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SAP集料与EPS集料复合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

来源 :混凝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进一步提升SAP混凝土的比强度,研究了不同发泡聚苯乙烯(EPS)集料取代比例(0、2%、4%、6%、8%、10%、20%)对掺入20%球形树脂(SAP)集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EPS取代比例的增加,混凝土的密度逐渐降低,强度逐渐增大,比强度在EPS取代10%时达到最大值。对EPS与SAP复合集料混凝土的有限元分析表明,EPS集料周围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可能发挥了诱导曲折裂缝的作用,从而延缓破坏过程,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
其他文献
论文对高炉TRT机组更换前轴瓦和机组蜂窝密封检修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重点记录和分析了TRT机组检修后转速从零到额定转速过程中的相关参数和轴瓦异常情况;同时对运行过程中轴
以强度等级和长细比作为主要设计参数,设计了10根SCLC短柱,并对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CLC轴压短柱极限承载力随着强度等级的提高(SCLC35、SCLC40、SCLC45)而提高(增幅:10.49%、18.38%、32.18%),随着长细比的增加(4.75、5.5、6.25)而减小(降幅:0.15%、5.6%、11.89%),其中强度等级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更大。根据本研究提出的SCLC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式所得数据可知,承载力试验值、计算值和模拟值的吻合度较高,SCLC轴压短柱受力的试验曲线
利用丙烯酸(AA)、丙烯酸羟乙酯(HEA)、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磷酸类功能单体(PFM)和β-环糊精马来酸单酯(β-CD-MAH),以过硫酸铵(APS)为氧化剂,化合物C为还原剂,通过
试验对比了掺合料改性的MKPC浆体与普通硅酸盐混凝土在淡水、循环水以及硫酸盐三种侵蚀环境中的黏结耐久性,并进行了黏结界面的SO42-渗透试验,最后通过SEM分析,探讨了微观机理。试验结果表明,试件在循环水中黏结强度衰减幅度最大,120 d强度损失值达91.56%,淡水环境次之,硫酸钠环境中黏结强度损失最小,120 d龄期仍有1.22 MPa的强度。随着侵蚀龄期的增长,各组试件的黏结强度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减,其中单掺10%偏高岭土和20%偏高岭土的两组试件,其120 d黏结强度不到1 MPa,而双掺10%
通过XRD、TG-DSC和SEM等方法,研究硝酸锌(0.5%、1.0%、1.5%)对高铝水泥凝结时间、水化热及水化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0.5%的硝酸锌对高铝水泥水化有明显缓凝作用,而1.5%的硝酸锌有明显的促凝作用。高铝水泥前3 h的水化放热速率,随硝酸锌掺量的增加而增加,随时间的延长而缓慢下降。高铝水泥中添加1.5%硝酸锌后,1 d的水化产物中CAH10和C2AH8明显减少,立方粒状的C3AH6有所增多,Zn均匀的分布在疏松的水化产物表面。
为探究不同冲击能量下全轻混凝土梁动态响应,进行全轻混凝土梁落锤试验及有限元模拟,详细分析破坏形态、冲击力时程曲线、跨中位移时程曲线及能量时程曲线。结果表明:冲击荷载作用下,梁跨中产生楔形斜裂缝,冲击点及底部跨中局部破坏严重;跨中位移时程曲线以逐渐衰减的正弦波形式运动;从能量变化角度分析,梁体内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变形能,并以内能形式耗散;冲击能量提高63.3%,冲击力峰值及跨中最大位移分别提高了24.9%、56.6%。
热轧带钢卷取完成后,在卸卷过程中出现内、外圈抽芯或外圈松圈等现象.卷形不良轻者,虽可通过切除不合格圈的方式来修复,但降低了产品合格率和成材率;卷形不良严重者,无法修复
通过对12根CFRP筋珊瑚混凝土梁进行抗弯试验,研究配筋率、珊瑚混凝土强度对CFRP筋珊瑚混凝土梁开裂性能的影响,对裂缝的分布与裂缝宽度的发展规律、卸载后裂缝闭合情况、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对应荷载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高CFRP筋配筋率和提高珊瑚混凝土强度均能有效控制CFRP筋珊瑚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梁试件卸载后裂缝出现闭合,配筋率越高,裂缝闭合越显著;CFRP筋珊瑚混凝土梁在达到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时相对其极限承载力状态处于较低的荷载水平,因此其设计主要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通过
采用温度应力试验机全约束测试方法,根据侧墙结构混凝土实测温度历程进行控温,研究了在全约束条件下侧墙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结果表明:相同温度历程下,膨胀剂对混凝土抗裂性有显著影响,掺量越高,早期预压应力越大,可降低第二零应力温度和断裂温度,延长开裂时间;温峰值越低,亦可降低第二零应力温度和断裂温度,有利于抗裂;同时试验结果也揭示了混凝土侧墙结构早期开裂的主要原因,为侧墙混凝土的抗裂性设计提供依据。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承受复杂作用力而发生变形、甚至破坏,破坏的主要位置在框架节点区域.节点区域的破坏可能会造成建筑结构物产生难以修复的破坏变形或部分楼