觉的视觉化之旅—德国电影《香水》[J]电影评析.2008.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王峰.《中国历代名诗赏读》[M].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1.
  [5]周光华,王佩贤,芳香过生活[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4.6.
  [6](美)戴安娜.阿克曼.感觉的自然史[M]路旦俊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07.
  [7]蔡镇楚,施兆鹏.《中国名家茶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方婷婷(1991.4),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就读于郑州大学文学院,美学方向。
其他文献
在我国,小学班主任是一支身份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肩负着“立德树人”的关键使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直接责任人和主要精神关怀者。新时代全球化、开放化和多元化的教育潮流促使班主任需要对学生的领导或管理方式发生转变。从传统的“为秩序而管理”转向“为自由而领导”是班主任领导力有效发挥的关键所在。本研究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以一位优秀的小学班主任为研究对象,对其班主任领导力的整个“生成过程”展开追踪叙事,探寻H教师班级领导过程背后蕴藏的真正意义与价值。
  绪论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摘要: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模式的探索,转变当下线型发展的价值观,探索出更适合人类发展和生存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先发内源型;后发外生型;经济增长;人本发展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31-02  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国情,在寻求发展的道路上有着各自不同的模式。有以政治主导凸显的模式,也有以经济主导凸显的模式,
期刊
摘要:高等数学已成为许多高校非数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它一方面为学生的后继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既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必修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为了保证以更好的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我对怎样设计高数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问题的设计好坏直接影响上课的质量。好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新课改的精
期刊
摘要:远程教育是现阶段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其要求教学资源要符合远程教育中学习者需求,而微课程作为一种全新型的课程形式,可以作为学习资源运用到远程教育中,并且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运用评价研究方法通过对现在远程教育中微课程的应用现状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以解决现阶段将微课程运用到远程教育中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将微课程更好地运用到远程教育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微课程;远程教育;
期刊
摘要:《圣经》[1]里存在着神的荒谬和人的价值。绝对的人本主义只会把人类导入毁灭的深渊。从人之在与“道成肉身”的关系这一视域来理解人的生存,是经典提供给我们存在如何可能的一种探究维路。  关键词:《圣经》;上帝;人;价值;信仰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43-04  《圣经》是一部经过数百年编纂、演绎而形成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圣书。《创世
期刊
摘要: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英语教学效率相对较为低下,尚未达到教育部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虽然国家不断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和政策,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外部环境,加上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通过教育去提高高职学生的英语能力就变得异常困难。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和笔者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对当前高职英语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最后给出了高职学生英语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关键
期刊
摘要:沉默的螺旋这个理论指出,如果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意见是少数的,他比较不会表达出来,因为害怕被多数的一方报复或孤立。反之,当一个人的想法和理论是受到广泛赞同与支持的这种观点就会被大胆的表达和扩散。  关键词:匿名;大众舆论;实名制 沉默的螺旋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16-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然来到了一个数字
期刊
摘要:目前“90后”学生已成为大学生构成的主体,他们与往届大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异。对待这一群体,高校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及课堂管理方面应与时俱进,采用新的方式方法。本文对“90后”学生的心理特点加以分析,同时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90后;心理特点;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96-02  一、前言
期刊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08-02  第一次知道“萧红”这名字是在现当代文学课上,没看过萧红的任何一部作品,但深深地被她的传奇经历所吸引和着迷。有着文学洛神美誉的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最苦命的,在11年的文学创作生涯中,她默默接受命运的安排,忍受着男人也无法承受的压力和痛苦——她追求自由的天性注定了她从异乡到异乡的流浪生活,在七座漂泊不定
期刊
摘要:舆论监督的特殊性决定舆论监督记者应当具备特殊素质。那么,作为新闻工作者如何有效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真正做到“帮忙不添乱”、为党和政府服务?本文从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修养、广博的业务知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媒体;舆论;监督;素质;要求  中图分类号:G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223-01  舆论监督是新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